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華
有一位登山運動員去挑戰(zhàn)世界屋脊——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瑪峰,當?shù)堑胶0?400米時,他已經明顯地感到體力不支了,于是他停止了攀登,毅然決定開始下山。事后很多人都為他感到可惜:你為什么不再堅持一下呢?只要再堅持攀登一百米,你就可以跨過海拔6500米的登山死亡線啦。他回答得很干脆:“不,我最清楚,海拔6400米的高度,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點了,我一點都不感到遺憾。”事實上,這位登山者的做法是明智的,他沒有去做力所不逮或事與愿違的事情。
聯(lián)想到當今許多中小學校所追求的內容,就非常像登山者們所追求的“最高點”,比如學科考試成績要最高分,課堂教學要高效率,學校工作要高品質。試問,這些所謂的“高”要求,就一定能培養(yǎng)出“高質量”的人才嗎?客觀事實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在農村基礎教育崗位上從教20多年,回想入職的那幾年,幾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教“書”備考上,教與學都圍著考試轉,根據(jù)每次考試范圍與歷年考卷,研究出哪些是考試要考的內容及重點,考試能考到的內容就是重要的教學內容,考試考不到的就是不重要的教學內容。究竟什么內容才是重要的?再過20年,你會發(fā)現(xiàn)教師沒有足夠重視并教給學生的,是指向學生未來的那些素養(yǎng)與品質,這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有時我們會很郁悶地發(fā)現(xiàn),學校里我們曾經竭忠盡智、苦心孤詣教給學生的那些重要知識,最后他們都還給了我們,教育往往會呈現(xiàn)出一種“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的戲劇性效果。毋庸置疑的是,現(xiàn)行學校教育中很多人認為重要的東西,僅僅是為了迎合當下的教育評價機制,忽略了學校教育最終著眼的應該是人的終身發(fā)展。
在師范院校讀書時,學校要求師范生做一個“有為”青年;走上教師工作崗位時,社會讓我們成長為一個“有為”教師。何謂“有為”,何謂“不為”?《孟子》中將其闡述為“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為和不為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方可保證“為”必成。學校教育應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
如果“有為”僅僅是為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幫助學生取高分,那么我更企望老師們少一些這樣的“有為”。“有為”有時候束縛了我們的手腳,讓我們肩上的擔子太重。十個手指伸出來,尚且有長短,學生的素質確有差異,高要求未必有高質量,低要求也不見得就低質量。達爾文在自傳里透露,所有老師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不沾邊;藝術學家羅丹考了三次都沒有考進藝術學院;英國首相丘吉爾小學六年級曾留過級;中國數(shù)學家華羅庚小時候功課一度不好,有時數(shù)學還考不及格……由此觀之,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所說:“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F:\初中生\教科研\教科研 6月\尾標.tif>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任教于江蘇省金湖縣塔集中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