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舒媛
摘 ? ?要: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美國作家納撒尼爾·霍桑的著名短篇小說?;羯Mㄟ^對主人公古德曼·布朗夜間前往黑暗森林的旅程的描寫,展現(xiàn)了人的本性。通過色彩、時空及《圣經(jīng)》中的原型,呈現(xiàn)出“惡是人類的本性”這一主題。本文通過文學分析的原型理論對“惡即人性”這一主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 ?納撒尼爾·霍桑 ? ?原型 ? ?人性
一、引言
“原型”作為文學分析與文學批評領域的研究方法之一,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段膶W理論》的作者、美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批評家之一勒內(nèi)·韋勒克將“原型”作為文學批評的三大理論之一(陳佳)。其在現(xiàn)代文學批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分析語境。
原型在不同神話中表現(xiàn)出相似的主題。指的是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情況下的神話中反復出現(xiàn)的某一形象,此形象往往具有共同的意義,或往往引起人們類似的心理反應,且具有類似的文化功能。對于《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某些形象,許多學者和文學批評家進行了大量解讀和研究。其中許多研究從象征或象征主義角度出發(fā),即通過象征,表達物體或品質(zhì)的潛在意義。
基于《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原罪與惡的主題的解讀與研究也有許多。國內(nèi)學者對《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研究主要從小說中的象征意義入手。比如顏色:粉色、黑色、紅色三色的反復出現(xiàn)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這體現(xiàn)了霍桑一貫的創(chuàng)作思考,也就是對人類靈魂中隱匿的“惡”的挖掘(孫立盎)。作為象征主義的運用大師,霍桑的作品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象征形式和象征語言符號。通過分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三個主要象征符號:人名、粉紅緞帶和魔鬼的手杖,展現(xiàn)作者所要解釋的人類原罪的主題思想(繆昕,楊靜)。此外,也有分析是從宗教、加爾文主義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對人性的黑暗及原罪的解讀。在加爾文主義的巨大影響下,“原罪”這一觀點深深地印在納撒尼爾·霍桑的思想中,這可以從他的許多作品中窺見一斑。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霍桑呈現(xiàn)了人類內(nèi)心的“惡”,宣揚了“惡即人性”和“原罪”的主題(耿毅)。象征主義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與原型方法有著相似的解讀。本文將以心理學家榮格與文學理論家弗萊的原型批評理論為基礎,將文學領域作為原型方法的延伸運用于分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人性中的“惡”這一主題。
二、顏色的運用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顏色應用呈現(xiàn)出幾種不同的形式,比如主人公名字“Goodman Brown”中的“褐色”(brown),費絲的粉紅發(fā)帶,森林中的黑色元素。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名字直白地表明了這個角色的某些特征。在英語中,“Goodman”的意思是善良和純真,也就是說古德曼·布朗本質(zhì)上是善良和純潔的;“brown”褐色作為一種黑與白的混合色,像一種不明朗又隱晦的色調(diào)(鐘毅,金開龍)。就人性而言,黑白之分就象征著善惡之分。黑色總是與黑暗面聯(lián)系在一起,如其所說,即人性中的邪惡;白色總是與純潔與純潔的象征聯(lián)系在一起,即人性的純潔與純真。這兩者的混合就像是人性中善與惡之間的一個不定的天平,表明了主人公內(nèi)心善與惡的斗爭。
在霍桑的小說中,白色與紅色總是具有象征意義,分別代表純潔與邪惡(繆昕)。伴著介于純潔與邪惡之間的粉色,費絲被描繪成布朗精神信仰的化身。在布朗心中,費絲是“有福的人間天使”。當古德曼·布朗隨著魔鬼到森林時,他說:“……過了今晚這一夜,我要一直跟著她上天堂?!痹谀慷昧四翈熀凸沤饒?zhí)事的虛偽行為后,布朗祈禱道:“天國在上,費絲在下,我還是要對抗魔鬼,堅定不移!”即使是在集會上,布朗仍然堅持信念:“費絲!費絲!仰望天堂,抵擋邪惡!”費絲的名字含義是“信仰”。隨著名字重復出現(xiàn),主人公似乎試圖將自己的信仰留在心中,秉承著善為人之本性的信念。但是,當布朗在森林中看見費絲的粉紅絲帶時,他絕望萬分:“我的費絲也走了……人世還有什么善!罪孽不過空明罷了。來吧,魔鬼,這世界全是你的啦?!辟M絲在魔鬼集會的出現(xiàn)意味著布朗的信仰的喪失。無論費絲還是布朗,惡的一面都彰顯出來,顯現(xiàn)了霍桑想要表達的一個主題:惡即人性。
此外,小說中還有大量黑色元素的描寫。根據(jù)《圣經(jīng)》的描述,黑色象征魔鬼、苦難、痛苦和邪惡的靈魂;象征著死亡、災難和一切令人憎惡的行為。首先,森林創(chuàng)造了黑暗的幾乎無光的環(huán)境。當布朗在森林中發(fā)現(xiàn)費絲的粉紅絲帶時,他“絕望得發(fā)瘋……他大笑了很久”。隨著人物心理情緒的變化,背景的情緒隨之變化:“道路越加荒涼凄清,難以辨認,最后終于消失,把它撇在一片黑暗的幽林之中。憑著“惡”,他仍舊往前沖?!边@時的布朗不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都被黑暗吞噬了。黑影在布朗到達集會地點時對他說道:“歡迎……歡迎加入同胞的聚會,你們這么年輕就明白了自己的天性與命運?!焙谟暗莱隽巳诵灾械男皭禾煨浴T谛≌f結尾,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黑色元素的線索,使“惡即人性”這一主題更加清晰。
三、時空的設定
小說中的時間與空間設置,夜晚和森林,常常被作為典型原型進行研究。在諸多故事設定中,森林元素籠罩著神秘的色彩,引領著讀者向廣闊的地域進行探索,體驗森林與整個故事、森林與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夜晚總是與人物或事物的內(nèi)資特性的展現(xiàn)相聯(lián)系。在帕靈頓(Vernon L. Parrington)的《美國思想史——卷一殖民地精神1620-1800》中,森林被認為是釋放自由與個性的場地。在霍桑的小說中,森林具有不同的功能與含義。前文已經(jīng)就森林中的黑色元素進行了分析,此部分將從空間設定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在此視角下,森林被視作邪惡與危險的象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林中夜游表現(xiàn)了榮格的“海上夜游”理論。在《心理學與煉金術》中,他將“夜游”描述成一種投射的、無意識內(nèi)容的英勇恢復,即要經(jīng)歷危險的活動(田俊武)。
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森林作為整個故事的主要背景,與設定的夜間相呼應,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布朗跟隨著魔鬼的化身屈身前往森林時完成某件必須在日出前完成的任務時,森林的描寫是這樣的:“陰森森的樹木遮天蔽日,擠擠挨挨,勉強讓狹窄的小徑蜿蜒穿過?!比欢?,“人剛過,枝葉又將小路封了起來”,森林中的唯一通道指向人性的深處。隨著旅程的前進,布朗親眼看見了平日備受尊敬的人們聚集在魔鬼的集會,引起了他對自己的行為與選擇的懷疑與恐懼。此處指出了森林和黑夜的另一種功能,即在森林的深夜的設定下,在隱藏的黑暗中,“惡”被觸發(fā)。受人尊敬的牧師和古金執(zhí)事在森林里顯現(xiàn)出隱藏的惡。在城里,他們有很高的聲譽地位,自稱是“誠實的人和善良的基督徒”。但在森林中,布朗聽到古金執(zhí)事的聲音:“我寧愿放棄授圣職的宴席,也不愿錯過今晚的聚會?!蓖瑫r牧師也幫腔道:“……好極啦,古金……你知道,我不到場,什么也干不成?!辈祭市闹腥诵缘拿篮迷O想被無情擊碎。布朗最終到達了魔鬼集會的地方,他看見無論是圣人還是罪人,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男人還是女人,所有人都在這里,包括他的費絲,肆意地展現(xiàn)他們本性的罪和隱藏在森林深處的惡。在發(fā)現(xiàn)真相后,布朗忽然回到現(xiàn)實中,一切都像一場大夢。后來,每當祈禱時,布朗“滿面陰云,喃喃自語,嚴厲地瞪瞪妻子,轉(zhuǎn)身走掉”。無論是夢境與否,他在森林里親身經(jīng)歷的一切迫使他對人性產(chǎn)生了深深的懷疑。在后來的日子里,他像一個迷失的靈魂郁郁而終,再次印證了霍桑的“惡即人性”這一觀點。
四、《圣經(jīng)》中的原型
根據(jù)弗萊的原型批評,所有原型皆基于《圣經(jīng)》、希臘和羅馬神話。在《偉大的代碼:圣經(jīng)與文學》一書中,他總結了《圣經(jīng)》的原型,并將文學批評納入《圣經(jīng)》的結構中。在《圣經(jīng)》的世界里存在著兩種對立的人群:善良的(如上帝)與邪惡的(如撒旦)。在霍桑的小說中,許多人物形象都可以通過《圣經(jīng)》中的夏娃、亞當和撒旦等人物原型進行文學分析。
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有一個帶有典型魔鬼元素的人物(賴輝)。引布朗進森林的老人有一根黑色的手杖,“一根酷似黑色的手杖”,這根手杖“精雕細刻,活脫一條扭來扭去的大蛇”,這位老人“折下一根楓樹枝……怪的是,他手指剛碰上去,那些枝枝杈杈就立刻干萎,干的就像曝曬了一星期”,活脫展現(xiàn)出一個魔鬼的形象。魔鬼留下了手杖,引誘著布朗前往集會。一個含有蛇元素的邪惡形象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圣經(jīng)》中化成蛇的撒旦,他引誘夏娃吃下了禁果,使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魔鬼引誘人類放棄他們的信仰、犯下罪孽;哄騙布朗去往森林深處,致使他在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目睹了人性之惡后,布朗的余生充滿了沮喪、焦慮和恐懼。魔鬼又一次達到了毀滅純真,引誘和欺騙人類心靈的目的。古德曼·布朗從一個天真、單純、慷慨的好青年變成了一個充滿罪惡感與惡的人。布朗代表了被魔鬼引誘、被逐出伊甸園,失去信仰的人物形象。根據(jù)原型理論,故事主人公的悲劇性是由自身的弱點造成的(魏素芳,潘華凌)。對布朗而言,他的弱點即是他的天真。被魔鬼引誘正是他軟弱的結果。然而,在目睹了陰暗面后,他無法接受真相,變得沮喪,逐漸失去了信仰,落得郁郁寡歡死去的下場。
除此之外,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還有許多來自《圣經(jīng)》的原型,比如星星和天使。天使作為上帝與人類間的中介,連接著連個世界。在《圣經(jīng)》中,星星是天使的象征。在《士師記》中,它們象征著從天上來的幫助。當布朗在森林中感到絕望時,他“仰望蒼天,疑惑頭頂是否真有天國”,他看到“天空藍藍,繁星閃爍”,當他正要禱告時,“雖未起風,卻有一團烏云匆匆掠過天頂,遮住了明亮的群星”,這就意味著他失去了天上的幫助,意味著其信仰的丟失。
五、結語
整個小說籠罩著一種黑暗與模糊的氛圍,直到小說的結尾,仍無法清晰地分辨這究竟是一個邪惡的夢還是殘酷的現(xiàn)實。然而,布朗看見圣人同罪人一起,在黑夜的森林秘密參加魔鬼的集會。在發(fā)現(xiàn)“惡”的真相后,布朗對人類和上帝產(chǎn)生懷疑,最終郁郁寡歡地死去。事實上,文本中多次有對這一主題的跡象與暗示。比如粉紅絲帶與老人的手杖。它們皆指向人類內(nèi)心的惡的因素。除了此文分析的含義豐富的原型之外,小說中其他如火焰和黑云等原型的設置獨具匠心,霍桑充分利用了原型帶來的不確定性和神秘感,表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神秘而曖昧的審美。要充分領略霍桑傳達的主題和藝術魅力,對其文本中的原型的解讀與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霍桑的“惡”的主題,不僅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得以體現(xiàn),還在他的其他許多作品中覓得蹤影?;羯Mㄟ^對林中夜游的描寫,傳達了“惡魔在上帝允許下,會以一個純潔善良的人的形象出現(xiàn),即使是出于邪惡的目的,這無疑是一件臭名昭著的事情”,這件“事情”就是他貫穿整個小說,字里行間表露出來的關于“惡”的主題。
參考文獻:
[1]陳佳.文學理論關鍵詞“原型”分析[J].語文學刊,2012(05):68-69.
[2]孫立盎.名稱與色彩的隱喻——論《小伙子布朗》的象征寓意[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03):50-52.
[3]鐘毅,金開龍.《好小伙布朗》中的象征手法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1):50+63.
[4]賴輝.論《年輕的小伙子布朗》中的象征[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78-79.
[5]李姣.論霍桑作品中的森林意象——以《紅字》和《好小伙布朗》為例[J].文學界(理論版),2012(03):134+136.
[6]田俊武.簡論納撒尼爾·霍桑小說中的“夜行”敘事[J].國外文學,2012,32(04):112-119.
[7]耿毅.從《小伙子布朗》看霍桑小說創(chuàng)作的“原罪”主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96-99.
[8]繆昕,楊靜.論霍桑的人性原罪思想在《年輕的古德曼·布朗》中的體現(xiàn)[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31(05):118-120.
[9]魏素芳,潘華凌.神話原型理論與文學分析——以《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為例[J].宜春學院學報,2011,33(05):42-44.
[10]Carl Gustav Jung. Psychology and Alchemy[M]. Routledge. 1969.
[11]Northrop Frye.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M].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
[12]Vernon L. Parrington. The Colonial Mind, 1620-1800 Vol.1 of Main Currents in American Thought[M]. New ? York: Harcourt, Brace& World, Inc.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