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天東
◆摘 要:當前農村問題學生現(xiàn)象日益嚴重,這是由于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不均衡導致家庭教育缺失,讓留守兒童因身心得不到健康成長,農村教育資源的缺失,特別是德育工作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讓問題學生得不到有效的心理疏導,使得在錯誤的人生軌跡上越走越偏。加之學生思想認知的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染,在上述客觀與主觀因素的結合下,使得農村問題學生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讓農村教育質量嚴重滯后。因此,加強農村問題學生的專題調研,科學分析其產生的內外原因和負面影響,方能對癥下藥,制定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案,幫助農村問題學生迷途知返,亡羊補牢,重回正道。
◆關鍵詞:農村教育;問題學生;教育現(xiàn)狀;轉化策略
農村問題學生是我國教育不可忽視的客觀存在,是多方面原因綜合促成的,值得教育部門加大關注力度,通過制定科學的方案和措施來逐步解決。這其中,加強農村問題學生的轉化策略勢在必行,對問題早發(fā)現(xiàn),早糾正,使其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有貢獻的人才。本文將結合農村學生問題進行深度剖析,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轉化方法,具體如下。
一、農村問題學生的類型與表現(xiàn)特點分析
(一)無視規(guī)范,紀律觀念淡薄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農村問題學生當中,一類是年少無知,家庭教育在其習慣,品行的管教上存在疏忽,學校在對其品德教育、思想塑造上不夠重視,使其放飛自我,任性而為,不把學校規(guī)章制度,學生行為準則放在眼里。而是在上課中好動,東張西望,無視老師的管教,以自我為中心,只憑自己的喜怒哀樂來進行隨意的活動;另外一類是高年級的學生在叛逆期中由于沒有受到良好的心理疏導和思想引導,使其叛逆性的心理高于理智性的心理,致使其產生否定權威,不服教育,標新立異,彰顯個性的思想,以打破常規(guī)制度為榮。這些學生,沒有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容易受不良社會風氣的侵染而成為問題學生。
(二)自暴自棄,學習成績落后
學生之所以有學習成績優(yōu)劣之分,主要在于自身學習主觀能動性是否強烈,堅定,對老師的知識點是否真正消化吸收,并不在于智商的高低。如果學生在學習上面沒有學習動力和樂趣,覺得知識枯燥無味,加之父母的溺愛思想的放縱,社會上“學習無用論”的影響,就會讓學生認為學習成績好壞無所謂,導致上課不注意聽講開小差,課外不完成作業(yè)只想玩,甚至還出現(xiàn)逃學、曠課的舉動,這樣就會成為同學和老師心目中的“不良學生”的典范,加之知識越來越難以理解掌握,學習成績長期未能提高,讓這些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索性破罐子破摔,思想上麻木,喪失了自尊和自重,在“問題學生”的路上越走越遠。
(三)惹是生非,品行不端正
一方面是學校在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不夠持續(xù)深入,導致學生難以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正確的為人處世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是如今的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承受了過多的關心和呵護,其很多都有自私自利,享樂安逸的思想。在這種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下,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候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會照顧別人的感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時候甚至不惜觸犯道德底線,跨越制度界限。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如果學生從小形成的不端正的行為不能得到有效糾正,就會形成思維定勢,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行事,進而會釀成更大的惡果。
(四)成長坎坷,心智有缺陷
孩子的成長軌跡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兩條線平行,并貫穿于其整個成長階段。學校提供學生智育和德育的引導教育,家庭提供孩子人格、思想、行為習慣等心智方面的引導教育,因此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我國由于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很多農村家庭父母進城務工,讓農村的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這就讓其失去了家庭教育帶來的重要作用。根據調查數(shù)據顯示,農村問題學生中有70%是因為家庭教育功能喪失而產生的。
留守兒童的心理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沒有父母在身邊而失去了安全感的保護和依賴,使其產生生活的無助感、心靈的空虛感和心理的壓抑感,內向型人格的學生會在社交溝通上自卑自閉,學習上缺乏信心,行為上懦弱逃避;外向型人格的學生會出現(xiàn)自我保護意識強,因心理不平衡而導致的妒忌心和好勝心,易怒暴躁,有言語和行為攻擊行為。
(五)迷戀網游,成癮不自省
網絡有利有弊,對于學生來說不加以引導,便會及其容易沉迷虛擬的游戲世界中,成為“網絡癮君子”。這樣首先會消耗孩子大量的時間精力,嚴重影響其學習效果;其次會因網游中色情、功利、暴力的情境畫面,讓孩子身心受到毒害,用不健康的思想指導人生,是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必然會產生各種問題,讓學生誤入歧途,荒廢學業(yè),浪費時光。
二、農村問題學生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分析
(一)社會、家庭、學校等外在因素的促使
社會風氣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橘生淮南則為桔,橘生淮北則為枳”的影響,孟母三遷便是對環(huán)境影響孩子教育的佐證。我國目前是多元化思想并存的狀態(tài),尤其是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和互動性,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披著光鮮吸引人的外衣,容易讓是非判斷能力較弱的學生陷入其中,形成誤導人生的有害思想。社會不良風氣的侵染一方面抵消學校真善美德育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會讓學生產生認知的誤區(qū)和偏差,最終貽害終生。
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在前文中已經有所涉足,俗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和老師的素質高低,能力大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風向標的引導作用。然而一些家長自身行為不檢點,對孩子的教育不上心,甚至用錯誤的思想灌輸孩子,一些老師由于班級管理情況復雜,自身精力不夠,加之片面地將問題學生歸納為差生行列,這樣導致問題學生將錯誤的事情當作正確的來做,家長和老師沒有及時亡羊補牢,導致問題學生形成思維定勢,難以回頭。
(二)學生生理,心理等內在因素的影響
事物的發(fā)展需要內外因相結合,其中內因是關鍵。農村問題學生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學生自身再成長過程中,由于社會,家庭和學校等外在因素對學生的干擾,讓其自身思想品德,人格修養(yǎng),意志品質等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存在短板,最終讓自己在成長之路上因缺乏各種優(yōu)良素質的有效激勵,自然便會陷入到各種消極和負面的心理情緒和思想感受之中,而且會讓問題學生在這負面心理效應的惡性循環(huán)中最終迷失自我。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為,首先學習主觀能動性的薄弱,由于學生知識基礎差,逐步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的關注點不再是老師的教學,而是自身的內心波動。由于其自我控制力差,便會出現(xiàn)影響課堂教學的小動作,小表情出現(xiàn),在老師的批評之后又會因心智發(fā)展不成熟而陷入害怕同學嘲笑,家長批評的掙扎中,如果家長放任不管,在這種周而復始的學習生活中,學生的成績會越來越差,性格和情緒會越來越麻木,嚴重時會出現(xiàn)頂嘴,攻擊等反叛行為。以此類推,學生將這種行為方式帶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必然會將自己推向極端。
三、農村問題學生轉化策略分析
(一)情感轉化策略是前提
前文所述,農村問題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在于家庭關愛的缺失,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情誼,是讓農村問題學生感受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形式。這其中,老師要提升自己對問題學生的心理疏導的能力,用正確的方式方法來讓其有迷途知返,浪子回頭的頓悟感,在對待問題學生的態(tài)度上要公正,公平,不以成績論優(yōu)劣,要因材施教,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并加以鼓勵發(fā)揚。老師還要積極構建溫馨友好的班級氛圍,讓同學們不用戴有色眼鏡看待問題學生,而是讓問題學生積極融入到班級學習活動中,讓問題學生在班級活動中找回集體榮譽感,在互幫互助的班風中找回自信和學習的樂趣。除此之外,老師還需要關心問題學生的日常生活,積極引導其形成正確的生活方式,并促成其和父母多溝通,多聯(lián)系,讓其感受到父母在外拼搏的艱辛不易,激發(fā)其積極向上的精神。
(二)多元化教育策略是重點
多元化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體現(xiàn),是打破應試教育桎梏行之有效的方式。農村教育由于資源有限,一直以來只注重學科知識的教育,忽略了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這就使得農村問題學生有一部分是因為學習成績差,又找不到另外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途徑,不得已撞一天和尚敲一天鐘。而發(fā)展多元化教育,能夠發(fā)現(xiàn)農村孩子在繪畫、音樂、體育等方面的天賦,引導學生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這樣就能夠轉移其注意力,將更多的心思依舊放在自我能力的提升之上,能夠為日后的職業(yè)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讓農村問題學生成為術業(yè)有專攻的人才,也是教育成功的表現(xiàn)。
四、結束語
農村問題學生的轉化策略還應包含法律法規(guī)制度的教育和約束,只有讓學生明白觸碰法律底線之后的代價,才能讓其產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敬畏心,形成知法守法的意識。而且學校還應該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用積極陽光的、充滿正能量的道理和故事感化問題學生,重鑄其思想道德觀念,讓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盛潔芳.淺析農村“問題學生”的形成及轉化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1):76-77.
[2]沈培英.農村小學“問題學生”幫扶轉化策略研究[J].好家長,2017(32):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