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梅
摘 要 小學數學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的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思維特點將思維訓練貫穿于整個課堂之中,讓學生真正發(fā)生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 思維課堂;學習真正發(fā)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3-0168-01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直接影響著他們今后的數學學習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使用多種手段吸引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境地,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在《24時計時法》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引發(fā)學生深度學習、打造思維課堂,通過思維導引、思維碰撞、思維遷移來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思維導引:
師:同學們,課前我們每個人都制定了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大家一起看一下。
學生觀察教師展示的學生作息時間表,發(fā)現有兩種不同的計時法。
師:帶有時間詞的計時方法,叫做12時計時法;不用時間詞也可以準確區(qū)分一天中不同時刻的計時方法,叫做24時計時法。
師:你更喜歡哪種計時法?為什么?
生:喜歡24時計時法。因為24時計時法簡明、不易弄混。
師:如果讓我們每個人都用24時計時法記錄作息,你會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24時計時法。
【評析:課前制定作息時間表,是對以前學過的12時計時法有關知識的喚醒,為新知學習奠定基礎,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學生通過觀察作息時間表,分析、歸納出兩種不同的計時方法,感受24時計時法的優(yōu)越性。這樣的教學設計面向高階思維,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思維碰撞,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新知的欲望?!?/p>
思維碰撞:
任務一:學習24時計時法
師:課前同學們已經通過觀看微課收獲了不少的知識,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學生分享觀看微課獲得的知識。
【評析:借助教學平臺布置前置性學習任務,學生在觀看視頻、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形成點狀認知結構,為深入研究本課知識做好鋪墊。同時讓學生利用平臺自行觀看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反復觀看,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利于實現個性化學習?!?/p>
師:如果把鐘面上時針走過一天的時間展開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時間尺”。
師:你能在時間尺上找到這些12時計時法表示的時刻嗎?
學生在平板電腦上完成互動題,班內展示。
師:我們還可以用這把時間尺上的0時到24時表示一天的時間,這是24時計時法,鐘面上只有12時,13時----24時又是怎么回事?
生:這是一天中時針所轉過的第二圈中的時刻。
師:你知道我們剛才在時間尺上找到的這些時刻是24時計時法中的幾時嗎?
學生在時間尺上找一找。
【評析:借助動畫,將鐘面上時針走過一天的時間展開,化曲為直,形成“時間尺”,將抽象的、不斷流逝的時間與直觀的示意圖聯系起來。將時刻與“時間尺”上的點建立聯系,把抽象的時間轉化為能夠具體感知的量,以數形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兩種計時法的對應關系。平板電腦中互動題板的使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突破了傳統(tǒng)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學生有機會發(fā)表觀點,大部分學生只能是聽眾或觀眾的弊端。】
任務二:對比理解兩種計時法,探究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轉換。
師: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學生說一說兩種計時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有不完善的地方互相補充。
【評析:在師生和生生的反饋評價過程中,加深對兩種計時法的理解。為后面兩種計時法的轉化做好準備。】
師: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可以怎樣轉化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
活動要求:
(1)想:獨立思考兩種計時法的轉化方法。
(2)說:將自己的想法與小組同學交流。
(3)記:將小組同學交流后總結出的方法記錄下來,準備班內匯報。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討論結果
【評析:借助直觀形象的“時間尺”探究轉化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模型。小組活動學習支架為學生指明任務、方法、規(guī)則、步驟、成為學生活動的有力支撐,課堂學習由原來的學生“不知所然”變?yōu)椤坝新房尚?、有階可上、有規(guī)可依”】
師:找到了轉化方法,你能不看“時間尺”把自己作息表中的12時計時法轉化成24時計時法嗎?
學生不看時間尺把自己作息表中的這些12時計時法轉化成24時計時法。(之前采用24時計時法的個別同學轉化成12時計時法。)
【評析:脫離直觀形象的“時間尺”,鞏固內化小組活動中總結出來的轉化方法,利用課上探究交流所得知識解決之前遇到的數學問題,實現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p>
任務三:溝通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間的關系。
師:如果把時間尺上的24時看成是今天,時針再往后一時,是什么時刻,昨天在哪里?
說一說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間的關系。
【評析:理清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關系,為今后跨兩天的時間計算做好鋪墊?!?/p>
思維遷移
出示教師作息時間表。(所用計時法有誤)
學生找出錯誤,并在平板電腦上改正。
班內展示交流。
【評析: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再次回顧兩種計時法的特征。電腦系統(tǒng)及時反饋完成結果,實現教學效果數據化,為精準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p>
上述教學案例從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入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引領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啟迪和發(fā)展學生思維,并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加強思想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比較、推理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形成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