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郭俊崗,張民民,郭 靜,王金芳
(1.山西省大同市城區(qū)北關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山西 大同03700;2.山西省大同市中醫(yī)醫(yī)院,山西 大同03700)
便秘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在臨床上分實、虛兩大類型,氣虛腸燥型便秘是臨床便秘的重要證型。病因多為年老體衰,或病后、術后、產后氣血兩虧,致脾虛運化無權,腸道傳送無力,血虧津少,不能濡潤腸道。因此氣虛腸燥型便秘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目前國內外尚無針刺結合脈沖推拿治療氣虛腸燥型便秘的臨床研究方法的文獻報道。因此本文對針刺結合脈沖推拿治療氣虛腸燥型便秘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大同市城區(qū)北關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理療科和腸療科就診的氣虛腸燥型便秘患者9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針刺組、脈沖組及聯合組,每組30例。針刺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8.54±6.53)歲;平均病程(3.24±2.02)年。脈沖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7.59±4.58)歲;平均病程(3.58±2.54)年。聯合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48.32±5.43)歲;平均病程(3.68±2.78)年。3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療過程中,每組患者均存在不同原因的脫落,針刺組脫落11例,脈沖組脫落3例,聯合組脫落5例,最后完成觀察的患者分別為針刺組19例,脈沖組27例,聯合組25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氣虛腸燥型便秘的診斷標準:大便秘結,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神疲氣怯,舌淡,舌苔發(fā)白,脈象細弱。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氣虛腸燥型便秘診斷標準者;年齡23~69歲;自愿進行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能配合治療計劃,并堅持完成全部治療者;末次治療時間距離本次治療≥1個月。
1.4 排除標準 合并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如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疾病,惡性腫瘤疾病或者精神病患者;禁食患者,或30 d內進行過外科手術而并發(fā)便秘者;長期服用其他藥物或采用其他治療者;有傳染性疾病或者血液病及嚴重皮膚病,皮膚多處潰爛者;直腸、結腸器質性病變(如腫瘤、克隆氏病、結腸息肉、腸結核等)所致腸道狹窄引起的便秘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直腸前突,直腸黏膜內脫垂或單純直腸內套疊、盆底肌痙攣綜合征、會陰下降綜合征、恥骨直腸肌肥厚等所致便秘者。
2.1 針刺組 給予針刺治療。選用足三里、三陰交、支溝等為主穴,配伍天樞、大腸俞、上巨虛,均取雙側[3]。再加中脘、氣海、左側水道、左側外水道(水道外1寸),采用0.25 mm×0.40 mm毫針,常規(guī)皮膚消毒,進針深度約33 mm,采用捻轉提插手法,針下有酸、麻、脹感,平補平瀉,留針30 min。年老者加關元,腎俞;多汗者加陰郄、神門;心悸者加內關。
2.2 脈沖組 給予脈沖推拿治療。使用體控脈沖推拿儀(廣州瑪奈特)治療,采用經穴體控治療模式。腹部取中脘、天樞、關元,然后用輕快的滑指法以順時針方向摩腹約8 min;背部及四肢用撥通肌腱法、拿捏法,沿脊柱兩側從脾俞、胃俞、大腸俞到八髎、長強,時間約5 min;按揉足三里、支溝穴各1 min。電量適度,不可忽強忽弱。
2.3 聯合組 給予針刺與脈沖推拿聯合治療。針刺與脈沖推拿交替進行,即1日針刺、1日脈沖推拿,取穴與操作同上各法。
2.4 療程及醫(yī)囑 每周連續(xù)治療5 d,每日1次,休息2 d后再繼續(xù)下1周治療。治療兩周,治療完成后兩周進行隨訪。所有患者均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多吃粗纖維食物,忌肥厚油膩;保持心情舒暢,多運動健身。
3.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Bristol糞便性狀評分和便秘臨床評分量表(CCS)評定。Bristol評分:對糞便性狀進行評分,分為7個等級,1級為分離的硬團狀計7分,2級為團塊狀計6分,3級為不連續(xù)、有裂縫的香腸便計5分,4級為連續(xù)完整的香腸便計4分,5級為軟的團塊計3分,6級為泥漿狀計2分,7級為水樣計1分;CCS評分:對排便的頻率、排便的費力程度、排便感、腹部疼痛、單次排便所需時間、排便時需要幫助的類型、每天有便意而排不出來的次數及便秘病程等8個方面進行觀察、記錄及評價[4]。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大便正?;虼蟊慊謴偷讲∏八?;顯效:大便情況明顯好轉,幾乎接近于病前狀況,腹痛、便質干結、排便時間延長、排便周期延長、排便感不爽中有任一癥狀積分減少60%及以上;有效:大便情況好轉,排便間隔時間縮短,或排便時間縮短,或便質干結改善,或腹痛減輕,或排便感改善,腹痛、便質干結、排便時間延長、排便周期延長、排便感不爽中有任意兩個癥狀者,且積分減少30%,不足60%;未愈:大便情況基本無改善,積分減少不足30%。癥狀改善百分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Bristol評分比較 治療后,3組患者Bristol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P<0.05),但3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氣虛腸燥型便秘患者治療前后Bristol評分比較(分,x±s)
(2)CCS評分比較 治療后,3組患者CCS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P<0.05);針刺組與脈沖組、聯合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氣虛腸燥型便秘患者治療前后便秘臨床評分比較(分,x±s)
(3)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3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氣虛腸燥型便秘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便秘是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常采用給予瀉藥、胃腸動力藥、微生態(tài)制劑等藥物治療,以及手術治療、中醫(yī)中藥等方法,但由于本病病因復雜,各種治療手法均存在一定的優(yōu)劣勢。
氣虛腸燥型便秘相當于西醫(yī)的功能性便秘,基本病機為脾肺氣虛,腸失潤養(yǎng),大腸傳送無力,病位在大腸,同時與肺、脾、胃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治以扶正為先,益氣潤腸。針刺組單純采用針刺治療。所取穴中,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下合穴,是治療一切胃腸疾患、各型便秘的主穴;三陰交是脾經穴,取補脾益氣之功;中脘是胃的募穴,也是八會穴之腑會,大腸俞為背俞穴,與中脘俞募相配,和胃健脾,通降腑氣;氣海為肓之原穴,益氣助陽,調理氣機,以利于大腸傳導治療,專治氣虛便秘;天樞屬于足陽明胃經,又為大腸募穴,具有調和腸胃、升降氣機、疏通大腸腑氣之功,為治療便秘之要穴;左側水道、左側外水道為局部取穴,為通便有效穴,通用于各型便秘;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通調大腸之氣;支溝為三焦經之經穴,宣通三焦氣機,三焦氣機通暢,則腸腑通調;照海為腎經穴,善于滋陰生津,與支溝為對穴,合天樞可潤腸通便,適用于腸燥津虧、水少舟停類型的虛秘。其中,雙側天樞、氣海、左側水道、左側外水道為局部取穴,通用于各型便秘。在19例病例中,總有效率為63.2%,達到了預期效果。脈沖組通過中醫(yī)辨證分型,輸出經穴體控治療模式,運用體控電療功能,取穴以足陽明、太陰為主,任脈及背俞為輔。脾俞、三陰交配胃俞、足三里,為臟腑經絡表里配穴法,目的在于鼓舞中氣,培生化之源,中焦健旺,自能生氣化血。再取關元補下焦元氣,大腸為病之所在,配大腸俞,以助排便傳送之力。八髎乃支配盆腔內臟器官的神經血管會聚之處,是調節(jié)人體一身的氣血的總開關,務必暢達無阻。長強位于尾骨端下,為督脈起穴,氣之陰郄,體內的液態(tài)之水由督脈輸出體表后才化為氣血。配合以手套電極的方式,根據人體經絡的走向與病證所處部位,將輸出的電能經過調控后,運用經穴體控治療便秘的常用手法,刺激經穴,對患者的肌腹通電進行提拿捏按,使電流深透,疏通受損、萎縮的經絡,使氣血暢通,有效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本組27例受試者,有效率達85.2%,超出預期效果。聯合組聯合應用針刺和脈沖,運用針刺的穴位刺激,脈沖推拿的能量推動,把二者結合起來,促使人體氣血陰陽平和,獲得自身規(guī)律的排便調節(jié),達到健脾胃、升氣血、和腸通便的效果。本組在25例病例中,有效率84.0%,達到了預期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通過3種不同治療方法對氣虛腸燥型便秘的有效性和差異性進行比較,發(fā)現脈沖組和聯合治療組對CCS評分癥狀的改善相當。脈沖組治療效果最好,可能是脈沖推拿綜合了點穴刺激和能量推動二者的優(yōu)勢,患者無痛苦,易于接受。不管哪種治療方法,一般都是病程較久者收效較慢,病程短者療效較快。本研究需察病情的新久輕重,老年性便秘的特點是大腸液枯、無力行舟;而產后便秘,多因氣血不復、大便難暢,治療時難求速效。因臨床單一證型少,常有氣虛便秘兼有其他證型表現者故,故有一定的局限性。
脈沖推拿儀是根據人體經絡的走向與病證所處部位,將輸出的電能經過調控后,運用經穴體控治療不同疾病的常用手法,刺激經穴,或配合按摩膏,通過中醫(yī)定向藥物透入功能,具備點穴、經絡傳導功能,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營養(yǎng)供給、增強機體免疫、調節(jié)神經系統(tǒng)、疏通經絡。適用于各級各類醫(yī)療機構,尤其適用于推拿科、康復科、中風科、針灸科等科室。相比較而言,屬于安全、有效、無副作用診療方法,希望將此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