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苯虒W中教師的關(guān)愛、寬容、賞識是教育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唯有發(fā)自真心的去愛學生,并把它當作一種事業(yè)來做時,愛就會得到升華,“親其師,信其道”就會變成現(xiàn)實。教育就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關(guān)鍵詞】關(guān)愛 寬容 賞識 期待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1-0197-02
教育是愛的事業(yè),“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何謂愛?愛是一種信任,一種欣賞,一種理解和尊重,是教育的靈魂,是一種偉大的感情。讓受教育者擁有豐富的內(nèi)心和充沛的情感,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缺少愛的教育,注定是冰冷的、空洞的,是沒有靈魂的。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愛、激發(fā)愛、傳播愛,培育愛、守護愛,讓學生在愛中感悟生命、收獲成長。教師起早貪黑、嘔心瀝血,就是要把學生塑造成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就要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一、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就要學會關(guān)愛
1.親近。既然愛是教育的基礎(chǔ),是聯(lián)系師生的紐帶和“潤滑劑”,那么,走近學生,親近學生就是我們做學生的貼心人的開始。當你全身心地愛護、關(guān)心、體貼、幫助學生,親近學生時,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比如,近年來,隨著單親家庭的日益增多,一些孩子缺乏母愛父愛,在學校里變得封閉,不愛說話,不但性格孤僻,而且學習無動力。如果我們不主動親近他們,關(guān)心他們,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也許他們的意志會越來越消沉。所以,我們關(guān)愛他會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反過來他們會把你當帖心人。
2.尊重。沒有尊嚴的人生是屈辱的人生,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是毋庸置疑的,因為一定程度上嚴是愛的體現(xiàn),但要注意個體差異,要把握好 “嚴”的度,不能過于苛求。俗話說,樹怕傷根,人怕傷心,如果刺傷了學生的心,就會有兩種惡果:一是使他們悲觀失望,消沉下去,二是使他們產(chǎn)生對立情緒,甚至于抱著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所以,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的保持 “兩個尊重” 。
3.理解。被人誤解,不被理解是很痛苦的,有時候他們彷徨了、沮喪了、疑惑了,你就要走過去,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理解學生的想法,理解學生的需要,試著用他們的思維方式,從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說不定就會幫助學生解決難題。
二、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就要學會寬容
1.傾聽。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要犯一些錯誤,不管什么原因,我們首先要學會傾聽,要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進行交流,讓他們?nèi)フf。了解他們所思所需,為他們分憂解愁、幫他們出謀劃策,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們,這樣學生就會親近你,信任你。
2.信任。信任是一座橋梁,能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信任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彼此的心房,信任還是一束陽光,能照亮一個人的心靈。成為學生的貼心人往往是從相互信任開始的,有了信任,思想間才能交流,心靈間才能溝通。
3.等待。育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等待。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源于此。我們知道,種子發(fā)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綻放需要等待,果實成熟需要等待。教育不僅需要愛,還需要等待。
當善于傾聽,善于包容接納,善于耐心等待成為你教學的一種習慣時,學生就會把你當作貼心人,他們就能“親其師,信其道”。
三、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就要學會賞識
1.贊美。學生長期生活在和諧、溫暖、相互信任、相互贊美的氛圍中,就能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就能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去學習新知識、探索新方法、研究新問題。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務(wù)必要學會贊美學生的方法:(一)贊美學生要事出有因,不能亂贊美。否則,就會畫蛇添足。(二)贊美學生要抓住特長。
2.賞識 ??鬃诱f:“三人行必有吾師”、“師不比賢于弟子,弟子不比不如師”。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長處,而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別人的贊賞,學生當然不例外。既然每個學生的內(nèi)心都渴望得到陽光,渴望得到賞識。我們何不竭力睜大眼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并及時表示欣賞之意呢?
3.分享。分享是賞識的升華,是一種善舉,學會了它,就學會了生活;不會分享的人注定是一個孤獨者,在學習和生活中把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傳遞他人,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分享學習,我們會覺得學習更加有趣;分享夢想,我們的生活回因此變得更加美麗;分享親情,我們會覺得親情的偉大;分享憂樂,我們會變得更加樂觀。培根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的憂愁?!?/p>
當贊美學生,賞識學生,愿意和學生一起分享快樂成為你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自覺行為時,學生就會把你當作貼心人,他們就能“親其師,信其道”。
總之,“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弊屛覀冇酶改傅年P(guān)愛之心、教師的仁愛之心、社會的博愛之心,啟人心智、助人成長,為孩子架設(shè)一條條愛的軌道,教育的未來會更美好。
作者簡介:
鄭仕海(1961.4-),男,漢族,大專,研究方向:思想教育,職稱: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