程禎棠
摘要:二胡藝術是實現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很多二胡曲目,同時也在演奏方式和藝術表達上借鑒一些西洋樂器的方式,獲得更高層面的藝術發(fā)展。移植作品是為了讓二胡藝術實現更高水準的發(fā)展,通過移植作品可以豐富二胡演奏的內容,也利于二胡藝術得到創(chuàng)新性的傳承,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曲目。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二胡移植作品的背景,思考移植作品對二胡藝術發(fā)展起到的影響,分析在二胡藝術傳承以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移植作品體現出的意義。
關鍵詞:二胡? ?藝術傳承? ?移植作品? ?改編作品? ?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2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5-0042-02
二胡是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一種,體現出鮮明的民族藝術氛圍和精神認知,對國內藝術發(fā)展起到影響。很多民族樂器在發(fā)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改編的現象,或者是移植其他形式的音樂作品,然后開展樂器演奏。當前對二胡藝術進行創(chuàng)作以及傳承的方式比較多,移植作品或者是藝術改編就是一項方式,應該對此進行分析。移植作品主要是指通過一定方式對成型的器樂作品進行演奏,作品內容和原型保持一致。所以,應該對移植作品的二胡藝術傳承意義開展分析。
一、二胡移植作品的背景
通過對相關的學術研究內容進行分析,得知通過移植作品可以豐富二胡演奏的內容,也利于二胡藝術得到創(chuàng)新性的傳承,應該對這些內容進行分析。在1960年前后,國內二胡演奏家就開始移植作品的演奏。在1929年時,劉天華藝術家就根據《漢宮秋月》的唱片記譜對二胡作品進行藝術演奏,體現出較高的傳承價值[1]。二胡創(chuàng)作中出現移植作品主要是因為開展技術教學的各種需求,后來通過藝術改編成為獨立性的演奏器樂,應該建立科學的教育體系。
當二胡成為主要演奏樂器時就需要提升其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力,應該豐富其演奏技巧,實現更高層面的藝術發(fā)展。通過對其他樂器作品開展移植,可以對演奏技巧以及內容進行豐富,并將這些內容融入到作品創(chuàng)作中,體現出較強的藝術特色。如借助小提琴演奏中滾揉技法進行二胡演奏,根據顫弓技法等對表現形式進行豐富,讓人們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強化最終的二胡演奏藝術。
二、移植作品對二胡藝術發(fā)展起到的影響
(一)填補傳統(tǒng)曲目的空缺,豐富表現能力
移植作品是為了讓二胡藝術實現更高水準的發(fā)展,通過移植作品可以豐富二胡演奏的內容,對國內藝術發(fā)展起到影響。通過目前的學術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得知移植作品可以填補傳統(tǒng)曲目的空缺,豐富表現能力。之前二胡作品出現匱乏的現象,而移植作品就在過渡期間實現填補作品內容的作用,對二胡藝術實現更高層面的發(fā)展。同時,移植作品也間接創(chuàng)作出很多的練習曲,這些練習曲無論是在演奏模式還是在技巧上都對其他樂器進行借鑒。移植作品被運用到二胡教學中,通過二胡作品的演奏可以對藝術發(fā)展提供更好的動力,促使二胡藝術實現更好的發(fā)展。很多作曲家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對小提琴等樂器知識進行學習,對演奏技巧進行學習以及創(chuàng)新性的思考,這樣可以強化最終的演奏技巧[2]。例如對板胡藝術演奏中的滑揉技巧進行學習和借鑒,對小提琴的跳弓等技巧進行模仿,這樣就在豐富二胡演奏方式的基礎上實現音樂表現能力的提升。
(二)利于二胡演奏技術的提升,但也出現負面效應
移植作品內容和原型保持一致,呈現出較強的藝術表現價值,需要對這些內容進行分析。移植作品不僅可以填補傳統(tǒng)曲目的空缺,豐富表現能力,同時也利于二胡演奏技術的提升。移植作品更多關注的是技巧應用,通過對其他樂器的演奏技巧進行借鑒以及合理應用,可以實現更高層面的藝術發(fā)展[3]。諸多藝術家更多關注的是對演奏技巧的展示,通過對追求高度的演奏技術難度可以實現更好的藝術演奏,從而實現二胡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但是應該關注到一點,一些藝術家在對作品進行移植的過程中出現只關注技術的機械應用,卻忽視對情感理解的融入,這是移植作品出現的負效應。
三、在二胡藝術傳承以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移植作品體現出的意義
(一)通過作品進行移植以及改編,豐富樂器的演奏技巧
通過上文研究可知移植作品是為了讓二胡藝術實現更高水準的發(fā)展,通過移植作品可以豐富二胡演奏的內容,也利于二胡藝術得到創(chuàng)新性的傳承。在對二胡藝術進行傳承的過程中,通過作品進行移植以及改編,豐富樂器的演奏技巧,這樣能提升二胡藝術的演奏效果。例如在對《野蜂飛舞》等作品進行藝術分析,發(fā)現在作品演奏中主要是借鑒小提琴藝術演奏的快速換把以及大跳音程等演奏技術[4]。通過這些技法的應用可以對二胡進行更高層面的藝術表達,從而提升二胡演奏的表現能力。同時將移植作品被運用到二胡教學中,通過二胡作品的演奏可以對藝術發(fā)展提供更好的動力,促使二胡藝術實現更好的發(fā)展。二胡藝術應該得到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需要對其他樂器的演奏方式進行借鑒,借助其他民族樂器的藝術演奏方式進行演奏,這樣可以促使二胡藝術得到更高層面的藝術發(fā)展以及傳承。
(二)移植作品豐富二胡演奏的內容,強化二胡藝術的感染力
民族器樂在發(fā)展中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在作品演奏中也體現出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移植作品可以對二胡演奏內容進行合理的豐富,也通過地域特色器樂作品的融入豐富更多的作品內容,改變之前單一的演奏形式,以此強化二胡藝術的感染力。通過移植作品可以對演奏內容進行更好的豐富,體現出不同的演奏風格,豐富二胡藝術的整體發(fā)展能力。如張世業(yè)等人將嗩吶曲改編為二胡藝術演奏的《一枝花》,對大滑音等演奏方式進行融合,形成獨特的藝術演奏技法[5]。這樣就更好體現出二胡演奏的藝術特色,讓藝術演奏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時,通過對其他樂器作品開展移植,可以對演奏技巧以及內容進行豐富,并將這些內容融入到作品創(chuàng)作中以體現出較強的藝術特色。移植作品能將不同地域的音樂特色進行融合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對樂曲內容進行更好的分析,促使二胡演奏更加具有藝術感染力,讓作品更加具有藝術內涵,讓聽眾得到更好的藝術享受。
(三)強化對二胡藝術的理解,促使演奏技巧的不斷發(fā)展
本文認為通過移植作品可以豐富二胡演奏的內容,也利于二胡藝術得到創(chuàng)新性的傳承,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曲目。在對二胡藝術進行傳承以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中,移植作品不僅可以豐富樂器的演奏技巧,也能強化對二胡藝術的理解,促使演奏技巧的不斷發(fā)展。第一,在對作品進行移植過程中,二胡作為一項獨奏的器樂和其他藝術樂器實現有效的融合,也能得到演奏技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二胡正在實現正規(guī)化的專業(yè)教學發(fā)展,逐漸培養(yǎng)出不同年齡階段的藝術人才,為二胡藝術的傳承以及發(fā)展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第二,受到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影響,樂器演奏體現出單一化的問題,調式調性不夠多樣化,這樣就容易形成固定化的演奏模式。移植作品可以豐富二胡演奏的內容,也利于二胡藝術得到創(chuàng)新性的傳承,強化演奏者對二胡藝術的理解,逐漸提升他們的演奏能力。通過移植作品可以對演奏思維進行創(chuàng)新的思考,逐漸改變演奏模式以及思維,學習和吸收更多的演奏技巧。通過移植作品可以對二胡藝術曲庫進行豐富,也利于練習曲的編寫,促使二胡演奏技巧實現更層面的發(fā)展。通過對練習曲進行演奏,學習者可以對作品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強化他們對演奏情感的理解,強化最終的演奏效果。
四、結語
移植作品被運用到二胡教學中,通過二胡作品的演奏可以對藝術發(fā)展提供更好的動力。通過對其他樂器作品開展移植可以對演奏技巧以及內容進行豐富,并將這些內容融入到作品創(chuàng)作中,體現出較強的藝術特色。通過研究得知通過作品進行移植以及改編,豐富樂器的演奏技巧。同時,移植作品可以對二胡演奏內容進行合理的豐富,也通過地域特色器樂作品的融入豐富更多的作品內容,強化二胡藝術的感染力。此外,在對二胡藝術進行傳承以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中,移植作品也能強化對二胡藝術的理解,促使演奏技巧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晨.淺談二胡移植作品的編創(chuàng)與演奏——以《陽關三疊》為例[J].音樂天地,2018,(05):54-58.
[2]周歡.淺談以東方樂器二胡移植西方作品《流浪者之歌》的藝術美[J].大眾文藝,2016,(02):146.
[3]張慧.談《陽光照耀塔什庫爾干》演奏與音樂分析——二胡移植作品[J].北方音樂,2015,(15):150.
[4]李靜.論移植作品對二胡藝術傳承與發(fā)展的意義[J].樂器,2012,(08):44-47.
[5]王丹婷.論中國民族器樂曲中的移植現象——二胡作品移植提琴作品現象研究[J].北方音樂,2012,(0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