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挺
摘 要 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實現,需要在教育過程中遵循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心理發(fā)展的情、信、念的發(fā)展規(guī)律去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合適的教學手段,把愛國主義教育落實到實處,努力提升外語院校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關鍵詞 心理學 愛國主義 國家認同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6.037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ZHANG Xiut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ning, Guangxi 530222)
Abstrac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we need to follow the law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law of their emotions, beliefs and belief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to design reasonable teaching contents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to implement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to strive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psychology; patriotism; national identity
愛國主義個人一旦擁有,就會表現出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絕對的忠誠和擁護,但是愛國主義又是很主觀行為,受個人思維模式、認知能力、文化水平、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嘗試從心理學視角去探尋愛國主義教育實現的方式是有必要的。人的心理活動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依據,也是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目的的重要過程。因為只有人內心真正接納、認可,才有行為上堅定的熱愛和擁護。外語類高校大學生是愛國主義教育重要對象,是未來中國文化傳承重要的接班人,是國家形象重要圍護者,是民族團結的重要的實踐者。從心理學視角來探討究竟愛國主義教育,有助于提高我們外國主義教育效果。
1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緊迫性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發(fā)展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也發(fā)生變化,中國外部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發(fā)展模式讓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中國巨變。隨之而來的就是對中國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挑釁的行為。這無疑對中國意識形態(tài)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挑戰(zhàn)。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效果,需要我們對傳統的愛國主義賦予新的內容,傳達給我們學生正確、客觀的愛國主義。使學生在情感、信念、行為上養(yǎng)成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愛國主義教育也應該要面向新情況、面向新現象,才能保持活力,免于僵化,也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實效性。
2 外語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
從外語院校專業(yè)來看,外語院校專業(yè)涉外性強,既有歐美等發(fā)達國家語言,也有落后國家、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語言,外語種類多樣,因而大學生了解的異域文化也豐富,學生受異域文化的影響也比較大。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可以了解到的、學習到的這些異域文化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不同的語種專業(yè)學生所接觸到的文化也不同,學生們受到外域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也不同。大學生們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接觸到與我們中華文化差別很大的異域文化,各異域文化之間也有差別,這對大學生所產生的文化震撼也不盡相,學生們的思堆方式和人生觀價值取向會多少都會受影響。可以說,學生是生活在一個“聯合國”里,大學生需要在一個母語環(huán)境里掌握一門非母語語言,同時感受不同異域文化,并且還要不斷強化愛國主義情感。不能因為學習一種語言,感受不同異域文化沒有家國情懷。
因此、對于外語院校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很大挑戰(zhàn)同時也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各個外語院校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直接影響大學生今后生活中、工作中能否表現良好素養(yǎng),直接關系他們是否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民族、自己的國家以及在對待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中擁有正確的國際觀。外語院校的大學生因專業(yè)的特殊性,除了國家規(guī)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他們的專業(yè)課幾乎圍繞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語言的方法和技巧。就目前現實狀況來看,絕大部分的語言類教材大都體現語言學習方法、語言魅力的過程中,很少能夠體現愛國主義精神內容,而且學習一種非母語的語言,非常費時,所以導致一部分外語院校大學生的國家民族歷史文化認識不夠深厚,筆者曾經在課堂上問學生“抗美援朝”發(fā)生背景,沒有幾個學生回答出來,對歷史的不理解,或者淡忘直接影響愛國主義教育有效的實現,特別是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很多歷史事件離現實世界越來越遠,加上隨著中國改革成就越來明顯,西方一些國家無論在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等多領域給中國制造很多的麻煩,加上網絡中一些人抓住一些國內外一些事件,鼓吹“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這給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很大挑戰(zhàn),對大學生對國家認同起著負面的影響。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人的內在認知蘊藏于每個人的感情世界之中,但是又受到外部條件的影響,愛國主義精神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實現機制,遇到一些因素影響,缺乏正確的導向,加上大學生本身認知不全面、缺乏客觀判斷的能力,又處在容易沖動的年紀,很容易行為有偏差,愛國不夠理性,具有普遍的盲目性。心理學認為,人對一個事物認可接納是需要外界不斷刺激的,只有不斷刺激,人的心理產生反應,才能在思想上、行為有所體現。所以我們在新時期,有必要賦予愛國主義新的內容,同時在制度上給予更多的保障,實現途徑更加多樣來促進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有效提高。
高校教育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中缺乏新意,就拿“基礎課”“概論課”這兩門課為例子,兩門課關于愛國主義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這既不符合教學規(guī)律,也不符合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因為屬于外語院院校,很多高校會根據不同語種所屬國家舉行很多的慶典活動,比如英語系會慶賀圣誕節(jié),泰語系會開展?jié)娝?jié)活動,可是到了自己國家民族的節(jié)日、紀念日活動越來越少,校園文化西化越來越濃厚。因此,沒有系統的符合大學生認知的知識教育過程、沒有濃厚的校園文化營造,又怎能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長期以來,外語院校愛國主義教育成績是值得肯定的,面對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復興發(fā)展規(guī)劃目標實現時間越來越近,需要我們就愛國主義在新時代下對外語類院校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尋找合適的方法途徑提升外語類院校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3 促進外語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提升途徑
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是一種關于愛國主義的理性認知活動,是一個人對國家、對社會、對民族正確、客觀認知過程,是一個情感轉換強化的過程。因此要遵循外語類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設置合理教育環(huán)節(jié)才有可能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有效提升。
3.1 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認知內容
3.1.1 繼續(xù)加強傳統的愛國主義知識傳授
我國愛國主義傳統的內容依照列寧對愛國主義的定義即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tài)度,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為保衛(wèi)祖國和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獻身的奮斗精神。所以,我們的愛國主義內容主要包含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愛自己的骨肉同胞、 愛祖國的燦爛文化三個方面。目的在于促進人民形成崇高的愛國意識、忠于祖國的高尚情感,使其能夠維護祖國利益為宗旨自覺履行人民職責和法律義務。強調情感、思想、行為三個基本方面的統一。愛國主義是一個人主管行為,所以用正確、科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愛國主義認知,強化國家民族認同感,形成正確的民族價值判斷,提高認知,強化信念,最后形成強勁且穩(wěn)固的愛國主義實踐行為。
3.1.2 加強國防意識教育認知內容教育
中國發(fā)展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也要面向新時代,所以教育內容不能僅限于中國歷史、民族文化,還要進行國防意識教育。國防意識教育目的在于給大學生傳遞正確軍事知識,培養(yǎng)具備堅定、英勇、奉獻、平等和熱愛等愛國主義精神素養(yǎng)的祖國保衛(wèi)者;提供必要的軍事訓練,我們國家不是全民兵役的國家,所以對沒進入兵營的大學生進行軍事訓練,不僅是一個強健體魄的過程,更是最直接的國防意識教育的有效途徑,不過觀察目前的高校軍訓情況,訓練時間越來越短,常規(guī)軍訓體能訓逐漸演變成花式體超表演,大大弱化了軍訓的效果,不利于國防意識的形成。因此制定合理規(guī)范的軍訓內容是外語院校開展軍訓重要內容;適當舉辦軍事活動等方式組織教育活動,提高大學生對國家軍事事跡和軍事實力的認識和了解。
3.1.3 培養(yǎng)國際觀認識教育
(1)正確對待國家歷史上負面歷史,進行包容觀念教育。大學生能夠正確看待國家曾經遭受的屈辱,正確理解民族之間的沖突與矛盾以及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才能擁有寬容之心,才能放下仇恨、偏見,才能夠引導大學生遠離狹隘愛國主義,實現理性愛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健康的、開放的愛國主義精神,才不用擔心我們大學生遇到一些事情比如中日有摩擦的時候,大學生才不會簡單把愛國當成抵制日貨,別人的軍事挑釁行為國家不以武力回擊就是國家無能這樣簡單粗暴的、狹隘的愛國主義認知行為出現。
(2)正確看待我國今天在經濟、外交等方面面臨的國際爭端。中國整個環(huán)境,呈現一種國外覺得中國很牛,而國內覺得中國很弱,這種片面的認識大大減弱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實現,不利于提高大學生具備國家認同感,也不利于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關系健康發(fā)展,不利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也不利于“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遺憾的是這方面的教育依賴教師對課本知識的拓展和自身素養(yǎng)進行,這使得目前高校進行國際觀教育效果不明顯、不系統、不全面、不到位,所以需要在教材、教師素養(yǎng)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的、系統的教育,進而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從而提高大學生國際觀認知。
3.2 確認愛國主義教育主體
外語院校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重要的主體,是主導者,但絕對不是唯一主體,我們在充分發(fā)揮高校這個主陣地的同時,建構一個“自上而下,上下聯動的有國家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等主體參加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利用各自資源,遵循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多維度、多角度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效果才會達到預期目標。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雖然建設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是我們需要開展課外實踐的時候,實踐基地大部分都是把門打開,讓學生老師自由參觀,哪怕偶有解說員幫解說,解說詞都是面對所有大眾,缺乏針對大學生設定的解說詞語,這使難得的課外實踐活動效果大打折扣。
3.3 愛國主義教育要本地化
愛國主義的形成過程,是一個人心理認知的過程,需要實在事物刺激人的情緒。所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把地方歷史文化,發(fā)展情況納入教育范疇有利于教育效果的實現??上驳氖沁@幾年來有挺多學者研究地方優(yōu)秀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這給予愛國主義教育本地化操作過程中提供了較好的思路、方法和途徑。
3.4 加大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人愛國主義精神形成過程,實質是一個人情感體驗的過程,需要大學生受教育的過程中,實現感官的愉悅、心理享受,并結合大學生自己身所處位置和周圍環(huán)境,利用自己自我評價功能來接納知識,調整自身行為,達到外在教育,內化于心的教育效果,從而達到對愛國主義的正確認識,進而在實踐過程中,指導自身的愛國行為。同時,愛國主義是個人主觀感受,需要大學生具備一定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而這種自我教育能力是需要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感受、涮選、提煉、修正提煉形成的。國外的愛國主義比如美國,愛國主義就是貫穿整個教育過程,要求不管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日常活動中就有專門的參與社區(qū)活動學時要求,這有利于學生可以親身體驗、感受國家、民族、社會的變化從而提高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愛國主義信念的形成。在對比我們現實,大學以前基本埋頭苦讀知識文化,連一個正常的體能測試都有可能讓學校、教師擔心害怕,更不用說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然后到了大學,我們就想通過五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就達到教育目的那簡直天方夜譚。所以設置合理的實踐活動,要求大學生參與,才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教育效果的實現。
3.5 進行分層分級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人的情、信、意的心理活動過程。這個過程必須給予人對愛國主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上,且是遞進認識過程。所以根據外語院校大學生年級不同,心理認知能力不同,我們在課程設置上也應遵循這個原則來設置教學內容。大一,強調愛國主義知識的傳授,目的讓大學生明白面對國家、民族、社會中個人的覺得定位,使大學生明白一個人要認可接納國家的歷史,認可民族的文化,才是一個可以稱之為有社會責任感有愛國主義情操的人。大二重點引導學生認識辯證、全面認識國家、民族文化、國際關心等,使大學生具備理性的愛國主義信念。大三主要通過校外實踐活動強化學生愛國主義信念,使學生形成強烈且穩(wěn)固的愛國主義意志。
【基金來源】2017年廣西青年教師能力提升項目《心理學視野下外語院校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編號:2017KY1399)
參考文獻
[1] 李培曉,林麗敏.基于普京“俄羅斯新思想”的視角俄羅斯新型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及其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3(04).
[2] 朱桂蓮.略論心理學視野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本質[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01).
[3] 雷蕾.當代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