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世界文化的瑰寶之一。我國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離不開不同時期的傳播手段和發(fā)展技術。正是文化世代相傳和傳播,成就了中國輝煌燦爛的五千年文明。步入信息化時代,多樣的傳播手段和方式,又會在文化傳播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起什么樣的作用,我們應該予以關注,并思考如何利用信息化時代的傳播手段使我國文化發(fā)揚光大。本文就以傳統文化中教育典籍的傳播作為典型來進行分析。
【關鍵詞】教育典籍;傳播手段;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一、教育典籍傳播的意義
中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多元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積極參與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去,但我們知道,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輸出遠遠小于文化輸入,其中代表中國人民智慧結晶的教育典籍更是少之又少。反觀整個中西文化交流史,文化輸入已然不斷發(fā)展,但是民族之間的交流、輸入遠遠不夠,還需要不斷輸出。近年來,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學者著手于中國典籍輸出工作,可是出現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中一個深層次原因是人才匱乏及對現代傳播手段利用不足,典籍的輸出還停留在純文字的輸出方面。語言要做到完全對等輸出很難,更何況是中國典籍中那些精妙的文字。文化輸出弱于輸入,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相對緩慢,在世界交流中應被認知不足,而出現諸多誤解。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濃厚,華夏文明精髓典籍數不勝數,將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文化傳播至世界各國,讓中國文化積極參與全球交流之中,才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進一步提升我國文化內涵。
二、典籍文化傳播的主體
究竟誰應該承擔典籍傳播這個重擔?觀點之一:外國傳播者。中國傳播者的“不自然”“不夠本土化”,使國外讀者理解困難,最終中國經典的典籍文化流傳困難;觀點之二:中國傳播者。優(yōu)勢如下:(1)漢語掌握和理解力優(yōu)勢明顯,原文的美學要素和思想內涵能很好傳達;(2)對中國文化、時代背景及精神追求的理解強于西方傳播者。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不斷深化,我們發(fā)現中西結合這樣的方式更能兼顧本土化和思想內涵對等——典籍文化傳播的主體為中國傳播者,西方傳播者對譯作潤色和加工。
三、文化傳播的手段
文化的傳播依賴于一定的傳播手段,只有很好地利用這些傳播手段,典籍才能流傳下來,中國文化才能流傳與傳播下來。
中國傳統文化受時代和技術發(fā)展的局限,不同時期對文化保存和傳承各具特色:
(1)文字出現前,口耳相傳。
(2)文字出現后,文字記錄。
(3)師徒教授時期,書院教授。
(4)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fā)明,書籍典籍。
(5)網絡時代,社交媒體。
四、教育典籍文化傳播所借手段
教育典籍文化傳播,既可以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又可以促進中西文化融合,既展現中華民族文化活力,又可吸收外國文化精髓,其傳播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教育典籍文字極其精練、思想深邃,文化底蘊和色彩濃厚。教育典籍傳播應考慮其歷史性和文化地域性。教育典籍如何忠實地傳達其中的意、韻、味?怎樣讓國外讀者領略到中國獨有的哲學思想智慧?這些都是在教育典籍傳播中應思考的問題,只有深刻思考并解決好這些問題,教育典籍的傳播才能不斷深入下去。
縱觀中國文化傳播發(fā)展史,不難發(fā)現教育典籍傳播遠遠落后其他文化,原因是:其一,教育典籍翻譯家不多;其二,教育典籍哲學性思想過強,中國韻味濃,本國讀者理解都較為吃力,更何況譯入語讀者?語言不同、知識和文化背景截然相反,理解更加困難。
怎么樣才能使教育典籍的傳播既蘊含深刻內涵,又提升閱讀興趣,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五、電視媒介如何更好的傳播教育典籍中蘊含的經典文化
信息化時代,書籍、電視與網絡全方位結合,人們信息獲取途徑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快捷。電視更是有效地結合了視覺和聽覺,恰當的配樂也使視覺畫面的呈現和整體故事情節(jié)精妙契合。視覺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教育意義話語以字幕方式在大屏幕上展現);聽覺上,音樂與畫面絲絲相扣,觀眾感受到無與倫比的視覺享受和莫名的心靈沖擊。信息化時代,教育典籍傳播在理性講解的基礎之上,輔之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和絲絲入扣的背景音樂,賦予靜態(tài)學術講座生動的觀感享受,讓讀者的接受更加形象生動?!豆Ψ蛐茇垺窞槭裁磿〉每涨俺晒?,我們先拋開所謂的文化入侵說法,其中值得我們借鑒的就是,它很好地利用了中國兩個經典形象代表——熊貓和功夫,并將兩者有機結合,通過電影這樣視覺與聽覺的極致享受方式傳達給觀眾,效果空前,豐富的視覺動圖傳播因材施教的文化意義。中國教育典籍的形成很多都是一個個故事的串聯,為何不用生動的故事形象打開外國讀者接受的大門?當外國讀者對典籍有所理解后,再進行純文學翻譯,由淺入深,最終達到目的。
但是,現代傳媒傳播教育典籍時,民族歷史意識是基礎,我們傳播典籍地需要尊重歷史的真實感和厚重感,不能脫離軌道漫無邊際瞎談,現在歷史劇所謂的趣味改編很多都脫離了原本的歷史面貌進行瞎編。但我們也需知道,歷史無法還原,只能向歷史本來面貌盡可能靠近;其次,歷史的意義在于教育當代人,傳播教育典籍時,現代傳播無需重新敘說歷史,應該用現代意識對歷史重新演繹。歷史隨著時間發(fā)展,教育典籍傳播目的是為現代人提供思想,而非原封不動地用古老的思想來說服人,換言之,人們需要披著歷史的外套,演繹現代思想?!豆Ψ蛐茇垺飞钍苡^眾的喜愛,并不僅僅是因為這部電影中濃厚的中國風氣息吸引了大量的中國觀眾,更是因為在仁者見仁的當代解讀中,重新闡釋經典文化的現代意義,使經典典籍更能引起當代人的共鳴。
所以,傳播教育典籍這類經典時,現代媒介人需要用正確的態(tài)度去看待文化和歷史,從當代人視角出發(fā),通過故事述說人物,以人物傳達歷史,用歷史傳播承載文化,用文化彰顯當代人性和價值觀,最終實現教育典籍的教育意義。
總之,用現代媒介進行經典典籍傳播時,需要從不同的立場進行分析,不光以史為鑒,更多地要把現世的價值觀融入到經典的改編之中,以現實生活為源頭,汲取豐富的資源,聚焦當代人關注的熱點話題,把《墨子》《孟子》等教育典籍中與當代人生活貼近的智慧層層深入地演繹出來,實現經典文化與大眾傳媒的對接,實現經典文化與現代智慧的相容,展現經典文化的現實教育意義,使傳統經典以其現實意義面向大眾,才更有利于經典文化的傳承、發(fā)展與傳播。歷史車輪滾滾前進,文化也是在前進中發(fā)展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文化,文化要發(fā)展必然要和當時當代結合。這樣,中國教育典籍的影響力才會更好地邁開自己的步伐不斷流傳下去,甚至傳播開來,為更多的人所熟知。
但現實總是比較殘酷,中國經典文化在遭遇現代化的過程中,已經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況,兩者不能很好地相容,或者本來是相容的兩者卻硬是被人為割裂。要復興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不能不重視經典的傳承,但事實上經典的傳承已經成為人們肆意妄為進行篡改最冠冕堂皇的借口,中國現在大行其道的歷史穿越劇即為最好的例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功夫熊貓》再次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并不是要披中國文化的外套來進行所謂的西方文化的另一輪侵襲,而是要利用經典傳播人所皆知的現實意義。經典文化要贏得廣泛的受眾,需要借助或必須借助現代傳媒的大眾化。在新的文化模式下,要讓經典傳承不絕,就必須很好地利用新傳媒手段,以電視為代表的社交傳媒必須發(fā)揮起積極作用,勇于對經典進行符合時代特色的解讀,如果只是一味進行所謂的高雅的翻譯,不考慮讀者的感受,這樣的文化傳播又有何意義而言?文化傳播光進行知識層面的傳播遠遠不夠,廣泛的傳承度才是最好的歸屬。我們要形成教育典籍等經典文化與現代媒介的良性互動,從而實現典籍的有效傳播,教育典籍也應借助這種手段來實現其發(fā)展。
六、總結
教育典籍傳播的成功與否關系到中國傳統文化能否得到發(fā)揚光大,中國的傳播者和西方的傳播者都可以從事這項偉大的事業(yè),但怎么使中國典籍特別是教育典籍背后所承載的文化能夠很好的為讀者理解并享受,從而實現其現代教育意義,是所有傳播者的使命。而作為中國的傳播者,更應該肩負起這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能任意篡改以迎合讀者,也不能過于高雅,找不到受眾群。在信息時代的沖擊下,怎樣更好地讓傳統文化和媒體傳播手段有機結合,是我們都應該認真審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潔.中國古典藝術散文英譯的審美溝通研究[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8.
[2]廖禮平.中國傳統文化的網絡傳播[J].唯,2010(12):38-42.
[3]霍躍紅.典籍英譯:意義,主體和策略[J].大連:大連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學報,2005.
作者簡介:陳育敏(1986-),女,漢族,四川,助教,碩士研究生,四川護理職業(yè)學院,研究方向:翻譯、文化研究、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