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華,黃海寧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當前,計算機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各種智能化設備不斷更新?lián)Q代,學生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與動手能力差異日益明顯,傳統(tǒng)計算機教學方法已不適合培養(yǎng)當代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對公共課程普遍不“感冒”,上課積極性不高、關注度集中在手機網(wǎng)絡、曠課早已司空見慣。如何引導學生利用手上的智能化終端設備進行有效學習以增強學習效果,已成為多數(shù)高校計算機課程教學亟需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就是把傳統(tǒng)的教和學互為顛倒,即讓學生利用課前時間,并借助手機、電腦等智能化終端設備完成新知識點的學習,真正的課堂轉變?yōu)閹熒蛏换ナ降膶W習場所,用來開展答疑、匯報、展示、討論、項目實施與合作探究等教學活動,以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和提高教學效果為目的。翻轉課堂正是利用了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實施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各所高校學生必須修讀的一門通識基礎課,具有實踐性強與應用性廣等特點;核心內容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基本應用以及網(wǎng)絡基礎知識,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思維能力,增強其自身職業(yè)技能。
但是,如此重要的一門課程,目前的教學效果卻不容樂觀,這不僅是學生的主觀因素造成,還有課程本身及學校教學計劃等因素造成。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教學課時短,課程內容多,教學資源雜冗且缺少趣味性與針對性;教學方法單一且無法實施分層教學;長期以來注重結果考核,忽視過程考核,導致學生實際應用能力欠缺等都是制約課程教學的因素,最終造成長期以來教學效果不明顯。
筆者嘗試采用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設計思路來組織“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以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實現(xiàn)差異化教學。通過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協(xié)作探究與問題解決,逐步實現(xiàn)對知識的內化。
1.制定學習任務單
學習任務單就是讓學生可以在課前完成自主學習的任務清單,包括任務名稱、任務目的、資源路徑、問題設計、實現(xiàn)過程等。學生只有在課前完成學習任務,才能實施翻轉課堂,因此,要求學生要根據(jù)學習任務單,提前安排好學習時間,完成新知識點的學習。
2.制作微視頻
翻轉課堂的實施,需要依靠教育技術手段將教學內容以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為了方便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需根據(jù)課程大綱,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整理,并將模塊細化為獨立的微課程單元或項目,確定每個微課的教學目的和內容,搜集教學素材,再錄制教學微視頻。根據(jù)Ebbinghaus遺忘曲線可知,人類記憶的遺忘速度是先快后慢。為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學習動力與興趣,微視頻內容不宜過多,長度一般控制控制在十分鐘以內,且需做到實用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以便刺激人的感官,提升自我記憶能力。常用制作微視頻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利用攝像機或者手機等設備直接拍攝;二是借助Camtasia Studio、Corel VideoStudio、FSCapture等軟件錄制屏幕。
3.建立網(wǎng)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
得益于信息網(wǎng)絡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給教育教學提供了多元化、可靠又便利的平臺。一大批網(wǎng)絡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地搭建起來,如:學堂在線、騰訊課堂、精品課、好大學MOOC、華文慕課、Blackboard等教學平臺遍地開花。教師可推薦相應學習平臺給學生,也可結合自己制作的或已有的資源,重新整理,最后將濃縮的微視頻、電子教案、習題集、模擬題等教學資源通過網(wǎng)盤、云盤或微信、QQ等工具,共享或發(fā)送給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甚至可以自己開發(fā)學習管理網(wǎng)站,如果能力有限,可以使用愛奇藝、優(yōu)酷等視頻分享網(wǎng)站,也可以借助抖音或快手等平臺在線直播教學。
基于前人的研究與實踐,根據(jù)課程特點,并結合教育相關理論,建立“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即“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具體流程如圖所示。本文以“Excel 2010數(shù)據(jù)排序”為例,并借助該模型,研究翻轉課堂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教學流程圖
課前,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學習任務單、微視頻、電子課件、習題素材等資源通過網(wǎng)絡共享或發(fā)送給全體學生,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知識、重難點以及需要達到的目的,學生則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自主學習。這個過程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主動性與自覺性,教師也應及時通過網(wǎng)絡提醒學生及時自主完成學習。為確保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本文結合課程特點,選取“職工工資表”素材文件,使用翻轉課堂呈現(xiàn)“Excel 2010數(shù)據(jù)的排序”這一知識點。通過自主學習,學生了解了Excel的強大功能以及魅力所在,初步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自信心,積累了就業(yè)技能。在此過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能力和需求調整學習進度和時間,在沒有老師參與的情況下開展了個性化學習,實現(xiàn)對新知識的第一次主動內化,從而改變了以教師傳授為主的學習方式。
課中,教師可以先通過搶答和加分等方式檢驗學生課前的學習效果,激發(fā)其高漲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接著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通過團隊能力互學答疑,解決課前遇到的疑點、難點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開展一對一指導學生,既了解其學習情況,收集反饋問題,又讓其解決先前自習遇到的困惑,還為其后續(xù)學習掃清障礙。然后由小組代表向全部同學匯報和分享學習心得、操作步驟以及學習遇到的問題,教師再加以指導和解答。最后教師再以課堂練習或作業(yè)的形式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與理解程度,并加以點評。整個課中過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充當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監(jiān)督者、信息收集者與提供者等,啟迪學生思考,引導其深入分析、探討、解決問題,增強其自我效能感此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幫助下實現(xiàn)對新知識的第二次內化,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為課后知識固化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課后,學生經(jīng)過兩次內化,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學習內容,為鞏固學習效果,課后知識的鞏固,學習反思、總結與提升也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回看微視頻,梳理操作步驟,完成拓展練習,與同學相互學習,總結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總結注意事項,解決實際問題等方式完成知識的固化過程。本例中,教師可讓學生試著應用所學“Excel 2010數(shù)據(jù)的排序”知識制作“職工的工資條”,并分享其操作步驟。此階段,教師需對教學資源收集、整理、制作以及教學設計過程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總結與反思,以便后續(xù)更好的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工作。
翻轉課堂采取線上自學、課堂輔助的教學模式,將其應用到“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變傳統(tǒng)師生的角色與地位,迫使教師對自己重新定位與認識,并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學習。因此,學生有更多機會操練看、聽、說、練的技能,學生不僅學會自主學習,而且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積累了更多就業(yè)技能,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的發(fā)展與需求。
本實驗研究選取筆者所在學校教授的兩個大一行政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班56人,實驗班38人。對照班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驗班采用翻轉課堂新型教學模式。實驗前,先對兩個班級進行摸底測試,以檢查不同班級學生在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前的成績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期末再以相同類型的試題測試兩個班的學生,用于比較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是否存在明顯差異,并輔以調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結果進行驗證,以提高實驗效果的可信度。
通過摸底測試,得到兩個班學生的前測成績,借助IBM SPSSStatistics軟件對其進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得到結果如表1、2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對照班的標準偏差σ1=8.553,實驗班的標準偏差σ2=8.274;由表2可知,顯著性概率p=0.734>0.05,表明兩個班的前測成績方差沒有存在明顯差異。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結果中應選擇假設方差齊性一行的數(shù)據(jù)作為本次T Test的結果。經(jīng)過雙尾T Test,得到p=0.110>0.05,表明兩個班學生的起始計算機能力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1 組統(tǒng)計
表2 獨立樣本檢驗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課程學習,再用相同類型的試題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測試,得到后測成績,借助IBM SPSS Statistics軟件對其進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得到結果如表3、4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對照班的標準偏差σ3=11.782,實驗班的標準偏差σ4=8.455;由表4可知,顯著性概率p=0.032<0.05,說明兩個班的后測成績方差存在明顯差異。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結果中應選擇假設方差齊性一行的數(shù)據(jù)作為本次T Test的結果。經(jīng)過雙尾T Test,得到p=0.000<0.05,存在顯著差異。且由表3可知,實驗班的平均成績顯然高于對照班,說明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比較,翻轉課堂教學效果具有較大優(yōu)勢,值得借鑒、運用和推廣。
表3 組統(tǒng)計
表4 獨立樣本檢驗
針對本次實驗研究出現(xiàn)兩個班后測成績的方差存在明顯差異的問題,筆者總結起來有如下原因:一是實驗條件受限,所選班級專業(yè)不同(對照班為市場營銷專業(yè),實驗班為日語專業(yè)),不同性別人數(shù)差異大,班級總人數(shù)相差也較大,對照班使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難以實現(xiàn)分層教學,容易忽視能力較差的學生;二是實驗班首次采用翻轉課堂教學,學生具有較強的新鮮感,且人數(shù)少,教師能夠較好地均衡和兼顧多數(shù)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因此,學生的平均成績也較高。
在教學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班發(fā)放“翻轉課堂教學實驗效果”的調查問卷,以便用來客觀全面了解學生對該模式的態(tài)度與感受。問卷發(fā)放、回收、有效份數(shù)均為38,有效率100%。本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法(Likert scale),每一項陳述按照符合程度依次用“完全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五個類別來表示,并對回收問卷進行匯總和統(tǒng)計,即可得到如表5所示的結果。
從表5可計算出,86.84%的學生對翻轉課堂教學設計方法表示認可與支持;84.21%的學生認為翻轉課堂較傳統(tǒng)模式學習效果更加顯著;78.95%的學生還想繼續(xù)使用翻轉課堂學習模式。81.58%的學生認為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有助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經(jīng)訪談了解,18.42%的學生不認同此觀點是因為自身缺少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在沒有教師監(jiān)督的情況下,容易產(chǎn)生惰性。超過八成的學生認為翻轉課堂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次數(shù),又給他們提供了更多與其他同學協(xié)作學習的機會,不僅增進了感情,而且增強了溝通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等。
翻轉課堂是新時代教育與技術高度融合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位置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實踐發(fā)現(xiàn),運用翻轉課堂理念可以很好地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便于實現(xiàn)差異化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其學習互動性與協(xié)作性,提高其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與實操技能。切實將其理論貫穿到“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過程,意義重大且值得推廣。
翻轉課堂順利開展的前提,要求教師能有效地“教”與學生能自覺地“學”。教師必須在課前做好資源搜集、課件設計、任務制作、微視頻錄制等準備工作,并熟悉教學相關內容與前后知識點的聯(lián)系,才能實時應對課堂上學生不可預測的提問或質疑。其次,教師不再作為“圣人”,而是充當學生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更多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與討論中,并為其提供一對一的服務與指導。再者,在教育技術方面,翻轉課堂要求教師掌握較高的信息獲取、篩選、加工與處理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并積累經(jīng)驗,實踐初期,應有課程教學設計備案,避免在不能很好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時,能夠快速調整教學安排,還應及時修正和完善教學設計。另外,教師還應采取積極有效的監(jiān)管措施引導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完成課前學習。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應主動適應新的學習方式,轉換思維,增強自律,克服惰性;并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自主完成課前學習,積極參加課上討論與合作探究,敢于提問和質疑;多思考問題,多動手實操,才能確保知識完全固化。
總而言之,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組織“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具有可行性;但不是任何課程或任何章節(jié)都可以使用,也不是所有的翻轉課堂都能取得成效,對此需保持理性思考。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需緊緊圍繞翻轉課堂的本質,取其形又不受于形,努力創(chuàng)建一條可行而又獨特的“翻轉課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