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永輝 陳致宇 張學平 胡希文 王晟東 唐光政
抑郁癥是以顯著、持久的情緒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精神障礙性疾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疾病負擔的特點。據(jù)估計,至2030年抑郁癥所占傷殘損失健康生命年將達到全球第1位[1]。Dantzer等[2]根據(jù)大量臨床觀察及動物實驗結果,提出了“抑郁癥的炎癥細胞因子假說”,認為激活的免疫系統(tǒng)分泌炎癥細胞因子與抑郁癥的發(fā)生存在一定關系。經(jīng)過20年研究,初步了解抑郁癥的發(fā)生與炎癥細胞因子水平異常存在著某種客觀的聯(lián)系,推測抗抑郁治療的作用是通過抑制促炎癥細胞因子、促進抗炎癥細胞因子分泌實現(xiàn)的[3-5]。目前,關于抑郁癥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的研究較多,但是關于血清炎癥細胞因子水平與抗抑郁療效的關系研究較少,本文對此進行了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門診或住院的抑郁癥患者91例。納入標準:(1)符合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的抑郁癥診斷標準,由中級及以上職稱醫(yī)師進行評定,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評分≥24分;(2)年齡≥18歲;(3)首次就診且未使用過抗抑郁藥物及電休克治療;(4)患者能配合完成量表評定,能理解并遵守研究要求。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精神障礙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的精神障礙;(2)患有免疫性疾病或近1年服用過免疫抑制劑,患有嚴重軀體疾病或嚴重藥物過敏,患過腦器質性疾病或其他可能影響腦結構及功能的疾??;(3)近2周有過感染性疾病史、外傷、發(fā)熱;(4)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或目前未采取醫(yī)學上認可的有效避孕措施而可能懷孕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抗抑郁治療 使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藥物對患者進行抗抑郁治療,治療藥物有氟西?。?0mg/片,生產批號5187A5187AA、6267A6267AC,禮來蘇州制藥有限公司)、帕羅西?。?0mg/片,批號16060532,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舍曲林(50mg/片,生產批號N95207,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氟伏沙明(50mg/片,生產批號640803,荷蘭蘇威制藥公司)、西酞普蘭(20mg/片,生產批號160623201,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和艾司西酞普蘭(10mg/片,生產批號2502958,西安楊森制藥有效公司)等。從上述藥物中選擇單藥治療,1~2周內達到有效治療劑量。
1.2.2 抗抑郁療效評估 在抗抑郁治療前及治療4周時,由經(jīng)培訓的心理測量師使用HAMD-17進行抗抑郁療效評估。HAMD-17評分≤7分為無抑郁,17~<24分為輕、中度抑郁,≥24分為重度抑郁。HAMD-17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HAMD-17減分率<25%為無效,25%~<50%為好轉,≥50%為顯效;本研究將好轉、無效歸為非顯效。
1.2.3 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檢測 在抗抑郁治療前及治療4周時,采集患者早晨6:00~7:00空腹外周靜脈血5ml,迅速離心(2 000r離心 20min),分離血清于-70℃低溫冰箱內保存?zhèn)溆谩J褂肊LISA試劑盒(生產批號0217170140、0217170193,美國 Ray Biotech)檢測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操作步驟參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使用酶標儀(型號iMark,美國Bio-Rad Laboratories)測定吸光度,結合各標準品濃度梯度繪制標準曲線,根據(jù)該曲線線性關系求得各樣本吸光度對應的炎癥細胞因子濃度。炎癥細胞因子減分率=(治療前水平-治療后水平)/治療前水平×100%。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炎癥細胞因子減分率與HAMD-17減分率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回歸預測采用線性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抗抑郁治療4周后,顯效70例,非顯效21例。顯效組男32例,女38例;年齡18~56(28±6)歲;受教育年限 5~19(14.1±2.5)年。非顯效組男 9 例,女 12 例;年齡 20~53(31±5)歲;受教育年限 9~19(14.9±1.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及HAMD-17評分比較 治療前血清IL-6、TNF-α水平及HAMD-17評分比較,兩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均為顯效組低于非顯效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及HAMD-17評分比較
2.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細胞因子減分率與HAMD-17減分率的相關性 顯效組血清IL-6減分率、TNF-α減分率與HAMD-17減分率均呈正相關(r=0.461、0.397,均P<0.05);非顯效組血清IL-6減分率、TNF-α減分率與HAMD-17減分率均無關(均P>0.05)。
2.4 顯效組血清炎癥細胞因子減分率與HAMD-17減分率的線性回歸分析 以顯效組HAMD-17減分率為因變量,血清IL-6減分率、TNF-α減分率為自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TNF-α減分率對HAMD-17減分率有正向預測作用,見表2。
表2 顯效組血清炎癥細胞因子減分率與HAMD-17減分率的線性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SSRI類抗抑郁藥物治療前,顯效組與非顯效組血清IL-6、TNF-α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治療后顯效組均明顯低于非顯效組;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6]。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癥治療抵抗與IL-6、TNF-α水平有關[7-8]。亦有研究發(fā)現(xiàn),難治性抑郁癥與基線IL-6水平較高有關[9]。這提示對治療前炎癥生物標志物(尤其是IL-6、TNF-α水平)進行評估,可能有助于指導難治性抑郁癥的治療決策。對于抗抑郁藥物治療后出現(xiàn)差異的療效及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可能與抑郁癥發(fā)病的多種病理、生理機制有關。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血清炎癥細胞因子水平與抗抑郁療效的關系,以評估其在抗抑郁治療中作為替代觀察指標的潛在作用。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顯效組血清IL-6減分率、TNF-α減分率與HAMD-17減分率均呈正相關。相關研究表明,炎癥與抑郁存在雙向關系,可能是其中一個過程能驅動另一個過程[10-12]。一項納入54項研究的薈萃分析結果表明,促炎癥細胞因子(特別是IL-1β、IL-6和TNF-α水平)與抑郁癥狀存在關聯(lián)[13]。越來越多證據(jù)表明,使用藥物抗炎治療后,抑郁癥狀明顯改善,同時促炎癥細胞因子水平明顯降低[10,14]。本研究對顯效組血清IL-6減分率、TNF-α減分率與HAMD-17減分率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TNF-α減分率對HAMD-17減分率有正向預測作用,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6,15-16]。本研究結果表明,抑郁癥患者經(jīng)SSRI類藥物抗抑郁治療后,血清炎癥細胞因子水平下降與抑郁癥狀的改善存在關聯(lián),如血清TNF-α水平的有效降低預示抗抑郁療效較好。
綜上所述,抑郁癥患者經(jīng)SSRI類藥物治療4周,其血清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及HAMD-17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血清炎癥細胞因子水平與抑郁癥狀的改善有關;血清TNF-α水平的有效降低預示抗抑郁療效較好。本研究部分證實了抑郁癥的炎癥細胞因子假說,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樣本量較小、取樣范圍有限等;此外,本研究采用SSRI同類藥物且單一用藥進行抗抑郁治療,而不同藥物可能存在差異,對炎癥細胞因子的作用也可能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