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
摘要:城市中的寺廟園林作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自古便承擔著其獨特的城市功能。本文欲從城市寺廟園林的屬性出發(fā),以正定隆興寺為例,對其歷史發(fā)展脈絡做簡單梳理,對古城市寺廟園林與現代城市生活之間的關系作簡要分析。
關鍵詞:城市寺廟園林;城市文化;隆興寺
中圖分婁號:S731.9 立獻標識碼:A 立童編號:1005-5312(2019)17-0116-02
一、前言
城市寺廟園林原是帶有佛教宗教色彩和教化作用的獨特園林類別,它們依賴于城市并長期存在其中,構成城市中的文化景觀資源。而城市也因為古寺廟園林的存在而豐富了其文化性和歷史性。隨著歷史的變遷,古寺廟園林在城市中所承擔的功能轉變也成為研究城市的歷史文化的脈絡之一。尤其在當代,在城市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下,古寺廟園林與現代城市生活之間會產生什么新的問題,也值得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城市中的寺廟園林
城市中寺廟園林的概念,包括了地緣、文化、建筑等多方面的屬性。從地緣屬性來看,其形成于城市(但這里所指的城市,與現代的“城市”作為經濟概念是有所不同的),但同時概念里又涵蓋了教化和宗教的文化特性,但其“園林”的定位又使其帶有游覽性質。而正是由于它的復雜性,也使其更具有研究價值。
寺廟園林為中國園林的三種基本類型(寺廟園林、皇家園林、私家園林)之一。但論其數量,卻比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的總和要多許多。這源于其具有很多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不具備的特點。如選址更為多元化、帶有佛教傳播的宗教屬性、因而也是其具有與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不具備的開放性。
佛寺的宗教節(jié)日、齋會吸引大量的民眾參加,民眾參加活動的同時也會游覽寺廟,為了讓民眾看到佛的世界是賞心悅目、美麗的也為了滿足僧人、香客游覽、居住的需求,寺院開辟單獨的院落并配以花木,最終形成了園林化的寺院空間,也即是寺廟園林。這些園林又以城市為依托,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城市中的寺廟景觀逐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寺廟園林的開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它具有城市公共綠地的功能。
三、正定隆興寺的布局變化
正定隆興寺作為一座千年古寺,位于正定古城之中,經過歷史的演變,形成一座獨具特色的城市古寺廟園林。因而選取其作為研究對象,從其歷史發(fā)展中的興衰變化,尤其是近百年來由清到當代的這段時間的園林布局變化來窺探其在城市生活中的功能轉變。
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龍藏寺,唐代更名為龍興寺,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擴建,奠定了現在的平面布局,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971年)更名為隆興寺。0因寺內有銅鑄的千手觀音,民間也俗稱為大佛寺。
清末至民國年間,國家經濟凋敝,隆興寺也隨之頹敗,寺廟主體及附屬園林均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1944年,隆興寺重修大悲閣并拆除了御書樓和集慶閣,重修的大悲閣使用不同時期的舊料拼湊而成,平面縮小了將近三分之一,改變了宋代的原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隆興寺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保護。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隆興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1997-1999年間,對隆興寺大悲閣進行了落架重修。這次重修主要按照了宋代的做法進行修復,修復后的大悲閣體現了宋代的建筑風格特點。
現隆興寺較為完好的保留了宋代佛教寺院的布局風格,并在原來的主體布局上進行了向北的延伸,東北面的毗盧殿并非是隆興寺的原有殿堂,而是在1959年從正定的崇因寺遷入到了現今隆興寺內的位置。修建了假山池塘小橋樓榭,與古建相互搭配,形成了一個“后花園”,增加了其作為文化旅游景點的公共屬性。假山上設有涼亭,可供游客小憩,在涼亭上可看到街道對面的正定博物館和國家乒乓球基地。池塘可供香客進行魚苗放生,新修的的仿古建筑可做展廳使用?,F在隆興寺內已經沒有常駐僧人,現存的方丈院位于寺院的東側也已被用作展廳。
四、隆興寺在城市生活中的功能轉化
從其布局的變化中,也可窺探到其在城市生活中承擔的角色的轉變,尤其到當代,其作為公共空間的功能性逐漸提升,時常可以見到當地市民帶著孩子在這座千年古寺園林中曬太陽也可見到慕名來此攜伴觀賞的游客。其作為正定城內的主要景區(qū),很大程度上拉動了正定的旅游經濟。
(一)“大佛寺”廟會——由傳統廟會到推動旅游的助力器
廟會本身便是寺廟與城市生活的產物,廟會的最初雛形是祭祀活動,佛教或道觀在特定的節(jié)日會舉行專門的祭祀活動,大量的教徒從四面八方趕來膜拜,祭祀活動中信徒會燒香拜佛、敬獻貢品,這時就出現了一些販賣商品、小吃的小販,而隨著佛教的世俗化,越來越多的民眾來到寺廟參拜,相對應的貿易行為也越來越多,他的群眾性、娛樂性也逐步的加強,逐漸的信徒在祭拜神明、祈福消災的同時逐步融入進交易活動中。發(fā)展到最后,貿易活動的比例逐漸蓋過祭祀活動,并相應的出現了一系列的表演活動,依賴于寺廟的這一集會也就發(fā)展成了民眾化的節(jié)日,逛廟會也成了人們的一項習慣性風俗。
當前城市的廟會仍然廣泛的出現在城市中,相對于古代的廟會而言,現在城市中的廟會弱化了宗教的參與,更注重商貿和游樂的功能?,F在吸引人參與廟會的是繁多的商品、豐富多彩的娛樂節(jié)目、輕松歡愉的氣氛,正定大佛寺的廟會也逐漸演變如此,這中轉變也符合了當下城市的發(fā)展進程和城市人的需求,同時成為正定古城的一張名片。
每逢大佛寺廟會,正定旅游部門會推出隆興寺與正定其他7個景區(qū)(隆興寺、榮國府、趙云廟、開元寺、南城門、縣文廟、廣惠寺、天寧寺)的廟會套票,以廟會為機由,推動其他景點的旅游。廟會的主要地址在隆興寺的三面街道(北、東、南),在廟會期間,會舉行大型的佛樂演奏,同時引入帶有正定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如腰鼓表演、民間花會、劉姥姥迎賓、“貴妃游園”等,開放攤位給具有地方性的小吃和娛樂項目,形成“品民俗,賞古城”的特色模式。
(二)寺廟資源的再開發(fā)
“文創(chuàng)”的概念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知,也被越來越多的列到對景區(qū)的周邊紀念品設計的建議中。城市寺廟園林中的文化符號很多元,如建筑、塑像、壁畫等等都是很好的文化素材,如有專業(yè)指導和計劃的情況下,從中提取出“文創(chuàng)”的元素加以設計,可能會有同質化較低外形也更美觀的紀念品。隆興寺目前在這方面還處于一種比較傳統的模式,在耳房中會有手鏈佛珠等佛教文化紀念品的售賣,但是沒有看到以隆興寺中的其他文化元素去進行設計的紀念品。
但“文創(chuàng)”產品在挖掘文化素材的同時也要兼顧到產品功能性的多元化。以隆興寺為例,除一些掛鏈、帆布袋等傳統文創(chuàng)形式外,還可以以其在建筑上的成就,推出可拼插組建的建筑模型;以碑文推出寺內書法的拓帖集等等。另外在宣傳和展示渠道上也可能多元:可結合其它收費服務形成套餐價;利用AR技術與文創(chuàng)產品相結合,在購買文創(chuàng)產品的同時可以通過AR技術看到文物全貌;通過廟會、網絡等渠道宣傳展示等。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城市現代化的建設,作為正定城中的古寺廟園林,隆興寺的城市功能也正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