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李揚
【摘 要】在未來的音樂教育中,我們的課堂沒有界限,有的是各種各樣的音樂體驗,它可能是學生自主探索出來的,也可能是被動接受別的學生的。我們的課堂就是一個“大熔爐”。它能真實實現你的各種要求的體驗的愿望。這個時候,我們的課堂討論會更加的高效,知識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斷積累。那么我們新時代的教育者如何迎接新的挑戰(zhàn)呢?
【關鍵詞】音樂教育;實踐體驗;情境體驗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51-01
教育改革了這么多年,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也經歷無數的挫折和問題,如今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在現代教育技術改革背景下音樂教育發(fā)展的歷程:
音樂教育1.0——知識技能傳授時代
這可以追溯到三十年以前,我們對音樂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傳授音樂的簡單知識與技能”的淺顯認識上。原因可能與一個困擾大家的問題有關,即“如何認識和處理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與知識技能的傳授、技巧練習的關系”。許多老師感覺“技能的傳授”看得見,摸得著,效果是立桿見影的,而“審美教育”不好操作,即使做了也不能立影立現。更有老師認為:學生的審美能力會在反復的技能訓練中自然形成。這些偏頗的理解是造成“音樂活動重技巧練習”的原因。于是我們發(fā)現在實踐中,許多老師過分強調了技能的傳授而直接忽視了學生內心的感受,她們更重視幼兒唱歌的音調是否準確、舞蹈動作是否標準、節(jié)奏樂敲擊得是否整齊,因而形成了音樂活動突出技巧訓練的局面。孩子們在反復、枯燥的練習中慢慢失去了感受音樂的機會,只能被老師安排著、按老師的意愿表現著音樂,實際是在表達著成人對音樂的理解,而藝術活動的根髓——感受,特別是幼兒自己的對音樂的感受被老師們“擠壓”得幾乎沒有了。
音樂教育2.0——倡導知識素養(yǎng)雙提高時代
當代的我們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革新,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音樂教育改革的討論中來,教育的關注點從單單技能的傳承漸漸轉變到審美的情趣的提升上,我們提出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和音樂藝術表現的知識技能的傳授,并不是相互對立和排斥的,而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我們提出了“生本教育”、“興趣激發(fā)”等等理念。音樂教育通過引導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使學生享受成功的滿足,獲得審美愉悅體驗,進而使學生喜愛音樂,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欲望,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具備進一步學習音樂的基礎知識和能力,以及了解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歷史,為他們在音樂方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基礎,同時達到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那么,你能夠設想一下未來的音樂教育應該走向何方呢?未來教育3.0時代是什么樣的呢?
未來,我們將會擁有:
1.更多的實踐體驗。
我們都知道音樂專業(yè)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需要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總結,在實踐中提高;需要學生反復地進行技能、技法的訓練,而訓練的結果又必須通過舞臺及其表演形式來檢驗。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必然采用藝術實踐的方式,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更是教師音樂教學理念上的重大轉變。隨著加大對藝術實踐教學的投入,在教學安排上把藝術實踐教學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在教學中老師把初體驗的權利交給學生需要用到表演道具和表演場所,所以學校應該為學生營造一種充裕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的藝術實踐表演,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不斷革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藝術實踐的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轉變學生對藝術實踐的認識,應該讓學生認識到藝術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參加藝術實踐活動。
2.專業(yè)的情境體驗。
未來的發(fā)展,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發(fā)現,更多的技術支持我們可以在更加接近真實的環(huán)境中去學習,去思考。音樂,作為一門古老又不失魅力的學科,它必將在技術革新中綻放更奪目的光芒!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技術也在逐步走入課堂,黑白色的黑板逐步,被彩色的觸摸屏幕取代。老式的投影臺逐步被更加先進的3D技術取代。這些技術讓我們有可能營造出跟音樂更加接近,甚至一模一樣的場景,學生身臨其境,必然興趣更濃。
3.高度的知識融合體驗。
好的音樂作品不可能是獨立存在的,所以未來的音樂知識傳授中我們不僅僅是傳授節(jié)奏、旋律,或者作曲家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等等單一科目的知識。我們可能涉及音樂以外的知識,甚至我們可能會在聽著《藍色多瑙河》的時候還要親自領領略,美麗的維也納風光,然后試著用色彩直接畫出來……
是的,我認為在未來,我們的課堂沒有界限,有的是各種各樣的音樂體驗,它可能是學生自主探索出來的,也可能是被動接受別的學生的。我們的課堂就是一個“大熔爐”。它能真實實現你的各種要求的體驗的愿望。這個時候,我們的課堂討論會更加的高效,知識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斷積累。這樣的學習下,還愁音樂的修養(yǎng)得不到提高嗎?
既然我們要迎接教育的3.0時代,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眼光和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具備以下三點:
1.專業(yè)學科的精通于跨學科的知識儲備。
專業(yè)學科的精通不僅僅是指一門學科的某一方面,比如鋼琴可以彈得很棒,但是民族樂器一竅不通。這也是談不上精通的。以音樂為例,我們教育自己需要一種對知識始終好奇的態(tài)度,自身在增加音樂上不斷去完善自己,精通2門以上樂器,對所有樂器都有所了解。對國內外音樂知識有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的人。讓學生在迷茫中可以給與一個方向指引的教育者。至于跨學科我們也要抱著學習無止境的態(tài)度不斷充實自己。
2.多種多樣的創(chuàng)造力和應變力。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雙邊活動,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要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我們就應具有相當的應變能力。作為一名教師要善于洞察課堂上的一切狀態(tài),認真分析,審時度勢,把握應變時機,隨時調整教學內容。馬卡連柯曾指出: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隨機應變的螚力,而就在現在我更是深刻的體會到這點的重要性。在未來我們的學生性格將是我們前所未見的,他們對課堂的要求也會水漲船高,我們教育者雖然在教學上會更加的自由,但是面對學生的壓力會成倍增加。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來根據學習中的實際情境在決定更加高效的學習方式,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有時候我們選擇的道路可能會截然不同,但目的地不會改變。
綜上所述,我們的未來將充滿挑戰(zhàn)。我們即將迎接音樂教育3.0時代的到來,教育工作者們,你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