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
納博科夫喜愛蝴蝶。他捕捉
并殺死它們。他把它們做成標本
釘在紙板上。這是否在告訴我們
愛是一件殘忍的事情?早餐過后
我清洗著碗筷。大海在遠處發(fā)藍。
它沉默。我聽不到它的聲音。也許太遠了。
我聽到的只是自來水管發(fā)出的嘩嘩聲。
我喜愛海。但我無法捕捉
并殺死它。我無法把它做成標本
釘在紙板上。愛有不同的方式。
美也是這樣。大海在遠處。發(fā)藍
并沉默。我知道它仍然活著。
它沉默著。但我知道它憤怒時的樣子。
(選自本刊2019年第三期“首推詩人”欄目)
張?zhí)抑奁纷x:
納博科夫的蝴蝶嗜好人盡皆知。美國昆蟲學家、宗教學者庫爾特·約翰遜和作家史蒂夫·科茨圍繞納博科夫的這一嗜好,寫了一部名為《納博科夫的蝴蝶》、兼具傳記性和學術性的書,以專業(yè)眼光衡估納博科夫收集和研究蝴蝶的價值;而國內外從所謂“蝴蝶美學”的角度,分析納博科夫的小說創(chuàng)作甚至作品中人物的論文,亦不在少數。
這首短詩同樣由納博科夫的蝴蝶嗜好入手,不過它沒有止于這一嗜好本身,也沒有“正向”地理解和闡釋這一嗜好,而是對之進行了“反思”性追問:“這是否在告訴我們∕愛是一件殘忍的事情?”誠然,嗜好可以被視為愛的一種,但二者顯然不能完全等同。隨后的詩句并未即刻回答上述追問,而是轉入了另一場景:“發(fā)藍”而“沉默”的大海;并且以簡潔而短促的句式,兩相對照地引出了關于愛與美的“哲學”:“愛有不同的方式。∕美也是這樣?!?/p>
值得指明的是,全詩不是簡單地做出一種孰是孰非的道德判斷,毋寧說它要探究的是人性。作者當然有自己的偏向,詩中反復強調的大海的“遠”、“發(fā)藍”和“沉默”,應該正是他心儀的人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