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艾米麗·狄金森是美國最有影響的詩人之一。她的作品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常給人一種消極悲觀的色彩。文章將分析狄金森的主要作品,從新的視角展示她的詩歌中的死亡主題,以及她對自然,愛情和生活的熱情。
◆關鍵詞:艾米麗·狄金森;死亡主題;自然;愛情;生活
一、概述
艾米麗·狄金森是一位著名的美國女詩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她受到評論家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她出生在馬薩諸塞州的阿默斯特,來自一個擁有強大社區(qū)關系的成功家庭,但是成年后的她過著極其內(nèi)向和隱居的生活。在如此有限的生活經(jīng)歷中,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創(chuàng)作了1800多首詩。雖然狄金森是一位多產(chǎn)的詩人,但是在她在世的時候只有幾首詩發(fā)表于世。狄金森的作品在她寫作的時代是獨一無二的。她的許多詩歌都涉及死亡和不朽的主題,因此常常被評論家們認為是悲觀的。從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她豐富多彩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對她的眾多詩歌的研究,除了死亡主題,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她對自然,愛情和生活的熱情。
二、死亡主題
狄金森常常用簡單的詞來表達更深層次的意思死亡,一個人生命的終結,既是一種恐怖的形象,也是一種神秘的形象。在她的詩歌中,死亡出現(xiàn)在不同的人物身上,有時是善良的老人,有時是追求者。她把死亡看作是通往天堂的旅程。狄金森經(jīng)常用第一人稱敘事來描繪想象或思考死亡的來臨。“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待死亡/他親切地停下等我/馬車中只有我們倆/還有不朽同行?!睕]有人能避免死亡,死亡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生命的終結,也是“永恒”。想著永恒,我們擦去眼淚。據(jù)說,這次旅行并不悲傷,因為“還有不朽同行”。作為一個基督徒,狄金森相信她能在死后進入天堂,擺脫世俗,離開純潔的靈魂。狄金森說她為美麗而死。換句話說,她是為美麗而活的。她在乎的不僅僅是她自己,她的生活,她還關心社會、生活和各種美麗。她因為愛而痛苦,她畢生致力于尋找生命的本質(zhì)和意義。
三、對自然的熱情
狄金森的詩歌和書信很多都是關于自然的,她把一些花,如龍舌蘭和???,與青春和謙卑聯(lián)系在一起;另一些花則和謹慎和洞察力聯(lián)系在一起。她常常把詩寄給朋友,并附上信件。狄金森的詩歌里有很多大自然的元素,比如春夏秋冬,黎明,清晨,正午,黃昏,夜晚,太陽,月亮,天空,云層,雪花,露水,大海,沙灘,小溪,樹林,沼澤地,田野,水仙花,紅花草,玫瑰,紫羅蘭,果園,鐵杉,樅樹,榆樹,楓樹,知更鳥,蝴蝶,蚯蚓,蜜蜂,蟋蟀,漿果,堅果……在她的眾多關于自然的詩中,還有一首直接以自然為主題的詩歌:“自然,是我們所見/山岡,夕陽——/松鼠,月蝕,大黃蜂/不——自然是天堂。/自然,是我們所聞/食米鳥,大?!?雷聲,蟋蟀——/不——自然是和諧。/自然,是我們所知/卻無法巧妙說出/我們的智慧無能為力/面對她的樸素。”狄金森關于自然的觀念,在我們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21世紀,也是不過時的。
四、對愛情的熱情
狄金森在她的一生中從未結婚,成年后獨自呆在家里,因此有很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她的愛情詩也關注死亡和永恒的主題。從她的詩歌可以看出,她有時歡樂,有時悲傷和絕望,有時甚至是多愁善感的,她特有的生活經(jīng)歷就是她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泉。“我一直在愛著你/我可以向你證明/在我愛你之前/我愛得不夠。/我將一直愛你/我發(fā)誓/愛情就是生活/而生活中有永恒。/親愛的,難道你懷疑這一點?/那么我、再沒什么可以表露/除了痛苦。”“暴風雨夜!暴風雨夜!/如果我和你在一起,/暴風雨夜就是/我們奢侈的消遣?!痹谶@首詩中,她用“暴風雨夜”來來表達她對熾熱而大膽的愛的渴望。雖然生活在充滿鐐銬的清教徒世界里,但她并沒有隱藏自己對已婚男人的愛?!皭郏扔谏?后于死亡/是創(chuàng)造的開端/和呼吸的原型。”從這首小詩可以看出狄金森對愛情的重視,沒了愛情就像沒有呼吸。
五、對生活的熱情
“我們有一個黑夜要忍受/我們有一個黎明/我們有一份歡樂要填充/我們有一份輕蔑。/這里一顆星,那里一顆星/有的迷失了道路/這里是霧,那里是霧/然后是——白晝?!边@首詩描繪了生活中的起起落落,熬過黑夜,就是黎明,走過霧霾,就是白晝。生活中不僅有歡笑,也有哭泣,當我們經(jīng)歷了風雨,就一定能看見彩虹。透過這首詩,可以看出狄金森對于生活的積極心態(tài)?!叭绻夷茏柚挂活w心的破碎/我的生活將不是徒勞/如果我能安慰一個生命的疼痛/平息一個人的痛苦/或是幫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鳥/重新的回到巢中/我的生命將不是徒勞。”簡單的語句,描繪出狄金森對弱者的愛護,只有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痛別人之所痛,才愿意處處為別人考慮,不管是難過的人,還是受傷的小動物,但凡可以減輕別人痛苦的事,狄金森都愿意做,因為她認為隨時伸出援手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六、結語
狄金森的詩歌內(nèi)容豐富,意象獨特。通過對她詩歌的分析,讀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對自然、生活和愛情的熱愛。她對自然的熱愛來自于超驗主義的影響。她的愛情詩向讀者描述了一種不同的愛情觀。雖然她在愛情中失敗了,但她仍然相信愛。她的死亡詩反映了她對生命的熱愛。
參考文獻
[1]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2]狄金森著,江楓譯.狄金森詩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3]黃修齊.狄金森詩歌的現(xiàn)代感及死亡主題[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3):50-54.
[4]劉守蘭.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趙海萍.狄金森死亡主題詩歌的陌生化效應[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01).
作者簡介
漆婉榕(1986.08—),女,漢族,四川遂寧人,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講師,2012年畢業(yè)于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學歷,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