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yī)讓人痛苦地活著,中醫(yī)讓人有尊嚴地辭世……”朋友圈在神侃有關“死亡與尊嚴”的話題,從“人生觀”直說到“安樂死”。
風流倜儻的法國前總統(tǒng)密特朗,生前以成功與失敗、光明與陰暗、偉大與不幸的不同側面,給浪漫的法國人留下頗具爭議的傳奇式印記。當他得知自己患上不治之癥后,從容安排與家人團聚旅游,然后,拒絕無質量的生命支持系統(tǒng),獨自在家靜候有尊嚴的辭世……
中國文化歷來追崇“生”,忌諱談論“死”。然而,無論人們如何掙扎生存,死亡終究會戰(zhàn)勝肉體生命——不管生命是否有尊嚴,人人打不破人生必有終期的鐵律,躲不過造物主為生命安排的絕世歸宿。
嬰孩從母腹哭喊著脫胎面世,瞞跚學步,歷經無數次摔倒爬起、才體驗到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真理,練就有尊嚴的矯健步履,踏上人生旅程。青蔥歲月漫步校園的芳草地,尋覓暗戀對象的倩影,放飛薄如蟬翼的命運風箏,才知它載不動夢幻情感的尊嚴。不惑盛年追崇事業(yè)的珠穆朗瑪峰,在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中形塑自我尊嚴,勾留在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自我象牙塔中不可自拔……
——這全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況味。說真的,閑聊時能抒發(fā)對尊嚴的感知,說明你還是相當有尊嚴的,至少還有人能夠傾聽你對尊嚴的訴說,而真正的尊嚴難以用文字來描述。
人們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便會追求愛的滿足、尋找尊嚴的歸屬。
朋友圈中的醫(yī)師達人雄辯:中西醫(yī)都給人類健康帶來了福音。然而,人們只有全面參透身與心、病與痛、生與死,才能參悟生死,珍惜生命,追崇生命的至高尊嚴。
尊重人,珍惜生命尊嚴,是人生底線,是一門學問,是一片風景。
(謝顯揚/文,摘自《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