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麗
摘? 要?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新時期做出的重要舉措,它為中國聯(lián)通世界、發(fā)展中國家聯(lián)通發(fā)達國家提供了有利平臺。在此背景下,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作為對外傳播中國優(yōu)秀學術作品的主要形式,近年來無論在出版規(guī)模還是出版動力上都呈現(xiàn)出穩(wěn)步上升的態(tài)勢,但在發(fā)展過程中亦存在諸多問題。文章基于對“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學術出版境遇的考察,憑依跨文化傳播研究視角旨在回答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現(xiàn)狀、問題及路徑探尋。
關鍵詞? 跨文化傳播;“一帶一路”;學術出版;“走出去”
中圖分類號? G239.21?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3-0142-04
“一帶一路”倡議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個方面,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中民心相通是基礎,需要通過文化先行來實現(xiàn),而學術出版在此則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皩W術出版”這一概念最早于19世紀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創(chuàng)立者丹尼爾·科伊特·吉爾曼(Daniel Coit Gilman)提出,他指出學術出版是“以社會效益為首位,以學術傳承和傳播為根本任務,以追求人類知識進步為宗旨的出版”,主要包括學術專著出版和學術期刊出版兩大類型[1]。學術出版作為國家和民族知識水平的最高體現(xiàn),它的“走出去”有助于傳遞中國聲音,聆聽世界反饋,加強中國和世界互動交流,從中獲得認可、發(fā)現(xiàn)問題并加以改正。因此,梳理出近年來我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現(xiàn)狀、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尋相應的解決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1? 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現(xiàn)狀特征
自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形勢愈加樂觀,學術出版“走出去”在此背景下也呈現(xiàn)出規(guī)模持續(xù)增長、動力逐步提升和方式愈加多元等特征。
1.1? 學術出版“走出去”規(guī)模持續(xù)增長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累計出版圖書達600多萬種,并以每年約30萬種的增幅持續(xù)增長,其中學術圖書占據(jù)較大比例(近5年平均每年出版7.2萬余種)[2],但能夠順利走出國門并為外國讀者接受的學術圖書卻是鳳毛麟角。在2012年的倫敦書展上,適合外國讀者閱讀的中國學術讀物甚少,一時間學術出版“走出去”的困境引發(fā)關注。此后6年間國內出版社為此下足功夫,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截至2018年底與20多家國際出版社簽約“走出去”的出版項目高達318項。僅2018年上半年,國內多家出版單位如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中南出版?zhèn)髅郊瘓F、五洲傳播有限公司等分別與國際知名出版機構達成合作,有效擴大了學術出版“走出去”的規(guī)模,并獲得可觀的碼洋收入,在學術出版“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不僅如此,我國學術論文“走出去”也呈現(xiàn)出利好態(tài)勢。國際科學技術和醫(yī)學出版商協(xié)會(簡稱STM協(xié)會)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各國的論文數(shù)量中,中國占18.6%的份額,美國的份額為18%[3]??祁Nò菜l(fā)布2017年《期刊引證報告》,稱我國進入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的各學科最具影響力Q1區(qū)的期刊近年來增速較快,目前已達46種[4]??偟膩碚f,我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規(guī)模愈加擴大,趨向穩(wěn)定增長的態(tài)勢。
1.2? 學術出版“走出去”動力逐步提升
學術出版“走出去”規(guī)模持續(xù)增長的背后,出版動力的逐步提升是關鍵所在,主要體現(xiàn)為出版意識和出版行動力“雙引擎”發(fā)力。“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閉門造車”不再適應于時代潮流,中國出版界——包括作者、出版人、出版機構在內的多個主體——意識到對學術出版需持更加開放的態(tài)度,積極對外傳播中國優(yōu)秀的學術作品。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學術出版“走出去”實踐過程中成績斐然,其攜手馬爾沙維克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等眾多國外平臺簽訂出版協(xié)議積極開展學術互譯,推動我國優(yōu)秀的學術作品走出國門;再如,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和阿拉伯出版商協(xié)會共同主辦的that's阿文平臺,也成為助推學術出版“走出去”的重要見證。不僅如此,研究者也開始主動“走出去”,與國際學術會議開展交流活動。學術出版社亞太銷售總監(jiān)Liesbeth Kanis說道:“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參加國際會議、提交論文,與國際研究機構合作,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他們不僅僅做學術研究,也更多地出現(xiàn)在國際社會中,并且非?;钴S?!盵5]
近些年,中國不斷亮相國際書展的同時,自身也作為主賓國開展很多書展活動,并借此拓展海外潛在讀者群,擴大我國學術出版物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需要指出的是,國家對學術出版“走出去”亦給予了多項扶助與支持,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及國家新聞出版署于2004年啟動“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于2010年設立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于2012年開展學術期刊資助項目等,均給予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以堅定決心和強大支持。
1.3? 學術出版“走出去”方式愈加多元
學術出版意識和行動力“雙引擎”發(fā)力產(chǎn)生了諸多積極效用,一個最明顯的表現(xiàn)在于“走出去”的方式愈加多元化。
第一,從出版物輸出轉向版權輸出。所謂出版物輸出是指直接向國外輸出本國學術出版物,版權輸出則是將國內學術著作的版權轉售給國外出版機構,由其自行出版發(fā)行。
第二,國內出版社開始在國外設立分社或編輯部,這一舉措有利于使資料獲取便捷化和內容出版流暢化,此外這些出版社還嘗試與國外出版單位合作,聯(lián)合成立學術研究或翻譯中心,共同承擔學術刊物的策劃、撰寫和出版等工作。
第三,國內出版機構也開始重新審視自身定位,依據(jù)自身特長確定目標受眾。如寧夏智慧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專門致力于中阿文化交流,在中國學術作品對阿傳播過程取得了顯著的傳播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于2017年聯(lián)合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出版機構成立“一帶一路”學術出版聯(lián)盟,為我國學術出版“走出去”提供了有利平臺。一年來,聯(lián)盟成員數(shù)量增加至206家,遍及44個國家和地區(qū),成員涵蓋出版商、學術機構和專業(yè)團體,出版學科囊括人文社會科學等各方面,國際版權交易量明顯增多[6]。對內而言,它讓更多有潛力的出版單位通過合作實現(xiàn)雙贏。對外來說,學術聯(lián)盟能夠集中多方意見,擴大視野拒絕狹隘,更好地為我國學術出版“走出去”服務。總的來說,我國學術出版“走出去”從“借船出海”逐步邁向到“造船出?!保_始注重建設中國人自己的國際出版渠道、平臺和品牌。
2? 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問題呈現(xiàn)
當前,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呈現(xiàn)出穩(wěn)步上升的態(tài)勢,但絕不能因此而忽視其中的問題。我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意識和行動力雖然有所提升,但也遭遇了“尷尬”境遇:學術出版規(guī)模擴大了,高質量的作品占比卻沒有因此獲得增長。縱觀中國學術出版“生產(chǎn)—發(fā)行—輸出”的生產(chǎn)鏈條,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諸多病端。
2.1? 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出版主體的職業(yè)失范
廣義的學術出版實際上包含了學術研究和學術出版兩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學術出版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的職業(yè)失范涉及研究者和出版單位兩個主體。
第一,個別研究者在學術研究中拋棄了學術嚴謹性,主要表現(xiàn)為:盲目選題,忽視研究過程的實操性;草率論證,強加研究對象的因果性;應付結項,忽視研究結論的科學性。
第二,部分出版單位的“把關人”角色衰微。諸如,不少出版單位一股腦將學術產(chǎn)品不分優(yōu)劣、不辨題材直接對外輸出。不僅如此,不少出版單位還忽略“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間的文化差異性,鑒于此,出版單位急需做好相應的讀者調查。
2.2? 發(fā)行環(huán)節(jié):質量與數(shù)量極不相稱
出版數(shù)量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出版規(guī)模和學術成就,出版質量則需要通過讀者受眾反饋信息才能得到。就我國目前的學術出版市場而言,兩者是極不相稱的?!皟热轂橥酢钡谋尘跋?,學術出版也需要“核心產(chǎn)品”。
第一,從學術研究角度而言,我國目前的學術研究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學術作品原創(chuàng)動力不足,能夠在國際上被認可的作品更是屈指可數(shù),此外國內的學術評價體系也存在諸多弊病。
第二,從學術出版的流程角度來看,缺少專業(yè)人才對優(yōu)秀學術作品進行精選、策劃和校對等,也導致學術作品不能有效對外出版。
較為嚴重的是,一些出版社缺乏必要的選書制度,出版了一些內容空乏的作品,總體呈現(xiàn)出“走出去多,走進去少”的局面。
2017年4月世界學術出版巨頭斯普林格出版社發(fā)表一篇撤稿聲明,宣布撤回107篇中國學者發(fā)表在其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上的論文[7]。
STM報告亦稱,雖然中國在科研投入和論文產(chǎn)出方面進步明顯,但在科研人才引進和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仍然與美國存在較大的差距。在2017年世界100大科研創(chuàng)新企業(yè)排行中,美國擁有36家公司,中國只有3家公司上榜,其中兩家為中國臺灣企業(yè)[3]。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來中國投入研發(fā)7 000多億元,居全球第二,但成果的產(chǎn)出率排在全球10名左右[8]。
2.3? 輸出環(huán)節(jié):未能與國際成功接軌
各國的認知方式和表達方式存在差異,我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過程中必然遭遇諸多傳播困境。中國的學術作品對內傳播時所遇阻力較小,但其寫作范式未必與海外讀者閱讀習慣相契合。Liesbeth Kanis認為,挑戰(zhàn)集中體現(xiàn)在語言與翻譯方面。由于語言的差異,中國學者一般無需向國內讀者解釋太多,但需要對國外讀者作更多的背景性解釋。因此,研究作品面對的不僅是單純的翻譯,還有二次改編問題?!拔覀儗W術思想的翻譯要對得起研究者和他的研究?!盵5]必要的推廣、營銷方式在之后的環(huán)節(jié)中也是缺少的,當圖書出版到國外,放置在書架上,沒有采取任何方式向讀者做任何介紹,讀者很少主動關注。
此外,學術出版物在設計上也需要考慮輸出地的歷史文化特性。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成功的關鍵在于學術范式的共通性、內容的專業(yè)性、產(chǎn)品的核心品牌、優(yōu)秀的合作伙伴以及背后支撐的文化自信等。前幾個要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優(yōu)秀的合作伙伴更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我國學術出版與國際上知名出版機構建立的關系遠遠不夠,缺乏遠見,只憑己力無法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3? 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路徑探尋
上述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呈現(xiàn)出當前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的病癥,但不妨循著“生產(chǎn)-發(fā)行-輸出”的模式,探尋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路徑,以提升我國學術研究和學術出版的“內功”。
3.1? 培養(yǎng)人才,尊重學術傳播規(guī)律
學術作品的作者處于學術出版環(huán)節(jié)的首位,在“內容為王”的傳播背景下逐步成為學術出版中的核心。學術質量和數(shù)量問題都與“人”這一關鍵要素密切相聯(lián)。在生產(chǎn)過程中,“一帶一路”背景下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有兩類,一是學術人才,二是翻譯人才。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培養(yǎng)此類人才不妨采用“+”方式,努力使學術人才和翻譯人才合二為一。重視人才培養(yǎng),從大學時代的課堂就要做起,“一帶一路”正處在上升期,急需高校輸送大批優(yōu)秀人才。此外,建立恰當?shù)莫剳椭贫纫彩侵刂兄?,此舉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不道德的學術行為,也可以激勵研究者提高學術質量。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尊重學術傳播規(guī)律,不能操之過急。事實證明,屬于高端產(chǎn)品的學術出版物不會像大眾暢銷書那樣火爆。但透過“長尾理論”不難發(fā)現(xiàn),真正有價值的學術專著,它的傳播過程比較漫長,銷量也不會很瘋狂,但需要者一定會努力擁有此書[9]。
3.2? 培育受眾,實現(xiàn)多元文化對話
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產(chǎn)生國際認同和影響力,必須擁有國際視角,采用國際上流行的、易于被接受的方式,站在他國讀者的角度策劃選題、編輯出版。并以此作為基礎,再輔以合理恰當?shù)男问?,讓作品透過讀者的眼睛進入其內心深處?!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數(shù)量眾多,各國之間存在地理和文化差異,對其輸出學術作品,不僅需要注意學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也需要選擇恰當?shù)妮敵龇绞健T趦热萆?,輸出的學術作品需要貼近沿線國家的思維方式,展示他們希望了解的“中國故事”,喚醒其內心深處的“中國興趣”。
例如,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通過與國外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英文版、德文版、法文版等一系列中醫(yī)著作,其中《張仲景50味藥證》《八名方臨床應用》《中國本草彩色圖鑒》等中醫(yī)藥圖書已經(jīng)成為國外學生學習中醫(yī)的教材。
在形式上,紙質書的出版依然是重頭戲,但不妨再輔以技術手段,對內容進行數(shù)字化與可視化呈現(xiàn)。對于普通大眾來說,要想了解專業(yè)性較強的知識,只有枯燥的文字會使得他們體驗感不佳。將內容進行數(shù)字化與可視化操作,不僅于普通大眾有益,同時也為目標受眾提供了多樣化的閱讀方式。
3.3? 培植市場,實現(xiàn)內外合作共生
近年來,我國學術出版通過內外合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不論是輸出圖書還是簽約版權,或是共建學術研究中心,內外合作已然成為一種趨勢。
商務印書館、三聯(lián)書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等通過與國際知名出版機構進行戰(zhàn)略合作、輸出版權等實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學術出版物的“走出去”。三聯(lián)書店《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2017年版權輸出累計19個語種,帶動了其與歐美和“一帶一路”二十幾個國家的版權合作[10]。鳳凰傳媒集團啟動的“鳳凰國際出版翻譯專家?guī)臁表椖?,讓更多來自阿語世界的漢學家和翻譯家加入這一專家?guī)?,成為中阿文化在海外的“代言人”,他們是“中阿兩國故事”最好的講述人[11]?!熬葡阋才孪镒由睢保ㄟ^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術作品的質量,同時能夠暢通學術出版的輸出,與國際話語搭建關系。從單一化的圖書輸出,到版權輸出、設立海外編輯部、共建研究中心,再到資本合作共同開發(fā),從單一形式到融合發(fā)展,學術出版“走出去”的方式越來越多。與國際知名出版社合作可以改變海外讀者對中國學術作品的刻板印象,加快學術出版“走出去”“走進去”的進程。
4?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迎來了機遇:開放自我,走向國際,讓世界聽到中國的真實聲音。與此同時,“問題意識”不容忽略,中國學術出版離我們期望的局面還相差甚遠,這一局面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促進?!鞍l(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看似簡單,卻需要凝結中國學術界與出版界的共同智慧,從而讓中國由“學術出版大國”轉型為“學術出版強國”,讓“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視野的普遍認可與肯定。
參考文獻
[1]韓筠.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出版的發(fā)展策略[J].科技與出版,2018(10):35-36.
[2]出版人雜志.哪些出版社是各個學科的學術出版權威?[EB/OL].(2019-01-11).https://mp.weixin.qq.com/s/EFwuJqujzJeaLCUD1oQGmQ.
[3]虞洋.學術出版市場新趨勢,中國論文數(shù)量超過美國[EB/OL].(2019-03-16).http://www.victorzhang.cn/page/2019/0316/4881933.shtml.
[4]詹媛.中國何時能有世界聞名科技期刊[N].光明日報,2018-11-06.
[5]國際版話.聚焦中西思想碰撞|2019年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之路[EB/OL].(2018-12-29).https://mp.weixin.qq.com/s/lch_G6sbcKSr9IgszVOGww.
[6]中國圖書館網(wǎng).精品出版物持續(xù)走出去,讓世界讀懂中國[EB/OL].(2019-01-07).http://www.chnlib.com/wenhuadongtai/2019-01/902868.html.
[7]人民網(wǎng).論文造假 107篇中國被撤稿論文逐一徹查[EB/OL].(2017-06-15).http://bj.people.com.cn/n2/2017/0615/c82841-30330325.html.
[8]謝壽光.成績可喜問題堪憂 談學術出版的問題與機遇[N].光明日報,2019-01-01.
[9]蔣東明.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的“四個著力點”[J].現(xiàn)代出版,2017(5):25.
[10]孫瑋.立足自身優(yōu)勢,對接國際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合作模式[J].出版參考,2017(5):49.
[11]李雪坤.以書為媒,同譜美好篇章[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