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迪
(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營口 115000)
各種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就是心力衰竭,是一種常見的心內(nèi)科疾病,多發(fā)人群為老年人[1]。隨著我國老齡化階段的到來,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率越來越高了,不僅影響了患者身體健康,還降低了患者生活質(zhì)量[2]。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來說,不僅要給予有效的治療,還要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改善患者預后。本文在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選取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實施運動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在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選取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分為對照組34例,觀察組34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60~81歲,平均年齡(70.6±11.5)歲,平均病程(7.31±4.14)年。觀察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62~84歲,平均年齡(71.2±11.7)歲,平均病程(7.33±4.2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向患者講解有關慢性心力衰竭的知識,安撫鼓勵患者,減少患者不良情緒。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規(guī)律飲食,進行適量的運動等,促進恢復。
觀察組給予運動康復護理,給予患者藥物指導,告訴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在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提前讓患者做好治療準備,減少心理壓力。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首先指導患者進行翻身、體位改變、腿部屈伸等小幅度運動,然后慢慢增大幅度,可以進行四肢運動[3]。在患者病情較為穩(wěn)定的時候,指導患者進行下床活動,最初主要是靜坐輪椅,將患者身體盡最大可能的向椅子背部靠近,靜坐時間需超過10 min[4]。在下床活動時,還要給予患者外頸部和肩部運動,如果患者恢復情況較好,還可以指導其步行、走樓梯等。對于程度較輕的心功能Ⅱ級患者,可以在室內(nèi)步行,1天1~2次,心功能Ⅲ級患者可以進行床邊站立、行走等訓練,1天3~5次[5]。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加強訓練強度。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觀察指標:LVEDD、LVESD、LVEF、生活質(zhì)量。療效評價標準:護理后,患者心功能分級為Ⅰ級,或改善2級為顯效,患者心功能分級改善1級為有效,患者心功能沒有任何變化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統(tǒng)計軟件版本采取SPSS20.0,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比較,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將P<0.05作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功能指標對比:觀察組患者LVEDD、LVESD比對照組低,P<0.05,LVEF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2.2 生活質(zhì)量對比:觀察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2。2.3 臨床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臨床效果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1 心功能指標對比(x-±s)
表2 生活質(zhì)量對比(x-±s)
表3 臨床效果對比[n(%)]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進行性嚴重的綜合征,特別是老年人,由于其身體功能退化嚴重,自身免疫力較差,導致疾病的治療更加復雜,增大了治療難度,并且預后較差[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過程中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積極意義。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實施運動康復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對照組高,臨床效果比對照組高,LVEDD、LVESD比對照組低,P<0.05,LVEF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運動康復護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能使患者骨骼肌血流狀況及肌肉的收縮得到有效改善,進而加快患者新陳代謝,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7]。根據(j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運動康復計劃,給予不同的運動康復護理措施,使患者從被動運動轉(zhuǎn)變?yōu)橹鲃舆\動,循序漸進,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給予階段性鍛煉,保證康復運動的完整性[8]。常規(guī)護理在給予患者藥物治療的同時保證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減少了患者體力活動,限制了患者運動康復,降低了患者運動能力,嚴重時還可能會出現(xiàn)并發(fā)癥,如靜脈血栓、便秘等,為患者后期的恢復造成了不利影響。
所以,給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臨床效果較好,具有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