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涵
摘 要: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朱熹和王陽明,作為宋明理學兩大對峙學派的代表人物,對格物致知的解釋截然不同。朱熹注重在事物上求理求知,而王陽明注重致本然之良知于事物。正是這種不同,導致了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在治學路徑上的方向差異。
關鍵詞:朱熹;王陽明;格物致知;致良知
朱熹和王陽明是雙峰并峙式的宋明理學大師,但兩人的學問宗旨有根本不同,尤其在“格物致知”的解釋和發(fā)揮上,兩人的區(qū)別最為明顯,造成了后世不同的治學
方向。
一、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解釋:格物窮理
“格物致知”語出《大學》。《大學》云:“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盵1]朱熹惟恐人們理解不透,對于“格物致知”做了詳解:“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始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2]
朱熹認為道理散見于事物上,需要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格盡天下萬物,大道才能貫通。但,朱熹的觀點其實是有違儒家之道、孔孟之訓的。儒家正統(tǒng)觀點是良知天賦??追蜃与m然很少言天道和性,但他的言行是絕對支持后來的孟子的良知天賦說的??鬃釉唬骸拔嵊兄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盵3]孔子坦陳他并非生而知之者??蔀楹我粏柋阒?,并非他事先花了很多精力儲備了大量知識和技能,而是因為他有“一以貫之”的道,即良知??追蜃佑幸活w尊崇周公的誠心,所以,遇到祭祀周公這類事情,他會主動去學習祭祀周公的禮儀。農(nóng)夫問他事情,能就著事物的本末,逐步啟發(fā)農(nóng)夫,自己也逐漸明白了事理。
二、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解釋: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與朱熹不同,王陽明則說:“致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盵4]這里的“致”,解釋為“推廣、擴充到”。如人有孝心,可及于父母公婆;人有愛心,可及于他人甚至于小動物;人有進取心,可及于正當?shù)氖聵I(yè)。但如果簡單地將“致良知”理解為致固有的良知于事事物物,也不夠全面。王陽明曾說:“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5]言下之意,固然人人都有良知,但良知需要時間和經(jīng)驗的積累才能逐步開悟,而這必然需要通過學習才能達成??梢姟爸铝贾边€有第二層意思,那就是“致良知”是終生不可停的“事上磨”的大學問。
三、朱熹、王陽明在格物致知上的區(qū)別導致的治學方向的不同
“格物致知”,在朱熹那里是對天理(包括事物之理乃至知識)的追求,盡管這也是一種行動,但本質(zhì)上還是求知。何況,格盡天下事物絕無可能,故朱熹轉(zhuǎn)而讓天下學子攻讀圣賢書。他覺得千百年來圣賢一定已是格盡了天下萬事萬物,所以讀圣賢留下來的經(jīng)典是可行的捷徑,以至于“格物”在朱熹那里幾乎等同于“讀圣賢書”了。盡管朱熹也強調(diào)“無有知而不能行者”,但畢竟求知的工夫花得太多,致力于行動的時間就少。事實上,良知天賦,無需花太多的時間去求知(天理、良知)。朱熹如此解釋“格物致知”,是在大方向上出了偏差。而王陽明的“致良知”則與孔孟一脈相承。既承認良知天賦,也重視學習。王陽明和孔孟對何為真正的學問有相同的看法。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盵6]孔夫子強調(diào)人當學如何盡孝悌。只有學會并做到了孝悌,有余力才再去學習“文”。子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盵7]在孔夫子眼里,格物窮理式的學習、啃書籍,是次要的學習,踐行道、理、禮(致良知)才是最大的學問,真正的學問。能致良知的人才算是好學之人。所以,當哀公問孔子“弟子中孰為好學”時,孔子回答是像顏回這樣“不遷怒不貳過”的人。
朱熹的格物窮理,是一種非常艱難的被動的學習,因為天下永遠有格不完的事物。按朱熹的路子,天下學子終生都在求道的路上,卻未能見道,或感覺尚未得道圓滿,故大多知而不行。而“致良知”是推廣、擴充我們固有的良知于萬事萬物,將事物處理得合乎良知(天理)。王陽明的解釋,較朱子的更為準確,也更富有生意。沿著王陽明的路子,有治病救人的良知,便去學點醫(yī)術;有保家衛(wèi)國的良知,便去學點軍事;有教書育人的良知,便去做點學問。非常親切簡易的成才之路,讓每個有良知的人很容易感覺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和個人成就。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王陽明比朱子高明的地方是,他認為無需窮盡天下事物。他說:“故稷勤其稼,而不恥其不知教,視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樂,而不恥于不明禮,視夷之通禮,即己之通禮也?!盵8]王陽明認為,萬物一體,人各在自己擅長的方面致良知即可。而,沿著朱子路子的人,很容易陷入多識卻無真知或者有真知卻無實踐的地步。
四、小結
綜上,朱熹終生忙碌于對孔孟經(jīng)典的注釋,非常注重對于知識的學習和吸收。而王陽明則顛覆了朱熹對格物致知的傳統(tǒng)解釋,鼓勵人們致天賦良知于萬事萬物。貌似離經(jīng)叛道、提倡“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王陽明,反倒比表面忠于孔孟學說的朱熹,更具有孔孟真精神。難怪,牟宗三說倡導“致良知”的陽明心學是儒學正脈,而朱熹反是認別子為宗。
參考文獻:
[1]曾參等.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16.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1.
[3]孔子.論語[M].內(nèi)蒙古: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4]鄧艾民注.傳習錄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孔子.論語[M].內(nèi)蒙古: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7]孔子.論語[M].內(nèi)蒙古: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8]鄧艾民注.傳習錄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