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俄羅斯文學史,不難發(fā)現(xiàn)大部分著作中都有著悲天憫人的悲傷色彩。俄羅斯文學歷史厚重而深沉,文學巨匠的創(chuàng)作中都包含了豐富的有關人性的思考和對社會心理的剖析。在查閱俄羅斯民族的發(fā)展史與俄羅斯文化史、俄羅斯文學史后,不難發(fā)現(xiàn)俄羅斯文學中的悲憫情懷是根植于俄羅斯的社會土壤之上,其文學特點的產生有著必然因素。本文從地理位置因素、民族起源條件、宗教信仰作用、專制統(tǒng)治形成、社會制度和民族心理方面淺析其必然性。
【關鍵詞】俄羅斯;文學;悲憫;必然性;因素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一、地理位置的先決條件
俄羅斯地處亞歐大陸北部,地跨亞歐兩大洲,北鄰北冰洋。地理位置的獨特決定了俄羅斯的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作物難以存活,便形成了最初的游牧生活習慣。在氣候和生活習慣的作用下,造就了俄羅斯民族從起源便帶有的憂郁悲憫的民族心理。文學作品作為社會生活的精神反映,在產生之初便帶有一種憂慮與責任意識。試想在漫無邊際的原野之上,惡劣的氣候、居無定所的生活必然造就原始先民的憂患意識,而對神的依戀和對人的憐憫的祈求便在文字中體現(xiàn)出來。
與此同時,俄羅斯地跨亞歐兩大洲。處于亞洲文明與歐洲文明的交互混合之處,受兩大文明源頭的熏染,兩種悠久文化的疊加,致使俄羅斯民族在文化心理上有著一層厚重與復雜。《俄羅斯文明與外交》一書中曾提到,“千余年來,處在歐亞結合地區(qū)的東西方文明結合部主要承襲了包含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繼承了敘利亞文明傳統(tǒng)的拜占庭文明、西歐文明、伊斯蘭阿拉伯文明乃至亞洲文明等多種文明的影響,它們相互碰撞、滲透、融合、消長?!币舱蛉绱?,俄羅斯的文學有了獨特的凝重與深沉。
二、民族起源的發(fā)展條件
據俄羅斯發(fā)展史料記載,最初的一批東斯拉夫人的大遷徙,使一批斯拉夫人留在了如今俄羅斯的土地之上,開始了這個民族的歷史。然而,在以后的幾個世紀中,斯拉夫人并沒有形成某種統(tǒng)一體,而是分崩離散,直至十四世紀,俄羅斯逐漸形成了統(tǒng)一的國家,有了唯一的君主,形成了帝國。在這期間雖然俄羅斯人有了較為穩(wěn)定的居所,但帝國的統(tǒng)治戰(zhàn)爭與專制統(tǒng)治給俄羅斯人民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影響,人民在不易的生活與希望之中掙扎,就此加深了民族心理的憂郁與深沉。《俄羅斯文明與外交》中有言:“斯拉夫人請來諾曼人,造就了強大的俄羅斯……俄羅斯統(tǒng)一之后,莫斯科大公國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睆拇耍砹_斯的發(fā)展開始了,與此同時俄羅斯的領土擴張也就此開始,在戰(zhàn)爭與專制統(tǒng)治下,人民的苦痛情感便成了更多文人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俄羅斯文學的深厚情感也就此奠基。
三、宗教信仰的催化作用
眾所周知,俄羅斯大部分人信仰東正教。追溯歷史,拜占庭文化曾對俄羅斯文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東正教便是俄羅斯人在自身信仰缺失之時從拜占庭吸取同化的信仰?!稏|正教與俄羅斯社會》一書中寫道:“東正教并非是在俄羅斯民族社會內部生發(fā)的,它是統(tǒng)治者或說訴權植入而確立的。其動蕩是自上而下的,一方面是拜占庭文化的高水平位階,另一方面是基輔大公的強大壓力,這與基督教在西方的先期傳播正好相反,后者從底層興起,然后在大眾中平面式傳播”。由此可以看出,對俄羅斯民族發(fā)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東正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傳播,在產生伊始便帶有一種壓迫感與深沉感。在宗教思想的熏陶之下,俄羅斯的思想家們多了一份深沉,對社會的探求更加深邃,對苦難的理解更加直擊人心,由此便有了對苦難的進一步抒發(fā)甚至是歌頌苦難,便有了更多對于生活與社會的抨擊與諷刺。
四、外部因素的交錯影響
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俄羅斯從發(fā)源起就經受著來自外部各種不同因素的洗禮,西方的自由主義、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給俄羅斯帶來了西方人的思考方式,而東方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性也對俄羅斯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這就使俄羅斯的東西方分界顯得并不很明顯。與此同時,使其民族性格也有著多重性,給俄羅斯人民帶來其獨特的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有著不同與東西方的深厚情節(jié),思考往往更加深沉,筆觸更加有力。
五、長期專制統(tǒng)治的影響
據史料記載,十三世紀時蒙古人統(tǒng)治了大面積的俄羅斯領土,在俄大面積征伐,并開始了長達二百多年的專治統(tǒng)治。地處東西方交匯處的俄羅斯,人民在東西方文明之間游離之時,蒙古統(tǒng)治者便征伐至此,使俄羅斯民族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偏離了西方文化的軌跡,增添了一抹濃重的東方色彩,而蒙古的專治統(tǒng)治為日后俄國的專治統(tǒng)治埋下了伏筆。長期以來,俄國帝制專治統(tǒng)治、專制主義、國家利益至上,使更多的俄羅斯人在壓迫之中生活,缺少了一些自我,社會等級分化異常嚴重,底層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至此,產生了大量關注下層民眾的文學作品,俄羅斯文學的悲憫色彩更添一籌。在《世界帝國史話 俄羅斯帝國》一書中就曾寫道:“俄羅斯統(tǒng)一國家是在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中孕育形成的,從基輔羅斯到莫斯科公國的六七百年中,俄羅斯幾乎始終處于戰(zhàn)火之中,這就鑄造了俄羅斯人勇武好斗的性格,使它如同登上了一輛飛奔疾馳的戰(zhàn)車,不到筋疲力盡,難以停止下來”。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造就了俄羅斯帝國的輝煌,同時也使民族的心性受到了壓制,使人民飽受戰(zhàn)爭的摧殘。文學的發(fā)展同樣是一部漫長的苦難史,其中的深沉抑郁不言自明。
六、社會制度潛移默化的影響
由于受東方專治制度的影響,俄羅斯在某些程度上錯過了西方國家改革的大潮,以至于農奴制長期存在于俄羅斯社會之中,使本就專治壓迫的帝國進一步壓榨底層百姓,帝國內部矛盾重重,革命與改革在前幾個世紀跌宕起伏地進行,社會的思想者、記錄者以此為素材,大部分的文學作品都變成了社會生活的反映。有識的貴族也不滿現(xiàn)狀,從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中便可發(fā)現(xiàn)其對貴族生活的唾棄與諷刺,對貧苦民眾生活的關心與悲憫之情,在寫作時將自己想象成為一名耕作的人,盡力貼近生活,思考并向弱者發(fā)聲,此時的悲憫情懷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責任感,變成一種呼號?!妒澜绲蹏吩挾砹_斯帝國》中寫道:“當西歐、北美一些先進國家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發(fā)展時代,當自由與民主的浪潮滾滾而來的時候,沙皇俄國卻在加強奴隸制和專制制度。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民如奴隸般被束縛在地主、宮廷和國有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承擔著沉重的勞役,還被任意懲罰,買賣?!笨嚯y的社會現(xiàn)實給了俄羅斯作家極厚的寫作土壤,文學作品作為社會存在的反映,便會諷刺丑惡的現(xiàn)實,呼吁人們關注現(xiàn)實,就此帶來的沉重與責任體現(xiàn)在情感之上便有一種悲天憫人的色彩。
七、民族心理的影響
歸根到底,東西方交互的文化使俄羅斯民族既有著西方式的對自由的向往,更有著東方集體統(tǒng)治產生的壓抑的心性,兩種矛盾的心理使俄羅斯人民易產生極端的心理,而這就促使著人們發(fā)現(xiàn)社會上的不平等,產生某些不理智的情感。作家們易產生消極的情感,因此抒發(fā)在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悲情傷感的色彩,文學史詩也由此變得沉重深刻。與此同時,在書《俄羅斯文明與外交》中寫道:“直到十八世紀后半期,覺得大部分俄國人還生活在東歐平原的森林地帶,緊張而又危險的生活環(huán)境使俄羅斯人養(yǎng)成了多疑、謹慎的心態(tài)?!眲?chuàng)作之中的敬畏也是悲憫情懷的促成因素之一。
八、結語
綜上,從地理位置、民族起源、宗教信仰專制統(tǒng)治、社會制度、民族心理方面分析,俄羅斯文學的悲憫情懷與深重的內涵有其產生的必然性。自民族起源起,便奠基了此種民族心理,而文學作品作為社會生活的反映,受其錯綜復雜的宗教信仰的影響,有著多重性,增加了文學的深厚度。在社會土壤基礎之上建立的社會制度更是將文學中對人民的關懷推向高潮。長期形成的民族心理則是文學特點的必然因素。在漫長的民族發(fā)展歷史之中,文學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歷史,折射了民族的各方各面,先天與后天、地理與人文都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俄羅斯文學的軌跡,譜寫出俄羅斯文學的獨特。
參考文獻:
[1]姚海.俄羅斯文明與外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2]白建才.世界帝國史話俄羅斯帝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5.
[3]張雅平.東正教與俄羅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13.
作者簡介:夏宏瑞(2000-),女,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