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繼鋒 陸作生 鐘衛(wèi)東 李明
摘要:根據當前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養(yǎng)現狀,分析影響小學體育教師技能培養(yǎng)的原因,提出對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并給出改進策略,希望通過優(yōu)化活動來更好地培養(yǎng)教師的教學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體育教師;教學技能;途徑;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19.03.024
1 研究目的
近年來,在體育教學一線,一個嚴重的問題逐步凸顯:新一代體育教師,無論是運動技術掌握水平,還是體育教學技能水平,都在持續(xù)下降[1];經過研究發(fā)現大多數優(yōu)秀的體育教師,其核心能力是他們具備實用性、藝術化的教學技能[2]。查閱文獻發(fā)現前人對教學技能的研究都集中于職前的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上,在培養(yǎng)方式上多采用微格教學,這種方式對于體育教師來說,由于受條件的限制,難于開展。所以,本文以新的視角來提出培養(yǎng)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的途徑,通過了解當前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養(yǎng)現狀,分析影響小學體育教師技能培養(yǎng)的因素以及教學技能培養(yǎng)中的問題。探討對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提升的有效途徑,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和提高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訓的策略。希望通過優(yōu)化途徑來更好地促進教學技能的目的。
2 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在中國知網搜集有關“教學技能”、“技能培養(yǎng)”和“專業(yè)發(fā)展”等相關文獻,查閱教學技能培養(yǎng)方面的書籍,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礎。
2.2專家訪談法
2015年9月,對我同高校體育方面的專家、教研員以及特級教師就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養(yǎng)的途徑及策略進行訪談。
2.3問卷調查法
2.3.1問卷調查對象
本問卷的調查對象是廣州市海珠區(qū)小學體育教師。
2.3.2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
采用整群抽樣,以學校為單位,每間學校隨機抽取一人,共發(fā)放85份問卷,回收85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82份,有效率為96.5%。
2.3.3問卷的效度與信度
邀請8位專家為問卷進行效度評價,結果均表明此問卷的有效程度較高。采用重測法對問卷的信度進行檢驗,重測時間與第一次問卷時間相隔10天,將問卷結果進行相關性檢驗,得到相關系數為0.88,可見此份問卷結果可信度較高。
3 結果與分析
3.1提高教學技能的活動分析
3.1.1 相關概念
體育教學技能:就是為了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在體育理論與教學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通過不斷練習而逐漸形成的順利完成體育教學任務的行為方式。 參考《體育教學技能訓練》等相關文獻,對體育教育方面的專家以及基層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的調查和訪談,通過調查設計了微格、教學觀摩、說課、模擬上課、微課、技能大賽、公開課、集體備課、跟崗培訓、課題研究、師徒結對、學歷進修等13個項目的活動。經過三輪篩選確定了對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提升排在前六位的活動,本文主要是對以下六個活動進行研究,表1是各個活動的概念。
從集體備課和說課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研究教材,制定教學設計,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而公開課和模擬上課都是對整個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的呈現,所不同的是一個是有學生的課堂,一個是無生的課堂,但是都是基于真的課堂所展開的教學。教學觀摩和課題研究都是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謀求改善和提高。
3.1.2活動分類
根據對提高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的各種活動的概念內涵進行分析,本文將其分為三個階段,課的設計階段、課的實施階段、課的評析階段。
3.1.3各活動對技能培訓的價值
3.2教學技能培訓活動的現狀及分析
3.2.1教學技能培訓活動的現狀
參與問卷調查的xx區(qū)小學體育教師基本情況如下表4所示:
3.2.1.1教師對活動認識的現狀
從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集體備課、公開課和教學觀摩這三種活動對提高體育教學技能的程度比較高。說課對技能提高一般,模擬上課較好,課題研究相對比較好。
3.2.1.2教師參與技能培訓的現狀
調查顯示,教師參與校級集體備課比例最高;區(qū)級的說課比例最大;校級和區(qū)級公開課比例相當;模擬上課區(qū)級最多;教學觀摩的級別分布均勻;課題研究從校級到區(qū)級、市級遞減。有24%的老師沒有參與過模擬上課,有20%的老師沒有做過課題,有17%的老師沒有進行過說課。
在活動的過程缺乏專家引領占66%;希望得到自我提高的老師最多,占71%;課時過多的教師占74%;訓練任務重占56%。
3.2.1.3教師在活動中的需求現狀
教師希望被派外出學習占74%;名師上課和提供重要資料占59%和54%;希望聽專家講座的占41%;其他占5%。
在教師進行課題研究中主要困難是選擇缺少專家指導,占72%;
對教師的技能培養(yǎng)情況,選擇一般的占50%;選擇比較充足的占34%;選擇不充足的占12%;選擇充足的占4%。
在教師的技能培養(yǎng)中,希望專家參與研討和親自上課的分別占70%和66%;希望專家開設講座的占34%;其他占4%。
教師進行自我提升,選擇參與團隊學習的占93%;選擇自我學習反思的占83%;選擇參加學歷進修的占38%;其他占10%。
3.2.2 教學技能培養(yǎng)的現狀分析
3.2.2.1對活動目的認識分析
在問卷調查中發(fā)現,教師對每個活動的目的并不是很清楚,在問卷的答題過程中,很多老師對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培訓活動的重點難于把握,對教學技能的分類及內容缺乏足夠的認識。另外對六種具體的提高教學技能的活動認識也存在偏差。
3.2.2.2參與情況分析
首先是參與的積極性分析。教師內在以及外在的動機都需要激發(fā)。其次是參與時間保證分析。體育教師課時多,訓練任務較重,影響教學技能的培訓。最后是個人學習深度分析。教師的學習深度不夠,缺乏獨立見解和教育主張,未能在教師教學技能的培訓活動中獨當一面。
3.2.2.3對活動中的技能訓練分析
在小學體育教研中,并沒有明確提出針對教學技能的培訓。如,教學觀摩中、平時教研培訓中所涉及問題比較泛化不能聚焦;公開課中表演成分重,存在形式化等現象,而看課教師最想看到的教師各個方面的教學技能問題反而得到弱化等。
3.3改進和提高教學技能培訓的策略
3.3.1形成新的體育教學思維
面對當前體育學科概念混亂的狀態(tài),在對體育教師進行教學技能培訓的初始,需要通過適宜的方式更新教師的體育教學觀念,對“體育是什么”形成一定的認知,在明確與體育教學相關的概念基礎之上,形成“為發(fā)展學生身體的教育內容,通過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讓學生提高體育學習的認知能力,掌握相應的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培養(yǎng)人格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4]。
3.3.2激發(fā)教學技能培訓動機
首先,動機激發(fā)對教師學習行為具有始動作用。第二,影響體育教師學習行為的選擇。第三,能夠強化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提升的意識,促進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體而言:通過設置合理而具體的體育教學技能學習目標;強化體育教學技能的主觀感知,提高教學勝任能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技能展和競賽活動,增強教學活動愉悅體驗;及時反饋,開展建設性評價,獲得滿足感。
3.3.3靈活處理優(yōu)化活動方案
3.3.3.1設計環(huán)節(jié)集備說課相結合
說課使集體備課隱性內容顯性化,而集體備課又使說課內容進一步透明化、科學化。說課可以使教師個體真正介入對教學設計的思考,而集體備課可以彌補說課的過渡理想化設計。兩者取長補短,能真正提高教師的備課技能水平。
3.3.3.2上課環(huán)節(jié)模擬實操相結合 模擬上課和公開課結合可淡化其展示作用,強化其研究的效果。使教師的理性思考和設計放在實踐中進行檢驗,能夠發(fā)現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所發(fā)現不到的問題,并且通過實踐可以摸索出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
3.3.3.3評析環(huán)節(jié)觀摩課題相結合
教學觀摩和課題研究的有效結合,這恰恰是“問題即課題”的科研方式,不僅會加深教師鉆研的深度,還可以拓展教師研究的廣度[5]。在進行教學觀摩時會從更深的層面上去分析課堂,從而達到“內行看門道”的效果。
3.3.4加強學習提高活動效率
第一,加強日常自我學習。小學體育教師可以訂閱教育類、體育類的期刊雜志,或者通過網絡搜索下載文獻,增加閱讀量。還可以通過觀看優(yōu)秀教學視頻,參與教研活動,撰寫教學反思,進行學歷進修等來進行自我學習。第二,加入學術團隊學習。團結合作才能更好地集思廣益,充分發(fā)揮各成員的特長和優(yōu)勢。體育教師不僅可以和同學科的老師組成團隊,還可以和跨學科老師組成學習團隊[6]。第三,外出參觀培訓學習。通過外出參觀和培訓學習,可以學習到發(fā)達地區(qū)教師先進的教學技能。從優(yōu)秀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來看,三者結合可以促進教師教學技能更快更好地提升。
3.3.5關注活動過程專業(yè)指導
第一,一線名師指導。體育名師的經驗是在長期的體育教學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既來源于實踐,同時又對實踐發(fā)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具有極強的示范性。第二,文獻資料指導。在活動中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文獻閱讀。例如,在進行備課階段,就要查閱有關《教學設計》方面的文獻,還要學習《課程論》和《教學論》方面的知識。第三,教育專家指導。專家型教師在教學中能采用更多的策略和技巧,不僅高效率,而且具有創(chuàng)作性的洞察力[7]。
3.3.6重視技能訓練形成風格
3.3.6.1模仿是技能形成的基礎
技能性學習總是從模仿開始,它是掌握技能所特有的一種學習方式。模仿有利于建立完整、正確的運動表象,因為在技能形成過程中,運動表象是否正確、完備,是在反復模仿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另外模仿還有利于運動條件反射的形成,能促進視覺控制向動覺控制的轉化。
3.3.6.2融合是技能形成的關鍵
教師進行技能訓練的目的是為了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發(fā)展自我的長處,在學習各種教學技能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根據個人的風格、個性、特長,來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真正的學習應該是師其意而不泥其跡。
3.3.6.3創(chuàng)新是技能學習的超越
對教學技能學習而言,創(chuàng)造性絕不限于在教學方法上的個別發(fā)現,要對每項技能都有自己的認識和突破,能夠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學技能,開創(chuàng)技能學習的新的局面。教師如果在技能學習中沒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是無法在實踐中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的。
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 教師對活動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有待加強。在調查中發(fā)現,有部分老師對體育教學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沒有清晰的認識,并且是被動參與,不是以追求學習提升自我為目的。對此,提出了“形成新的體育教學思維”、“激發(fā)教學技能培訓動機”的對策,并給出了動機激發(fā)的方法,促進教師教學技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4.1.2參與活動的時間和個體學習的深度不夠。針對小學體育教師課時多、任務重、學習不夠深入等難題。本文提出了“加強學習提高活動效率”、“巧妙處理優(yōu)化活動方案”的對策。去掉形式上的限制,采取核心內容上的優(yōu)勢互補,從而提高活動的深度,避免了低級重復,減輕教師工作負擔,提高活動的實效性。
4.1.3活動中專業(yè)指導和技能訓練的缺乏。小學體育教師相關的理論知識缺乏,希望得到專家對自己的教科研進行有效指導。提出“關注活動過程專業(yè)指導”、“重視技能訓練形成風格”的對策。提出技能模仿、技能融合、技能創(chuàng)新的訓練途徑,力求使教師形成自己的技能風格。
4.2建議
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提高方面應該重點提出,加強培養(yǎng)。把教學技能培養(yǎng)常態(tài)化,明確教學技能的內涵,加強小學體育教師對教學技能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使各活動與相應的教學技能有效結合起來,去除形式化的內容,切實提高小學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
參考文獻:
[1] 吳鍵.教學技能:體育教師的立身之本[J].運動,2012(03):1-2.
[2] 楊敬研,李穎卓,張平,李松哲體育教師職業(yè)的趨同性危機及其對策研究[J].吉林醫(yī)藥學院學報,2013(03):235-236.
[3] 余立峰.實證研究體育單元教學,豐富體育教研活動形式——對體育模擬上課形式的研討感悟[J].中國學校體育,2012(10):49-50.
[4]鄧若鋒.身體練習體驗探索[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6:36.
[5]徐云福.教師研究中“問題即課題”的實踐解讀與理性思考[J].浙江教育科學,2012(02):20-22.
[6] 徐繼鋒.當前體育集體備課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探究[J].中國學校體育,2009(11):94.
[7](美)RobertJ Stemberg.Wendy M Williams教育心理學[M],張厚粲,譯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