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鴻志(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
約翰內(nèi)斯·勃拉姆斯的小提琴作品《d小調(diào)第三小提琴奏鳴曲》作于勃拉姆斯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的晚期,這一時期他的幾位好友相繼病逝與病危,他也常常將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加以克制、壓抑。這一點體現(xiàn)在《d小調(diào)第三小提琴奏鳴曲》強烈的戲劇性、剛?cè)岵?。勃拉姆斯使大家在這首作品中既可以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多愁善感與英雄氣概,又可以窺探到他是如何繼承古典主義精神的。
(1)弓段與弓速的分配
第一樂章呈示部的主題是充滿感情而彷徨的,體現(xiàn)出該形象的最顯著特點是:出現(xiàn)多個棗核型漸強漸弱的標記,因此在演奏該主題時需要合理分配弓段與弓速。為了符合譜例上的sotto voce ma espressivo,應由上弓開始演奏,弓速自弓尖至中下弓部分,由慢至快;在第4小節(jié),由于最后一拍是下弓但需要漸強,因此弓速應自弓根至弓尖部分,由慢至快,并在下一弓立刻放慢弓速,繼續(xù)由慢至快直到奏出g音后再漸弱并保持p的力度;第5小節(jié)~第9小節(jié)采用同樣的方法。奏至第14小節(jié),情緒愈加熱烈,繼而似乎要變得有沖擊力,但這沖擊力還未完全釋放就被作曲家的漸弱收回,欲言又止的糾結(jié)在這樣的漸強漸弱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中第15小節(jié)第一拍的b音 用全弓,最后一個b音 應用較少弓子,并快速為下一小節(jié)做好準備。在演奏中同時需要注意句子內(nèi)部氣息的連貫性,切勿在最后換弓的一刻放松泄氣。
通過對第一樂章呈示部主題的弓段與弓速的分配,可以發(fā)現(xiàn),音樂情緒決定著弓速與弓段的分配,弓速與弓段的合理分配有助于音樂情感的正確表達。
(2)揉弦的幅度與密度
第一樂章呈示部的副部主題轉(zhuǎn)為明亮的F大調(diào),歌唱性更強,情感更加熱烈,因此需要飽滿且大幅度的揉弦。在副部主題的開始出現(xiàn)了強音記號,需要用到的演奏技巧除了前文提到的弓速與弓段分配外,揉弦的幅度也需要加以變化,在出現(xiàn)sf時應該使揉弦幅度達到最大,使揉弦密度達到最大,將音樂情緒推至高潮。在譜例2的○B(yǎng)處演奏力度轉(zhuǎn)為p,情緒變得柔和而甜美,這是在為接下來發(fā)展部做鋪墊。因此揉弦的幅度應減小,在dim處揉弦的密度也漸漸變小,使聲音輕柔的過度到展開部。
由此可見,揉弦的幅度與密度也是視音樂情感表達的需要而定,恰如其分的揉弦有利于更好地表達出作曲家的情感意圖。
(1)右手單音運弓技巧
第二樂章第一段的長線條旋律抒情且具有歌唱性,表達了內(nèi)心的渴求與期望。(見譜例2-1)此處應盡量用全弓,最大限度以聲音的飽滿來體現(xiàn)內(nèi)心的極大渴望。運弓應是平穩(wěn)的,可將右臂下沉,充分利用弓子與手臂本身力量對琴弦自然的壓力以展現(xiàn)作曲家的溫情柔和與深沉。尤其注意換弓,一定要在運弓末尾留出換弓的余地,提前往弓子慣性的反方向發(fā)力,使音樂氣息流暢、連貫。
(1)和弦演奏技巧
以第三樂章第二段轉(zhuǎn)調(diào)后的和弦是鋼琴與小提琴聲部同時迸發(fā)出最強力量的一部分。
因此在演奏時,應該盡最大可能使聲音集中,三個音同時震動,為了達到集中且具有爆發(fā)力的音響效果,我在此處全部使用下弓來演奏,在弓子向下的第一時間施加壓力,然后立刻放松,利用弓子自身的慣性使弓子甩出,右手臂形成自然的弧線返回弓根,迅速準備好下一弓運弓的角度。
左手應保留手指,以減少手型的變化程度,從而保證音準的質(zhì)量。同時為了使琴弦震動更充分,左手指按弦不能太實,應當稍微放松。
(1)快速雙音跳弓技巧
第四樂章的主題十分地富有激情,可以說是整首奏鳴曲釋放最為充分的一個樂章。在開始部分,用鋼琴與小提琴互為伴奏,快節(jié)奏的交替演奏兩種風格各異的音樂材料,其中的跳音的音色應該兼具演奏的爆發(fā)力和聲音的飽滿,以塑造一個激昂的音樂形象。(見譜例2-2)
小提琴要想奏出這種音響效果,就需要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琴弓的推、拉上,而不是換弦角度;琴弓與琴弦的接觸點定在弓根部分且靠琴馬,在下弓奏出第一個音后,利用琴弓自身的彈性繼續(xù)演奏。注意,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快速而充分地運弓,以免琴弦不震動。具體的音響效果及手感可以借鑒如下方法:以緊握右拳的方式抓住弓根,嘗試演奏大幅度的跳弓,在熟悉這種音響效果及手感之后再進行正常的演奏,效果奇佳。
(2)切分音演奏技巧
展開部可以分為三個樂段:第一段為第130~173小節(jié);第二段為第174~193小節(jié);第三段為第194~217小節(jié)。
在第一段中,作曲家打破了常規(guī)的6/8拍律動,用大量的連續(xù)切分節(jié)奏型營造出惴惴不安、彷徨的音樂氛圍。
以上對勃拉姆斯《d小調(diào)第三小提琴奏鳴曲》音樂形象與演奏技巧分析,是多數(shù)演奏者在學習與練習過程中遇到的比較容易出錯的部分。希望以后該奏鳴曲的學習者也可以根據(jù)自己在實際演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結(jié)合音樂需要,及時調(diào)整出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
通過對勃拉姆斯及其《d小調(diào)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的分析,筆者找到了適合自己學習的演奏方法,也對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加深了了解。
這首樂曲宛如勃拉姆斯當時生活的一面鏡子,將他的感情、性格、所處的環(huán)境映照其中。勃拉姆斯將這首作品留給后人,讓更多的音樂愛好者去品讀他留給后世的禮物,我們應當在每一次演奏時都心懷敬畏,賦予它更多的生命力,盡最大努力將勃拉姆斯的心聲傳遞給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