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啟榮
作文是語文學習中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練習,是學生認知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是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對教師而言,最難教的是作文;對學生來講,最難寫的也是作文。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望“文”生畏,不知寫些什么,不知從何下筆。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語文教師必須重視作文教學。
一、抓好素材積累
魯迅說過:“學習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寫作就如同蜜蜂釀蜜。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廣闊的生活,讓學生的思維領域得到拓展;教師要多引領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廣泛接觸社會,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
1.在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
在觀察中積累。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必S富多彩的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教師要指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的人事景物入手,處處留心,仔細觀察,從日常生活這源頭活水中去汲取寫作養(yǎng)分。
首先,教給學生從自己身上尋找素材,如自己的趣事、傻事、煩心事、開心事、成功的事、失敗的事、難忘的事、后悔的事,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其次,指引學生在大自然中尋找素材,如山水、原野、稻田、果樹、野花、春種、夏割、秋收、種菜、洗衣、做飯、飼養(yǎng)、釣魚,校園生活、體育運動、文娛聯(lián)歡、生動的課堂、值日勞動、春游野炊等。指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寫日記的形式做好記錄。
在體驗中積累。學校、家庭為學生提供的課外生活比較狹窄,限制了學生思維的自由發(fā)展,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組織有意義的活動,如召開各種比賽,舉辦節(jié)日聯(lián)歡會,召開班會“談天說地”“暢想未來”,組織學生去郊游,參觀博物館等,由于學生親自參加了這些活動,在活動中有了親身體驗,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學校舉行拔河比賽后,布置學生寫《激烈的拔河比賽》,學生就會把整個活動場面的氣氛寫得激烈、緊張,自己團隊獲勝時的喜悅心情寫得淋漓盡致。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豐富的親身體驗和感受。
2.在閱讀中積累習作素材
在學習教材時積累。教材中的每一個篇目都是經(jīng)過了精挑細選的,匯集了各種文體和古今中外的文化精華,無論從形式,還是從內(nèi)容,都是一道道精致的佳肴。如在教學“山川秀美”“崇山峻嶺”這些描繪祖國壯麗河山的詞語時,引導說一說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的詞語還有哪些;在教學學生“桃紅柳綠”“萬紫千紅”等描寫春天的詞語時,引導學生說一說描寫夏天、秋天、冬天的詞語有哪些。學生多積累這樣的詞語,并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就會起到錦上添花的功效。
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課外閱讀可以使人增加知識,使人明理,可以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每學期都要精心挑選一些書目讓孩子們閱讀,有意識地讓學生加強課外閱讀,使他們在課外閱讀中不斷接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熏陶。一個好詞、一個寓意深刻的成語、一個優(yōu)美句子、一個精彩片段、一篇有教育意義的文章,都可以成為我們積累的好素材。
開展親子共讀、師生共讀活動。讓每個父母和孩子共看一本書,讓更多家長和孩子享受親子共讀的快樂,增進親子交流,培養(yǎng)孩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提高閱讀能力。老師以身作則帶領學生堅持每天集體課外閱讀,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
3.在日記中積累習作素材
寫日記可以幫助學生喚起回憶,積累素材。許多作家成名都得益于日記,魯迅、葉圣陶等人都有日記出版,他們的日記還成為研究的重要依據(jù)和解讀他們作品的鑰匙,具有文獻的價值。所以,語文教師要多布置一些寫日記的作業(yè)。學生的日記,教師要及時批改,對于日記中所閃現(xiàn)的智慧的火花、心靈的火種,教師要及時進行鼓勵和點燃。
二、抓好仿作結合
模仿是小學生學習寫作的重要途徑,符合兒童思維發(fā)展中從“再造想象”到“創(chuàng)造想象”的規(guī)律。心理學也告訴我們:模仿是兒童的天性。由于兒童知識、經(jīng)驗的缺乏。模仿就成了他們學習的心理需要??梢哉f,兒童的一切學習,最初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作為初學作文的學生來說,模式化是起步學習作文的最佳途徑,善于在模仿中創(chuàng)新,在借鑒中求異。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怎樣寫。
1.總結方法學仿寫
茅盾先生說,“模仿也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學生在學習語言和各種技能的最初階段,都要以模仿為先導,在模仿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把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方法和技巧遷移,感悟并掌握其表情達意的技能,從而提高作文能力。
讀中仿。即結合閱讀教學中講讀課文而進行的仿寫。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聯(lián)系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顯然這里的“舉一”就是憑“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讓學生仿照“例子”練習,形成靈活運用的技能。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范例。關鍵是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特點精心選擇仿寫之“點”,給學生提供借鑒的對象,提倡學生進行模仿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練習。丁有寬先生曾經(jīng)說過,“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狈聦懯且环N顯性的結合。學了就練,重點突出,易見效果。既有利于學生深入的理解課文,促進知識內(nèi)化,又有利于開掘讀寫素材,促進知識外化,從而充分發(fā)揮“例子”的作用。
寫中仿。即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隨時隨地模仿??梢允墙處煹姆段模部梢允菍W生的優(yōu)秀習作。關鍵是教師把握好范文出示的時機。
2.在情境中寫作
《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nèi)容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yǎng)成流程觀察和思考的習慣?!鄙钍橇曌鞯脑慈?,習作同樣離不開生活,離不開學生參加的各項活動。在參觀、游覽、各種比賽、游戲等活動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認識生活,體驗生活,讓他們用眼去看,用耳去聆聽,用嘴去詢問,用腦去思索。在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寫出有時代氣息、有個性和靈性的習作來,寫出真實的生活,寫出獨特的感受,這樣學生的習作才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