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蔣 楠
(內江市中醫(yī)醫(yī)院 四川 內江 641000)
在中醫(yī)治療之中,“和法”是一種應用極廣的治療方法,已經流傳數(shù)千年,古往今來治療了無數(shù)的患者。因此為了探究其在消化內科中的效果,本研究對中醫(yī)“和法”在消化內科常見病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分析,具體研究如下。
根據(jù)消化內科功能性疾病患者病例選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內我院接診的150例消化內科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為75例采用西藥治療的患者,實驗組為75例采用中醫(yī)“和法”治療的患者。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6例,年齡21到67歲,平均年齡(38.34±5.7)歲,其中包括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6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39例;實驗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5例,年齡25到76歲,平均年齡(41.34±6.2)歲其中包括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4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經過臨床診斷,并且在年齡、疾病、性別等方面差異不明顯。
1.2.1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
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法為帕羅西汀 口服,每日一次每次20mg
實驗組患者采用中醫(yī)“和法”進行對癥治療,包括服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酌情進行藥方調整。
1.2.2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治療
對照組患者應用帕羅西汀治療,口服,每日一次每次20mg
實驗組患者采用六磨湯治療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酌情進行藥方調整。
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顯效率: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各項生命體征基本恢復,此類患者在篩選總人數(shù)所占的百分比稱為顯效率。
有效率: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有輕微癥狀的出現(xiàn),但無需再進行藥物治療。此類患者在篩選總人數(shù)所占的百分比稱為有效率。
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絲毫沒有改善,甚至出現(xiàn)病情加重的現(xiàn)象稱為無效[2]。
將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對消化內科功能性疾病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相關記錄所得數(shù)據(jù)錄入到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 中,將P<0.05差異記為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3]。
實驗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6例,治療總有效人數(shù)33人,有效率為91.7%;腸易激綜合征患者39例,治療總有效人數(shù)36例,有效率為92.3%,總有效率為92.0%。對照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4例,治療總有效人數(shù)26例,有效率為76.5%;腸易激綜合征患者41例,治療總有效人數(shù)28例,有效率為68.3%,總有效率為72.0%。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的差異性十分明顯(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
在中醫(yī)治療原則中,“和法”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國中醫(yī)上對于胃腸各種疾病的認識在宋元時期形成了系統(tǒng)化的認知體系,當時形成的五臟并重理論體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醫(yī)學價值。在明清時期,中醫(yī)學對于胃腸疾病的認知在全面化的同時有著許多新的突破,例如在明清醫(yī)學古籍《景岳全書》中記載有胃腸疾病不僅表現(xiàn)在胃腸部位,同時可在體征上表現(xiàn)為頭痛,使胃腸疾病認知范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擴展。本研究根據(jù)消化內科常見功能性疾病患者病例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內我院接診的150例患者,對照組為75例采用西藥治療的患者,實驗組為75例采用中醫(yī)“和法”治療的患者,從而以對照實驗的方式探究中醫(yī)“和法”在消化內科功能性疾病方面的作用,得出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2.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0%,兩者差異十分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4-5]。因此可以判別中醫(yī)“和法”對消化內科功能性疾病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