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華
隨著我國教學觀念的日益進步,英語學習的難度也日益增大。為了提升學生的今后發(fā)展與日常生活中的英語運用能力,教學大綱對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在保證學生學習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帶入到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思維導圖是英國的著名心理學家Tony Buzen在二十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重要的概念。思維導圖也稱為“心智圖”,是一種將思考方式具體化的方法。將使用者的自身思維以可視化的圖形的方式記錄下來,并將其整理成放射狀的思維圖像,使知識間緊密聯(lián)系的一種思考方式。在進行思維導圖的制作時,能夠使思考者的左右腦同時運作,使知識的學習者準確地把握住問題的關鍵。將這種學習方式應用到英語閱讀學習過程中時,能夠提升學生對于閱讀的深層理解與思維能力,使其綜合能力得以提升。
高中英語教學與初中階段相比,難度和教學密度都有了大幅度的飛躍。因此很大部分的學生會在教學過程中感到吃力和不適應。特別是在教學活動當中生詞教學與課文教學的隔離式教育使高中英語閱讀過程中出現(xiàn)大量的生詞,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困難。特別是在長文章閱讀過程中,學生們由于文章的長度而使其無法抓住當前文章中的重點,最終讓學生對英語長文閱讀感到恐懼,使得高中英語閱讀的能力提升過程收到阻礙。
3.1以閱讀過程為基礎的思維導圖教學模式
(1) 閱讀前
在閱讀環(huán)節(jié)開始之前,應當利用教師給出的思維導圖對文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將思維導圖作為閱讀大綱的替代品,以此提升學生對于課文的基本理解,并將閱讀材料的背景知識予以導入,為接下來的閱讀過程做鋪墊。
(2) 閱讀中
在進行閱讀環(huán)節(jié)時,學生要根據(jù)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來補充思維導圖。在補充的過程中可以運用自己喜歡的圖形或者是短詞條的方式來對思維導圖進行擴張,在閱讀時尋找生詞與文章之間的聯(lián)系,并對其概念與內容進行推斷,最終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整篇文章進行梳理,以樹狀圖的方式概括全文內容,將全篇文章進行簡要地概括,并對相關問題展開討論與深入研究。
(3) 閱讀后
高中英語閱讀課程往往伴隨著一些相關的問題。在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內容梳理完成后,便可以對相關問題做出回答。在進行回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自身梳理的思維導圖來對問題進行解答,以提升自身的知識掌握程度與問題解答能力。在閱讀練習結束后,思維導圖還可以作為提升學生對文章記憶能力的一種優(yōu)秀材料。通過對思維導圖進行梳理與內容的添加,能夠同時在語法的學習與知識的記憶上達到提升的目的。還能夠幫助學生強化對于課文的記憶,幫助學生累積英語閱讀知識,使英語閱讀教學質量大幅提升。
例: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給出一份關于氣候問題的相關閱讀材料,并就此閱讀材料設立了一系列的問題。學生在對問題進行解答前首先對原文進行了快速簡略的瀏覽,從中挑選出了相關的重點問題并將其組成了一個概要網(wǎng)絡。之后精讀全文,并將其中與問題有關聯(lián)的重點部分挑出并添加到了已經(jīng)完成概要的思維導圖當中。在完成整個思維導圖后,學生以思維導圖為基礎,對問題進行了總結,并借助自身的英語知識給出回答。完成了教師的布置的閱讀任務。
3.2以文體分類的思維導圖閱讀模式
(1)說明文類思維導圖
英語閱讀中的說明文通常會對一個主題進行探討,也是一類較為困難的閱讀材料。說明文中常常包含大量的專業(yè)名詞與生詞,學生常常需要對其意思進行揣摩。因此首先要了解文中對主題的說明順序。是以什么樣的邏輯順序對文章進行描述,并將主題的本質特征等作為思維導圖的主要內容進行文章的梳理。在進行思維導圖的分支時要學會在一級分支上以主體內容的特點為基礎進行二級分支的添加,最終將整個說明文章以由粗略到細致地進行劃分,最終將文章簡化為一級分支(概述)—二級分支(特征描述)—三級分支(具體功能)的方式來展開,以達到完成英語說明文材料閱讀與教學的目的。
(2)記敘文類思維導圖
記敘文類思維導圖的重點在5W1H,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與做法。在敘事類英文閱讀過程當中以此來幫助學生提升自身對于課文的記憶程度,便能夠快速地對閱讀材料進行梳理,使閱讀過程更加簡潔明了,方便學生對課文進行了解。
思維導圖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式的英語教學方式。作為一種切實可行且有著卓越成效的教學手段,它能將繁瑣的英文閱讀材料以更加簡潔易懂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并更加貼合高中生的學習模式,使學生的閱讀效率大幅提升。運用思維導圖將學生的思維模式與其知識相結合,能夠讓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質量大幅提升。
李媛. 思維導圖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 西部素質教育, 2018,4(20).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