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紅濤
2019年4月17日,廣州市第三批百千萬“教育專家”培養(yǎng)對象一行到北京市中關村第一小學進行交流與訪學。期間,在一年級和四年級接連聽了三節(jié)繪本閱讀研討課。繪本閱讀通常是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課程,沒想到中關村一小在中高年級也開設繪本課。相比抽象的文字,圖片能讓富有個性的年輕人更直接地表現(xiàn)自己,因此,繪本不僅是兒童的讀本,也已成為年輕人的讀本,繪本閱讀在閱讀教學中與文本閱讀的地位同樣重要。中關村一小的這三節(jié)繪本課帶給我很多啟發(fā)和思考。
研究繪本教學,需要我們思考“繪本到底怎么讀”“繪本到底怎么教”。繪本通常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甚至可以沒有文字。雖然講故事,但并不強求結構和故事性,更傾向于表現(xiàn)情緒和氣氛。因此繪本閱讀和文本閱讀就有本質的區(qū)別:圖畫是繪本的生命,畫面是閱讀的主要對象,聯(lián)想和想象是閱讀的主要方式,感受、體驗、喚醒情緒是繪本閱讀的淺層效果,引發(fā)思考則是其深層效果。教師在備課和教學中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更多地發(fā)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并通過討論來發(fā)展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個人認為,繪本閱讀課應有三個重要的層次:觀察畫面,演繹理解,思考意蘊。
如一年級的繪本課《天??!錯啦!》,教師一開始就讓學生觀察書的封面有什么動物,動物的表情是怎樣的,然后讓學生以動物的表情來讀出題目。打開書本后,教師又讓學生觀察內頁畫面有什么,這些物品有什么特點。
除了封面和正文,觀察繪本的環(huán)襯、扉頁和封底同樣重要。如四年級的繪本課《荷花鎮(zhèn)的早市》,教師就引導學生觀察封面和封底,結合題目想想內容,然后觀察環(huán)襯色彩和扉頁上富有中國水鄉(xiāng)特色的畫面,了解荷花鎮(zhèn),想想閱讀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有的繪本環(huán)襯沒有文字只有顏色,如這本《荷花鎮(zhèn)的早市》,習慣文本閱讀的讀者容易忽略這部分。但不管是白紙還是各種顏色的紙,環(huán)襯都是大有講究的,它們的顏色往往與講述的故事十分吻合,是經過創(chuàng)作者精心選擇并加以處理的。而有圖畫文字的環(huán)襯更是意義重大,它是故事的起始,是閱讀的關鍵。比如《天??!錯啦!》前后環(huán)襯交相呼應,前環(huán)襯交代了故事背景:一陣風吹走了一個東西,這讓小兔子無比糾結的,到底是帽子還是褲衩?前環(huán)襯上的物品除了褲衩,還有背帶褲、桌子上的戒指、壓在紙上的筆,這些物品到了后環(huán)襯那里,都被小動物們一一當成帽子戴在了頭上。而這些小動物全部都在內文出現(xiàn)了,都對小兔子的帽子感興趣并嘗試戴在頭上,只是感覺不合適。所以,到了后環(huán)襯即是故事的最后,作者為每一個動物安排了一頂合適的帽子,也就是前環(huán)襯中所有的物品。比如,大象戴上了書包;鱷魚戴的是兩個透明杯,正好罩在鱷魚鼓起的眼睛上;小松鼠戴的是筆帽,而且還戴了兩個;小鳥最小,所以她戴著那個戒指;別的小動物也都有了自己的帽子??傊瑒?chuàng)作者把前后環(huán)襯呼應起來,直接的結果就是驢子驚得眼鏡都飛起來了。
除了觀察畫面內容,其實更為重要的是觀察色彩和線條等。繪本中的色彩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色彩的強弱變化也可以作為學生解讀繪本的重要依據(jù)。比如《天??!錯啦!》中兔子的顏色隨著它的情緒而變化,分三個階段:高興地將褲衩當帽子戴在頭上,糾結那東西到底是褲衩還是帽子,最后想明白了。這顏色其實比兔子的動作更能傳遞它的情緒,而學生也會最先注意顏色。如果教師將色彩的變化置之不顧,就會錯過繪本的重要內容了。
對四年級的學生而言,《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內容比較難懂,但這個繪本最大的特點是采用富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皮影戲的元素,結合傳統(tǒng)水墨畫移步易景的構圖,色彩絢麗,線條多為柔和的曲線,畫面繁復。因此,這個繪本重點是表現(xiàn)故事的唯美。教師應該將引導重點放在色彩、線條上。個人覺得這個繪本更適合美術課上。
繪本閱讀的教學目的是幫助或是協(xié)助學生獨立感受、體驗、喚醒畫面和文字帶給他們的想象,這是學生能夠維持閱讀興趣的理由。通過想象創(chuàng)造形象的演繹非常重要,這個演繹既不能離開繪本故事的語境,又應該是富有個性的表達,它可以是用情景中的聲音、動作進行演繹,也可以是情景再現(xiàn)的演繹。比如《天哪!錯啦!》,教師讓學生以動物的表情來讀繪本題目是一種演繹,讓學生用文內對話句式“這帽子真……”“我覺得它太……”來想象表演其他對話,也是一種演繹,而且是包含了學習的演繹,學生在演繹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最為重要的是它再造了形象。
繪本演繹的目的是讓學生樂于用聲音和動作去表達,以他自己的方式讓靜止的畫面動起來,因此,不能簡單地將之理解為朗讀和表演。演繹不求字正腔圓,不求優(yōu)美動聽,只求能充分調動其想象,表達其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即可。在《荷花鎮(zhèn)的早市》課上,教師找了兩組學生朗讀對話,雖然讀得很優(yōu)美動聽,但這樣的朗讀更像表演而非演繹。對于繪本閱讀來說,演繹應該是無壓力的、快樂的。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閱讀才會是分享的、體驗的,學生才會樂于表達。
還可以嘗試用文字演繹,如改寫結局,改編情節(jié),在扉頁處寫前言,給書中人或作者寫信,談心得等。甚至可以用圖畫來演繹,比如學畫書中圖畫,進行繪本創(chuàng)作。這些比較適合高年級或者有特長有興趣的學生,但無論是哪種演繹,它都應該具有游戲性質,否則也會淪為有壓力的閱讀,使繪本的演繹理解失去游戲的意義。
這一部分是繪本閱讀課最需要教師指導的部分。學生對繪本的圖畫和文字的認知也許僅僅停留在色彩美、畫面美、語言美的層次,而更深刻的“美”,比如心靈美、內涵美、意蘊美等,單憑學生的人生體驗和個人感受,可能無法感悟出來。教師需強化這些特殊的場景,讓學生抓住沖突點,重點思考,發(fā)揮想象,激發(fā)對美的理解?!短彀?!錯啦!》一課,教師提問:“兔子為什么覺得‘帽子很適合自己?”“兔子為什么覺得那不是‘褲衩?”“最后兔子怎么想通了?他明白了什么?”引導學生思考故事意蘊,意圖很好,但由于只在一節(jié)課中呈現(xiàn),學生還沒有來得及充分觀察和思考,得出的意蘊更多是教師強加的。
在這一方面,《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一課處理得比較弱。這個故事有很多內容超越了十歲學生所能理解的范圍,比如,祝英臺的父母為什么不讓祝英臺嫁給所愛的人?為什么他們要以死抗爭?死是不是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這正是梁祝悲劇的永恒主題。當教師一味強調繪本的唯美時,有可能會讓學生對故事有錯誤的理解。這時需要教師將故事帶入一定的時代背景,讓學生結合背景解讀故事意蘊,理解其悲劇性。
總之,中關村一小的繪本教學課程引發(fā)了我們對小學繪本閱讀教學多方面的思考。輕松愉快、由淺入深的繪本閱讀,留給了學生廣闊的思考和想象空間,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無形的強大智力游戲樂園。隨著時代的變革,閱讀的方式會呈現(xiàn)多種不同的樣態(tài),繪本閱讀教學地位也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