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制度之下,由于營利性民辦高校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在本質上存在區(qū)別,營利性民辦高校在法人治理結構方面應當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存在差異。通過對現有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認為應當從立法層面分別規(guī)定兩類民辦高校的法人治理結構,營利性民辦高校應當構建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執(zhí)行機構和監(jiān)督機構,完善決策機構的決策運行程序,構建校長職業(yè)化制度。
關鍵詞:營利性民辦高校? 法人治理結構? 決策機構? 執(zhí)行機構
一、問題的提出
民辦高校特別是營利性民辦高校作為一個典型性的利益相關者機構,尊重舉辦者、校長、教師、學生、政府等諸多利益相關者的合理利益訴求,構建利益均衡的法人治理結構是現實民辦高校規(guī)范辦學、科學管理、高效運行的關鍵[ZW(]賀江群完善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的思考—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分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8(5)。2002年頒布施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和2004年頒布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均對民辦學校的法人治理結構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2016年11月7日通過《民辦教育促進法》的修訂,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制度正式在法律層面予以確立。由于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和營利性民辦高校在本質上存在區(qū)別,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是純粹的公益性機構,與公立學校處于同一陣營,屬于國家大力扶持的主體,而營利性民辦高校具有公益性和營利性雙重屬性。但是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沒有從非營利性和營利性民辦高校不同的角度對其法人治理結構分別進行規(guī)定,這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缺失,對于分類管理制度下兩類民辦高校的發(fā)展非常不利。那么,在現有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基礎上,營利性民辦高校的法人治理結構存在什么問題?營利性民辦高校的法人治理結構如何構建?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論述。
二、營利性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舉辦者參與學校辦學與管理的權力機構缺失
2016年11月7日通過修正的《民辦教育促進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民辦學校的舉辦者根據學校章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參與學校的辦學和管理?!钡桥e辦者如何參與學校的辦學和管理的具體規(guī)定卻一直缺失,是通過決策機構(董事會)來實現?還是通過設置專門的權力機構來實現?根據《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的規(guī)定來看,營利性民辦高校的法人屬性應歸為公司,而根據《公司法》第三十六的規(guī)定:“股東會是有限責任公司的權力機構”,股東會對外不代表公司進行民事活動,對內不執(zhí)行具體的經營業(yè)務,僅用于表達股東的共同意志,行使公司重大事務的權力。[ZW(]王欣新公司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同時,從《民辦教育促進法》關于董事會職權的規(guī)定來看,營利性民辦高校的董事會雖為決策機構,但不等同于公司法所設置的權力機構股東會。
(二)決策機構缺乏科學、合理、透明的決策運行機制
在我國,民辦高校大多是投資辦學,在實際運營中,民辦學校無法享受到與公辦學校同等的扶持和優(yōu)惠政策。而在分類選擇后,營利性民辦學校還將依法繳納稅費、土地出讓金等費用,這一特點導致舉辦者容易產生著重追求辦學利益,從而加大控制學校的內部治理的動機。雖然《民辦教育促進法》和《國務院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規(guī)定董事會的組成人員必須包括舉辦者代表、校長、黨委書記、教職工代表,但是在實踐運行過程中,如果沒有制定科學、合理、透明的決策運行機制,董事會的集體決策很容易形同虛設。
(三)以校長為核心的管理團隊的職權不明
《民辦教育促進法》規(guī)定校長負責學校的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而在實踐當中,由于舉辦者往往從資金成本與回報的角度考慮學校的發(fā)展和運作,而校長則從學校教育教學的角度謀劃學校的發(fā)展,不同的思維角度和出發(fā)點,容易導致董事會與校長團隊之間產生紛爭。這種紛爭和關系緊張,既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fā)展,也使學校面臨著很大的內耗和辦學風險。
三、營利性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的構建
(一)從法律層面分別規(guī)定營利性民辦高校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法人治理結構
營利性民辦高校與非營利性民辦高校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營利性民辦高校舉辦者能夠取得辦學收益,分配辦學結余;而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舉辦者不能取得辦學收益,辦學結余繼續(xù)用于辦學。那么,兩類學校在設立目的、設立原則與法人能力等方面就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法人治理結構方面也當然存在區(qū)別。目前相關法律政策將兩類學校的法人治理結構不加區(qū)分,作統(tǒng)一規(guī)定。這樣并不利于兩類學校的長遠發(fā)展。
對于營利性民辦高校,筆者認為,應當參照《公司法》的法人治理結構規(guī)定,也建立相應的權力機構、決策機構、執(zhí)行機構和監(jiān)督機構,明確規(guī)定營利性民辦高校的舉辦者通過類似股東會這樣的權力機構參與學校的重大事項的決策,并明確股東會與董事會的職權界線,妥善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杜絕逾越職權的情況產生。董事會作為對外代表學校的經營決策機構和作為股東會的業(yè)務執(zhí)行機構。校長應當明確作為執(zhí)行機構,嚴格執(zhí)行股東會、董事會的決策。同時,營利性民辦高校應重視章程建設,嚴格執(zhí)行法律法規(guī)中關于董事會構成和議事規(guī)則的規(guī)定,完善董事會會議機制;加強黨建工作,落實黨組織負責人進入董事會和黨政“交叉任職”的規(guī)定,確保營利性民辦高校董事會的組成多元化、結構合理化、決策科學化;建立監(jiān)督機構,如教職工代表大會、監(jiān)事會。
(二)完善營利性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決策機構
營利性民辦高校舉辦者通過類似股東會這樣的權力機構保障其參與學校辦學與管理的前提下,董事會這樣的決策機構在實踐當中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隨著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政策的落地,營利性民辦高校要在內外交困當中獲得一席之地,原來家族式的管理已經成為過去,其無法再支撐營利性民辦高校的前行。目前,現有民辦高校在考慮分類選擇的同時,也在謀求學校的未來發(fā)展。筆者認為,未來的營利性民辦高校更多地會像現代企業(yè)一樣,不再是家族式管理,而是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建立現代企業(yè)管理制度。
這樣,作為決策機構的董事會,一方面其組成人員的構成政府不再需要嚴格控制,營利性民辦高校的舉辦者將自覺規(guī)范自身的辦學行為,在尊重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追求合法合理的辦學回報。筆者認為,關于營利性民辦高校董事會的組成人員,除了現有法律政策明確規(guī)定的外,其他組成人員應當由股東會選舉產生。當然,營利性民辦高校也可以自主選擇是否設置獨立董事制度,即聘請社會知名人士、教育專家、校友代表等擔任,以實現民主管理。另一方面,營利性民辦高校的舉辦者不再需要通過控制學校的內部治理的方式來獲得絕對的控制權,董事會的作用將真正落到實處,同時,參照《公司法》的規(guī)定和現代企業(yè)的實際運營管理經驗,完善董事會的決策運行機制。
(三)落實營利性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中執(zhí)行機構的權力
校長應當是營利性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中的執(zhí)行機構,充分調動和發(fā)揮校長的積極性,是學校發(fā)展的關鍵。落實校長的權力,切切實實貫徹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具體包括:第一,落實董事會、董事長和校長的職權劃分,董事會在現有法律規(guī)定的職權范圍內做好重大事項的決策,董事長、校長應當都是董事會的執(zhí)行者。但是要注意,在學校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方面,校長擁有完全的自主權,董事會、董事長都無權直接干涉校長合法合理權限內的工作,以保證校長能獨立自主的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事務作出判斷和抉擇。第二,實行校長職業(yè)化制度。校長不僅是教育專家,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是管理專家,既通教育規(guī)律又頗具管理才能。要在符合國家法律政策對于校長資質的規(guī)定的前提下,不拘一格遴選校長。校長職業(yè)化是營利性民辦高校管理現代化專業(yè)化的一個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毛剛我國非營利組織內部治理機制研究[D]重慶:西南交通大學,2005
[2]王欣新公司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賀江群完善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的思考[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8(9)
[4]周海濤,施文姝完善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的難題與策略[J]江蘇高教,2015(4)
[5]鞠光宇分類管理制度下民辦高校的法人治理結構構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7(1)
[6]賀江群完善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的思考—基于利益相關者的分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8(5)
(王真,廣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