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娟
紅河州石屏縣中醫(yī)醫(yī)院 云南石屏 662200
便秘是指持續(xù)性的排便困難,且排便次數減少或總有排便不盡感,屬于胃腸功能性疾病,但目前便秘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見患者多年齡段分布,但老年患者較多。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壓力的增加,便秘的發(fā)病人數逐年上升約為9-14%,而其中約40%為老年人[1]。治療便秘多數依靠藥物,常規(guī)服用的西藥有福松、酚酞片等,但往往需要長期服藥,還容易產生藥物依賴,中醫(yī)對便秘進行分型施治,本文就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脾虛氣弱型便秘的效果進行探討,選取64 例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療效良好,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脾虛氣弱型便秘患者64 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抽簽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分組,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每組各32 例,所有患者均對此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加。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7 例,女性15例,年齡區(qū)間在43-76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78±6.23)歲,病程區(qū)間在3-18年,平均病程為(7.34±5.16)年;干預組患者中有男性18 例,女性14 例,年齡區(qū)間在44-76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03±6.57)歲,病程區(qū)間在2-19年,平均病程為(7.62±5.08)年。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資料,尚未顯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存在,即P>0.05,可以進行組間對比研究。
對照組患者服用西藥福松治療,用法用量為:每日20g,每晚睡前以水吞服,每2 周為1 個療程。干預組患者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藥方為:黃芪、炙甘草各15g,柴胡12g,人參、五味子、當歸及白術各10g,生姜、桔梗各9g,陳皮、大棗及升麻各6g,黨參5g。每日1 劑,以水煎服,取劑600ml,每日早晚飯后1h 各服300ml,2 周為1 個療程。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以顯效、有效及無效評定治療效果,并根據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分組制定的標準進行積分判定,以排便費力、糞便性狀、排便時間等6 個項目進行評定,每項0-3 分,總分用于評價療效。其中顯效為治療后癥狀消失,大便恢復正常,且平分下降超過90%;有效為治療后癥狀有所改善,大便基本正常,且平分下降在70-90%之間;無效為治療后癥狀無改變或加重[2]。同時,對兩組患者的復發(fā)情況進行對比。
使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χ2記錄計數資料并行卡方值檢驗,以()記錄計量資料并行t 值檢驗,檢驗結果若有P<0.05 則表示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進行對比,發(fā)現干預組的總有效率93.75%較對照組的68.75%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例,%)
將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進行對比,發(fā)現干預組的復發(fā)率3.13%較對照組的28.13%更低(χ2=7.585,P=0.006<0.05),其中干預組出現1 例復發(fā),對照組出現9 例復發(fā)。
便秘是一種常見的胃腸功能性疾病,患者會出現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等癥狀,而長期便秘不僅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響,還可能對患者的其他臟器造成影響,尤其是患者中老年人群較多,一旦長期便秘極易引發(fā)心絞痛、心肌梗塞及猝死等。目前,治療便秘一般依靠口服藥物,但傳統(tǒng)的西藥雖然能夠起到治療作用,但長期服藥容易產生副作用,且治療效果隨時間推移減弱。中醫(yī)認為便秘屬于氣秘與虛秘的范圍,病理機制與肝、腎、脾、肺等相關,需要辨證分型進行治療。補中益氣湯加味能夠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對脾胃起到調理的效果,其中的黃芪增強大腸傳導,為君藥,丹參、白術及炙甘草等溫補中氣,為臣藥,與陳皮、當歸等同用,加之升麻作為佐藥,全方共奏補中益氣之效,加入五味子還能起到寧心安神之效,且重要毒副作用相對較小,能夠起到標本兼治之效[3-4]。研究結果顯示,將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進行對比,發(fā)現干預組的總有效率93.75%較對照組的68.75%更高(P<0.05);將兩組患者的復發(fā)率進行對比,發(fā)現干預組的復發(fā)率3.13%較對照組的28.13%更低(P<0.05)。
綜上所述,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脾虛氣弱型便秘具有較好的療效,且能夠較為徹底的治療疾病,減少復發(fā)的可能性,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