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萍
摘 ? ?要: “紅色精神”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黨的政治宗旨和綱領目標的外現。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紅色精神”教育應針對“新生代”的具體情況。本文分析“新生代”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出文本選擇方法:講好經典故事、講好區(qū)域故事、講好歷史故事、講好現實故事。
關鍵詞: “紅色精神” ? ?“文本” ? ?“思政課”課堂教學
一、“紅色精神”教育在當前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年輕一代與老一代在思想方法、生活方式、興趣愛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離。通俗地講,就是不同年齡段的人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產生思想和行動上的差異?!凹t色精神”教育在當前高校思政課堂上,對于青年一代而言,它們是故事,一些學生以為聽聽就可以了。在校園里隨機走訪,會發(fā)現,除非專業(yè)學生,沒有幾個學生能清楚描述中國近代以來革命、建設及改革開過程中不同歷史階段的基本情況,形成了什么樣的精神,分別是什么?“紅色精神”作為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及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征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政治宗旨和綱領目標的外現。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強調精神,強調新一代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風貌,是新時期育人的關鍵。按照思想政治理論課“三進”的目標,在進教材這個環(huán)節(jié)上,2018年最新修訂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中凸顯了“中國精神”和“紅色精神”等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更強調精神對于我們時代的意義:“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1](47-48)
二、“紅色精神”教育在思政課教學中產生相關問題的原因
1.時空上的距離感,使得一些學生形成了“我知道,我理解,但是我不能體會”的心理狀態(tài)。
“紅色精神”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這三個過程中形成的精神的統(tǒng)稱,具體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大寨精神、抗災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孔繁森精神、錢學森精神等;改革開放后形成的小崗精神、華西精神、張家巷精神、浦東精神等,既是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奮斗足跡的體現,又是奮斗中凝練的精神風骨。按時間跨度算,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現在,幾近百年;從空間跨度算,先后經歷了三十年代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社會主義建設,八十年代初延續(xù)至今的改革開放,這種時空上的距離感,對于今天的“90后”“00后”們來說,先輩們的熱血豪情、出生入死、犧牲奉獻、敢闖敢干,是年代久遠的故事。因為人們總是從現有的物質生活條件出發(fā)形成自身的認知。年輕一代出生并成長在改革開放的黃金時期,作為改革成果的見證者和成果的受益者,他們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的動蕩、物質的極度匱乏、精神的極度壓抑和經濟生活的極度單調這些艱苦和磨難,也就不易體會有著鮮明時代感的“紅色精神”。
2.青年一代成長的話語背景,使一些學生缺少厚重。
今天的青年一代大學生都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二十一世紀初出生的,他們屬于新生代。他們出生的宏觀社會背景、受教育條件及家庭的微觀生活環(huán)境都異于“70后”“80后”。就宏觀社會背景來說,近2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處于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加速期,市場經濟的縱深發(fā)展,熟人社會結構的解體;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一方面提供了人們前進的動力,另一方面加深了一些人的焦慮;在文化方面,大眾媒體營造下的消費文化泛濫,各種快餐文化消解了文化的莊嚴,如各種影視作品中的戲說、神劇等,使一些年輕人追求輕奢,缺少厚重。加之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縮短了人們的空間距離卻加大了人們的心理距離,信息的暢通使人們快捷但使人的選擇失靈。當今思想領域日趨多元,各種觀念交相雜陳,這些都是年輕一代成長的背景和環(huán)境;在受教育條件和家庭和微觀環(huán)境方面,相較于七八十年代的貧窮,在教育物質保障和硬件設施上,年輕一代沒有吃過苦,對于饑餓、受凍、補丁衣服、粗活重活等統(tǒng)統(tǒng)沒有概念,因此不易體會艱苦年代下產生的“紅色精神”。
3.教育文本老化,方法滯后,使一些學生不易產生情感共鳴。
“紅色精神”內容入教材,是作為“中國精神”教學的一部分呈現的。這里確實存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問題,更多的是向生活體系轉化的問題。只有貼近大學生的實際、與他們當下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用新事例講活紅色精神的內涵,這些內容才能鮮活生動,易于被學生接受。就方法而言,以往思政課課堂“灌輸”式、“一言堂”式的理論講授,盡管老師課前有著詳盡的備課,講述也會娓娓道來,但有學生認為,這些作為知識,百度一下就可以。盡管有實踐課教學,老師、學校會組織學生參觀一些紅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只是匆匆看一遍,拍照留念,證明已經來過。對學生而言,最大的感受是“哦,這個地方曾經發(fā)生過這件事”而已。所以,這種走馬觀花,難以使學生從心底有所觸動。
三、“紅色精神”教育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文本”選擇問題
“紅色精神”教育,最顯著的特征是承載著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思想教育而非知識性教育,它不同于專業(yè)課學習,屬于認同教育,所以關鍵在于育心。如何做到讓學生“心”到,只有和他們的生活結合,觸動了心,打動了心,才能夠收到良好效果。習總書記曾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在解疑釋惑、凝聚共識中不斷給學生以思想啟迪和文化滋養(yǎng),才能培育徳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時代感和吸引力,從而春風化雨、入腦入心……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盵2]所以,高校思政課的“紅色精神”教育要達到育心的效果,需要立足好“文本”。這里的文本是形象的比喻,即講好學生關心的故事。這個文本是實現教材體系向學生生活體系轉變的關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講好哪些故事呢?
1.講好經典故事,以經典人物的魅力引導學生。
經典人物的人格魅力、德行品質、思想境界,對學生的價值觀生成具有示范作用,可使其自覺融入一種道德情境。那么在價值多元的今天,誰是青年人心中的經典人物?這就要與學生商討,并加以引導。如每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中的年度人物、“大學生身邊的青春榜樣”,或者校園里的勵志哥、宿舍里的學霸等,這些主旋律的倡導和學生自己身邊的人事,都可能成為學生心中的“范本”,成為他們努力的方向。
2.講好區(qū)域故事,以現場教學感染學生。
各高校所處的地域,其經濟、文化、人文風俗、紅色遺址、博物館、名勝古跡等,在老師的引導、指導下,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形成考察報告,在課堂上交流。以第二課堂形式,即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講好區(qū)域故事,實際就是讓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進行。如考察渭華起義紀念館,出發(fā)前,讓學生做足“功課”,通過查閱資料,對這片土地上先輩們的生活背景、生活狀況、抗爭的努力了然于胸,每個人都要準備一個問題,然后帶著自己的問題考察,多一些心理認同感。
3.講好歷史故事,以厚重的歷史感折服學生。
歷史是優(yōu)秀的教科書,歷史中有著取之不盡的凝聚正能量的故事。如各個高校本身的發(fā)展史、創(chuàng)業(yè)史,所形成的校訓、學校精神;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社會主義500年歷史,馬克思主義近170年的發(fā)展史,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的發(fā)展史,期間有著數不盡的人物和感天動地的事件。這種歷史故事的講述,應將知識教育與信仰教育結合,實現不斷融入的過程。
4.講好現實故事,以改革的成就貼近學生。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創(chuàng)建了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學生的視角,講述現實的故事:“美麗鄉(xiāng)村計劃”“扶貧攻堅”“助學貸款”、農村基礎設施完善、城市便捷、人性化服務的提升等,展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增強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當然,現實的故事不回避現實的問題,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通過發(fā)放問卷,收集學生感興趣的熱點,才能講好現實的故事。
總之,“紅色精神”教育要突出知識層面的邏輯性、能力層面的梯度性,方法層面的集成性,過程層面的系統(tǒng)性,態(tài)度情感層面的接受性,價值層面的指導性,實踐層面的指向性,還需要積極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從而提高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編寫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12.8.
[3]《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韓曉萌.課堂活起來學生真收益[J].中國高等教育,2015(10):12-15.
[5]王新華,劉永志.以特色主題活動為載體創(chuàng)設思政課第二課堂[J].中國高等教育,2012(21):52-53.
渭南師院教學改革項目:“思政課”教學滲透渭華照金精神研究(JG20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