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芳
摘要 目的:研究對于腹部閉合性外傷患者采用手術方案進行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3月-2018年8月收治腹部閉合性外傷患者76例,按隨機方法分為開腹手術組和腹腔鏡手術組,各38例。分別對兩組患者采用相對應的手術方案進行治療,比較手術效果。結果:兩組患者均全部治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開腹手術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5.79%,腹腔鏡手術組為2.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各項手術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開腹手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選擇腹腔鏡手術治療腹部外傷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可優(yōu)化相關手術指標,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 腹部外傷手術;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安全性
本文主要分析腹腔鏡手術方案和開腹手術方案對閉合性腹部外傷進行手術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8月收治腹部閉合性外傷患者76例,采用隨機方法分為兩組,各38例。開腹手術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20~76歲,平均(45.2±14.2)歲。腹腔鏡手術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18~73歲,平均(44.8±15.2)歲。兩組患者均為腹部閉合性外傷,患者符合手術指征,并且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所有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符合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標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開腹手術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采用開腹手術方案進行治療。首先需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解,查看患者的臨床體征,為患者做好對癥處理,了解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相關狀況穩(wěn)定以后,為患者安置胃管和尿管,并為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對患者選擇上腹正中切口,為患者進行剖腹探查,同時對患者的受傷狀況進行觀察和檢測,嚴格落實相關的手術操作,具體操作按照常規(guī)手術流程進行。②腹腔鏡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選擇治療方案為腹腔鏡手術。首先為患者進行相關病史的檢查,綜合考慮患者的相關病癥。患者選擇全身麻醉,采用頭部高位和左側傾斜位置。人工氣腹腹壓達到12~14mmHg。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腹部銳器損傷,如果存在則需要對患者進行腹膜縫合,之后再為患者進行氣腹的建立。了解患者的傷口位置,并且分析患者的傷口情況,如患者傷口較小,不存在污染或者沒有嚴重污染,需將第1枚Trocar沿著患者傷道置人,然后對患者的腹部狀況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患者腹部損傷狀況,根據(jù)具體的損傷,對患者采取相關措施進行干預。若患者相關癥狀沒有得以明確,需要對患者建立兩個輔助操作孔并進行相關操作檢查。確定患者的具體病情,將兩個輔助操作孔安置在患者病灶附近,使主操作孔和輔助操作孔的位置形成三角。治療過程中,腹腔鏡操作按照操作原則進行。
觀察指標:評價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于兩組患者象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比較,比較兩組手術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持續(xù)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等。
統(tǒng)計學分析: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選擇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均全部治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開腹手術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5.79%(6例),腹腔鏡手術組為2.63%(1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手術組在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持續(xù)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開腹手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見表1。
討論
腹部閉合性外傷是臨床外科治療中較為常見的病癥,導致患者出現(xiàn)這種病癥的原因比較復雜,所以在對患者進行診斷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漏診和誤診,在一定程度上會延誤對患者的治療。傳統(tǒng)診斷通常選擇剖腹探查手術對患者進行檢查,這種方案需準確尋找切口的位置,容易對患者產(chǎn)生較大的損傷,所以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慢,還會對患者胃腸功能產(chǎn)生較大影響,容易導致患者合并多種并發(fā)癥。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現(xiàn)如今腹腔鏡手術方案逐漸成熟,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本文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方案能夠有效促進腹部外傷患者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于腹部外傷患者在進行治療時選擇腹腔鏡手術方案進行治療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可優(yōu)化相關手術指標,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劉強,馮森.腹腔鏡下脾切除手術治療外傷性脾破裂56例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8,26(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