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蘇洪, 黃文湧, 汪俊華, 蔣芝月, 官志忠, 楊敬源,2,4**
(1.貴州醫(yī)科大學 公共衛(wèi)生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2.貴州醫(yī)科大學 環(huán)境污染與疾病監(jiān)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貴州 貴陽 550025; 3.貴州醫(yī)科大學 分子生物重點實驗室, 貴州 貴陽 550025; 4.貴州省衛(wèi)生發(fā)展研究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是全球較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1],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乙型病毒性肝炎仍是疾病負擔的重要原因之一[2]。國內外研究均顯示乙肝流行呈現(xiàn)出家庭聚集性,但原因尚未明確[3]。有調查顯示,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乙肝感染存在家庭聚集性[4],并且長期居住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是乙肝感染的危險因素[5],但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原因仍不明確。家庭結構是家庭成員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tài),以及由這種狀態(tài)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聯(lián)系模式[6],有研究表明,不同家庭結構的家庭支持既可以促進健康[7],但也可能對健康行為產(chǎn)生負面影響[8]。與全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比,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較為落后,由于外出務工等原因,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較多,導致家庭結構特殊,但不同家庭結構與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關系的研究極少。為此,本次研究從家庭結構的角度分析其對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關系,為乙肝的綜合防控提供科學依據(jù)。
資料來源于2013年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研究(科技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采用多階段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聚居縣抽取8個行政村,隨機抽取居住在該地區(qū)≥6個月的1 115戶1 640名常住居民作為調查對象,實際所得樣本1 629人。
1.2.1問卷調查 問卷自行設計,由經(jīng)過培訓的調查員面對面詢問研究對象人口學基本情況(性別、年齡、民族等)、家庭情況(家庭人口數(shù)、過去一年家庭總收入、一起生活的人有無HBsAg陽性及乙肝疫苗接種史等)。
1.2.2血清學檢測及相關指標判定 抽取調查對象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DR6608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儀對調查對象血液樣本進行檢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測定試劑盒、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定量測定試劑盒、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檢測等試劑盒均購自廣州市達瑞抗體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所有試劑均在有效期內使用。乙肝血清學指標判定標準為:乙肝表面抗原(HBsAg)≥0.4 IU/mL為陽性;乙肝表面抗體(HBsAb)≥10 IU/mL為陽性;乙肝核心抗體(HBcAb)≥0.9 PEIU/mL為陽性;乙肝e抗體(HBeAb)≥0.2 PEIU/mL為陽性;乙肝e抗原(HBeAg)≥0.5 PEIU/mL為陽性。檢測操作程序及結果判定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接種過乙肝疫苗的人群,除了HBsAb陽性以外任何≥1項陽性即為HBV感染;沒有接種過乙肝疫苗的人群,指標任何≥1項陽性即為HBV感染[9]。家庭聚集性:一個家庭內出現(xiàn)≥2例HBV感染的調查者判定為具有家庭聚集性[10]。通過查閱文獻,家庭結構分為以下幾類[11]??粘布彝ィ阂鸦闊o子女夫婦或年輕的未婚子女選擇向外流動,把老人獨自留在當?shù)兀桓舸彝ィ翰糠旨彝ヒ蚍蚱尥獬鰟展さ荒馨炎优畮氤鞘猩?,選擇把子女留給父母看管;三代同堂家庭:由祖輩、父輩和孫輩三代共同生活的家庭[12];傳統(tǒng)家庭:已婚夫婦或已婚夫婦和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使用EpiData 3.02建立數(shù)據(jù)庫,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率和構成比進行統(tǒng)計描述,率(或構成比)比較的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水準α=0.05。
本次調查人群乙肝感染率為50.6%(825/1 629),HBsAg陽性率為8.3%(136/1 629),1 115戶家庭中有132戶存在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825名乙肝感染居民中,有484名居民來自傳統(tǒng)家庭,有214名居民來自空巢家庭,78名居民來自隔代家庭,148名居民來自三代同堂家庭。4種家庭結構中,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率最高的是三代同堂家庭(56.8%),最低的是傳統(tǒng)家庭(29.5%);HBV感染率最高的是隔代家庭(57.7%),最低的是三代同堂家庭(48.6%)。不同家庭結構基本情況比較見表1,結果顯示,不同家庭結構之間,年齡構成、民族構成、家庭年收入、有無家庭聚集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不同家庭結構研究對象基本情況比較Tab.1 The gender, age, yearly income, ethic group, family aggregation and HBV infection in four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對家庭人口數(shù)≥2人的調查對象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2,不同家庭結構、家庭人口數(shù)、過去1年家庭總收入不同、是否接種乙肝疫苗、一起生活的人有無HBsAg陽性的居民,家庭聚集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女之間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結果顯示以傳統(tǒng)家庭為對照,隔代家庭和3代同堂家庭是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危險因素,以過去一年家庭總收入<5 000元為對照組,收入≥30 000元為保護因素,一起生活的人有HBsAg陽性是危險因素,接種過乙肝疫苗是家庭聚集性的保護因素。
表2 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單因素分析Tab.2 One factor Chi-square analysis of family aggregation of HBV infection
對乙肝感染影響因素做不同家庭結構的Logistic回歸,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剔除隔代家庭變量后,結果見表4,一起生活的人有HBsAg陽性對3種家庭結構都是乙肝感染的危險因素;在傳統(tǒng)家庭中,過去一年家庭總收入≥10 000元是HBV感染的保護因素,其中以家庭人口數(shù)2人為對照組,家庭人口數(shù)3人是乙肝感染的保護因素;但對于3代同堂家庭,以家庭人口數(shù)3人為對照組,家庭人口數(shù)4人是乙肝感染的危險因素;接種過乙肝疫苗在傳統(tǒng)家庭和3代同堂家庭中都是乙肝感染的保護因素。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農(nóng)村地區(qū)家庭結構也在發(fā)生變化,農(nóng)村家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可能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公共衛(wèi)生的重要問題[13],貴州省所處經(jīng)濟相對落后的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出務工人口較多,導致該地區(qū)家庭結構特殊,且存在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4]。既往對乙肝研究很少從家庭結構角度分析家庭聚集性,因此探索兩者之間關系對乙肝防治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在四種家庭結構中,3代同堂家庭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率(56.8%)最高,可能是因為3代同堂家庭人口數(shù)一般較多,有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人口數(shù)越多,發(fā)生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風險越高[4],所以導致了三代同堂家庭聚集率較高,提示三代同堂家庭是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高危人群。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4種家庭結構中,隔代家庭HBV感染率(57.7%)最高,可能是由于在隔代家庭中,青壯年長期在外打工,老人和兒童缺乏醫(yī)療保健意識[7, 14],對乙肝的防范意識不強,導致HBV感染率較高。
表3 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影響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Tab.3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mily aggregation of HBV infection
表4 不同家庭結構HBV感染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Tab.4 Multifactor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HBV infection in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本次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結果均表明,一起生活的人有HBsAg陽性是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危險因素,與黎健等的研究結果類似[15],同時也是HBV感染的危險因素,提示乙肝可能會通過家庭成員之間密切接觸水平或垂直傳播[16-18],從而形成家庭聚集性,提示對于家中有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員,衛(wèi)生部門應該重點加強乙肝檢查,從而減少家庭聚集性的發(fā)生。本次分析還發(fā)現(xiàn),接種過乙肝疫苗是家庭聚集性的保護因素,也是傳統(tǒng)家庭和3代同堂家庭HBV感染的保護因素,說明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感染和減少家庭聚集性的有效措施[19-21]。
以傳統(tǒng)家庭為對照,隔代家庭(OR=2.544,95%CI為1.254~5.160)、3代同堂家庭(OR=3.984,95%CI為2.497~6.357)是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獨立危險因素。在3代同堂家庭HBV感染多因素分析中,以家庭人口數(shù)3人為對照組,家庭人口數(shù)4人是乙肝感染的危險因素,說明3代同堂家庭因為家庭人口數(shù)較多,家庭成員之間接觸多,感染乙肝風險較高,更容易形成家庭聚集性。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收入較高不僅是家庭聚集性的保護因素,還是傳統(tǒng)家庭乙肝感染的保護因素,說明隨著收入增加,家庭成員用于醫(yī)療保健費用也隨之增加[22];而在隔代家庭中,可能由于經(jīng)濟原因,青壯年長期在外打工,老人和兒童自我預防保健意識不高,增加了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形成。
綜上所述,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缺乏預防保健意識的隔代家庭和家庭人口數(shù)較多的三代同堂家庭是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高危人群,特別是家中存在乙肝患者的家庭,應該加強對家庭成員的乙肝篩查,同時要加強對隔代家庭居民預防乙肝的健康教育,以及乙肝疫苗接種的宣傳,提升居民自我預防保健意識,減少貴州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