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摘 要】《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是美國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中產(chǎn)階級夫婦喬治和瑪莎之間的矛盾糾葛,以及他們同初來乍到前來拜訪的青年夫婦尼克和哈尼之間的戲謔游戲,揭示了阿爾比所處的時代美國社會,尤其是知識分子階層的真實生活狀況,從中透視出“美國夢”的理想及其最終的幻滅。
【關(guān)鍵詞】《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 美國夢;幻滅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3-0016-02
愛德華·阿爾比和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阿瑟· 米勒一起被認(rèn)為是美國20世紀(jì)最偉大的戲劇家,其作品曾兩次獲得托尼獎,三次獲得普利策戲劇獎,《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是其代表作之一,通過喬治夫妻二人和尼克夫婦之間的戲謔游戲,展現(xiàn)了阿爾比所處的時代美國社會,尤其是知識分子階層精神空虛,虛偽無聊,透視出“美國夢”的理想及其最終的幻滅。
一、“美國夢”的含義
“美國夢”是美國文學(xué)的常見母題,深刻反映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它的產(chǎn)生伴隨著美國精神的萌芽,在殖民地時期和拓荒年代初露頭角。1620年,一百多名在歐洲大陸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為了追尋宗教自由乘坐“五月花號”橫穿大西洋來到北美新大陸,在馬薩諸塞州科德角簽訂了《五月花號公約》,形成了“美國夢”的雛形;1776年由托馬斯·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口號,闡述了美國建國之父們所秉承的立國理念;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美國夢”得以不斷演進,“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概念在美國民族身份構(gòu)建和身份認(rèn)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931年詹姆斯·亞當(dāng)斯《美國史詩》一書把“美國夢”定義為“人們對一個國家的夢想:人們希望根據(jù)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這個社會中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富裕、更加充實,希望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每個人都能發(fā)揮自己的潛力過上理想的生活?!盵1]“美國夢”為美國人民指明了追求幸福的道路,將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和天道酬勤的理念融入美國社會與文化。
二、“美國夢”的幻滅
20世紀(jì)以來,美國社會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在經(jīng)歷了經(jīng)濟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各種社會弊病日益明顯,人們對良知、理性、道德等傳統(tǒng)價值觀念失去了信心,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遭到懷疑,而所有的一切又借由文藝作品得以宣泄,愛德華·阿爾比的《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就是其中之一。
(一)自由與平等概念的喪失?!墩l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中的女主角瑪莎“和別人一樣都上過大學(xué)”,接受過高等教育,這樣的女性在20世紀(jì)60年代的美國也并不多見;在個人愛好方面,瑪莎也不同于大多數(shù)柔弱的婦女,她喜歡拳擊,和她的丈夫喬治相比,她顯得更在行一些。就是這樣的一位女性,在當(dāng)時的社會也并沒有像那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一樣獲得平等的機會,在職場占得一席之地。究其原因,一方面當(dāng)時的社會提供給女性就業(yè)的機會本身就不平等,另一方面源于瑪莎本人身處父權(quán)社會而對自身所遭受的歧視渾然不覺,即使她受過高等教育,還是沒能跳出當(dāng)時的社會規(guī)范,她沒能或者她自己也從未沒想過得到一份和男子同等的工作機會。
《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中瑪莎對父親十分崇拜,當(dāng)新來的教師尼克和他的妻子哈尼向她訴說生活中所遇到的諸多不便時,瑪莎的第一反應(yīng)是她的父親很擅長處理這類問題?,斏谂訉W(xué)院讀書時,曾和一位中學(xué)的園丁有過浪漫的愛情,但這段感情在瑪莎父親的眼里是門不當(dāng)戶不對,他橫加干涉切斷了女兒和園丁的情緣?,斏救藳]感到絲毫不滿,反而覺得“多好啊,非常好”。她的愛情婚姻完全由父親做主。在父親的影響下,瑪莎完全被男權(quán)社會的價值觀同化,放棄自由自主的觀念,自愿把自己的未來和父親的支配欲、權(quán)利欲結(jié)合起來,充當(dāng)了滿足父親欲望的工具而不自知,淪為其犧牲品而不自覺。
(二)自我實現(xiàn)道路的扭曲。在“美國夢”中個人奮斗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徑,通過個人的努力來獲取財富或地位,實現(xiàn)個人價值,是美國夢的精髓。但在《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所展示的只有扭曲的自我價值實現(xiàn)道路?,斏癁榱藫碛休^高的社會地位和“校長夫人”的頭銜,在父親的安排下嫁給了父親相中的校長接班人喬治,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寄托在他人的成功之上,成為了他人的附屬之物;喬治本人雖有些才華,卻選擇走捷徑,摒棄了通過能力和勤奮而獲取成功之道,妄圖通過迎娶校長女兒瑪莎而獲得個人的成功。另一對夫婦尼克和哈尼,他們的關(guān)系以及哈尼父親的發(fā)家史,在尼克和喬治的談話中可以一窺端倪:
喬 治:我猜她(哈尼)很有錢。
尼 克:是的。
尼 克:我的岳父在6歲時就被人稱作神,他開始傳教、浸禮,他拯救他們。他到處跑,他非常出名,他死后留下很多錢。
喬 治:教會的錢嗎?
尼 克:不,他自己的錢。
喬 治:那教會的錢呢?
尼 克:他把自己的錢存下來,花教會的錢。[2]
顯然,尼克和哈尼的婚姻被他當(dāng)作了獲取個人財富,攫取第一桶金的手段,他們的結(jié)合并非出自雙方真摯的愛情,而哈尼父親的成功也不是經(jīng)過艱辛的個人奮斗而是通過冒用神之名而行欺騙之實達到的。
(三)愛與尊重的缺失。美國傳統(tǒng)家庭深受清教徒加爾文主義宗教意識的影響,十分重視個人和家庭的道德修養(yǎng),夫妻是家庭的核心成員,他們以愛情為基礎(chǔ)而結(jié)合,雙方相互尊重,克己忍讓,誠實互助?!墩l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中的兩對夫妻身上絲毫未能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美國夫婦之間的愛與尊重,只是各自從自身利益出發(fā)而結(jié)合在一起,對方只是其實現(xiàn)個人目的的工具。瑪莎對喬治從來視若無睹,在尼克和哈尼來家做客之時連面子上的尊重都不曾給過喬治,喬治為了個人前途與瑪莎結(jié)了婚,在家里雖表面處于被動屈從地位,但他對瑪莎早已懷恨在心。喬治一方面利用岳父提供的升遷機會而毫無感激之情,另一方面對此口誅筆伐,大加鞭撻:
喬 治:告訴你們(尼克夫婦)一個秘密,世界上有許多更輕松的事,如果你在大學(xué)教書,一定有比和校長女兒結(jié)婚更輕松的事,這一定是個很好的機會。
瑪 莎: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生難得的機會。
喬 治:相信我,世界上還有更輕松的事。
瑪 莎:有些人甚至?xí)艞壍粲沂謥頁Q取這個機會。
喬 治:事實上這種犧牲會失去更多的肢體。[2]
另一對夫妻尼克和哈尼的婚姻建立在金錢的基礎(chǔ)上,尼克貪圖哈尼父親留下的大筆財產(chǎn)而娶了她,而哈尼只是因為怕痛就瞞著丈夫流產(chǎn)了胎兒,尼克為了個人前途居然當(dāng)著妻子的面和其他女性公然調(diào)情,行為放縱,夫妻間的忠誠尊重蕩然無存。
三、結(jié)語
《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中兩對知識分子之間的恣意侮辱謾罵和相互欺瞞利用,家庭成員內(nèi)在價值不再受到重視,人與人之間剝下了溫情的面紗,只余下赤裸裸的金錢利益,父權(quán)至上的觀念壓抑了女性追尋自由和平等的夢想,投機取巧成為了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手段?!懊绹鴫簟奔耐兄淮绹说淖非蠛拖蛲趬粝敫吨T實現(xiàn)的過程中夢想?yún)s漸漸地改變了它最初的模樣。
參考文獻:
[1]James Truslow Adams.The Epic of America[M].Boston American: Little,Brown,and Company,1931,214-215.
[2]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 [M].曹久梅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