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楊廣榮
案 例
提供者 哈爾濱市撫順小學 張 璇
教學內容: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落實兩個多音字“熨”和“粘”的讀音,同時體會文中疊詞表達的不同效果。
2.學習并運用借助近義詞、熟字、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語。
3.運用抓關鍵詞語談感受的方法體會文中描寫水泥道美的語句,并教給學生簡單的批注方法。
4.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使學生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文,進而感受水泥道的美。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并掌握聯(lián)系上下文和借助熟字猜詞義并理解詞語的方法。
2.通過學習體會文中描寫水泥道美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學會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1.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走著一些不起眼的水泥道,它是什么樣的?想看看嗎?(課件出示圖片。)一條光禿禿的水泥道,當深秋季節(jié)到來的時候,許多葉子落在這條水泥道上又會出現怎樣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課文《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教師板書課題,強調本課兩個生字“鋪”和“泥”的寫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多音字“熨”和“粘”,通過給出字義和具體語句的形式明晰讀音。
3.出示“ABB”和“ABAB”兩種形式的疊詞,體會“一片片”和“一片一片”所表達意思的不同之處。
4.快速讀文,作者都寫了哪些景物?
5.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哪幾個景物呢?
6.自由讀第5~7自然段,看看葉子和水泥道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設計意圖】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脈絡,學生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感受水泥道的美。
三、重點研讀,感受美好
1. 默讀第5~7自然段,用“○”圈出體現水泥道美的詞語,用“—”畫出體現水泥道美的句子。
2.學生匯報,教師梳理。
句1: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金黃金黃的葉子。
(1)匯報中引導學生結合關鍵詞語“金黃金黃”“一片片”體會水泥道的美。
(2)教學生在圈出的詞語旁做標注,寫上顏色和數量。
句2: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
(1)想象地毯畫面,體會比喻句的好處。
(2)課件出示彩色地毯圖片,體會“鋪滿”一詞的意思。
句3: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fā)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
(1)聯(lián)系第1~3自然段體會“閃閃發(fā)光”的原因,感受梧桐樹葉的光澤美。
(2)圈畫的“閃閃發(fā)光”旁標注光澤。
(3)教給學生借助熟字猜詞義的方法。
(4)近義詞替換理解“明朗”,并查字典理解“明朗”一詞,(課件出示字義。)有什么發(fā)現?引出新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借助熟字猜詞義。
(5) 用學到的方法理解“凌亂”的意思。
(6) 配樂朗讀第6自然段,感受水泥道的美。
句4: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1)(拿一片葉子。)看,這就是作者筆下金色的小巴掌。伸出你們的小手掌,比一比,試一試。小巴掌是從哪方面寫出了葉子的美呢?快把這個詞記錄下來吧。
(2)我們來看這個詞——熨帖。剛才老師已經教了你們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現在我再教你們一種方法。這個詞語我們不用查字典同樣能夠理解它的意思。具體的方法就是你讀讀上一段,再讀讀下一段,這兩段話里就藏著“熨帖”的意思。
(3)用這種方法,在這段話中找一找“凌亂”的意思。
3.(展示一位學生的課文紙,有圈的詞,有畫的句子,在旁邊還有批注。)這是一種多么好的學習方法,看看你們有沒有遺漏,快把它補上吧。
4.配樂合作朗讀第5~7自然段。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運用抓住的關鍵詞語理解句子,體會水泥道的美,并教給學生簡單的批注方法,從而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和課后思考題的重點內容,即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四、交流感悟,豐富想象
1.作者通過顏色、數量、光澤、形狀四個方面寫出了秋日梧桐樹葉之美,更寫出了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之美。(課件出示圖片。)如果此時此刻,你就走在這條美麗的水泥道上,你想做些什么呢?
2.文中的作者和我們是一樣的,他的心情也在文章里面告訴我們了,大家快去找一找。
3.每年都會有葉子落在水泥道上,作者也在這條水泥道上來來回回走過很多次,為什么他卻說是第一回覺得這水泥道美呢?
4.在這美景之中,作者就這樣……(引讀第8自然段。)
【設計意圖】通過“第一回”“一步一步小心地走著”“一片一片仔細地數著”等語句使學生感受到作者是通過留心生活、仔細觀察和豐富的想象才能感受到這樣的美景。
5.多快樂啊,這正是秋日美景帶給作者的喜悅,這么美麗的景色源于這里。(課件出示。)“一夜秋風,一夜秋雨。”這句話在這篇課文中出現了兩次,快拿筆把它畫下來吧。
五、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美麗的冬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當晶瑩剔透的雪花飄落在水泥道上時,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你也試著學習一下這篇課文作者的寫法,把你認真觀察的景色寫一寫,老師相信一幅幅美景一定也會從你的筆中走來。
【設計意圖】學生把本節(jié)課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習作中,把親眼看到的雪景通過細致的觀察記錄在紙上,學以致用。
楊廣榮(哈爾濱市道里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文章所處的這一單元要落實的語文要素是理解詞語的多種方法。我們應當結合單元導讀提示、課后練習題及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并聯(lián)系單元和整冊教材來準確定位課堂教學目標。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幾種理解詞語的方法,因此在講授新方法時要關注學生新舊知識的鏈接點,為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提供機會。
1.精準定位課時目標,尊重認知,找準提升語文能力的增長點。
三年級上學期正是由識字寫字為重點的教學向段落教學過渡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教師要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閱讀不同文章所要掌握的閱讀方法。這一時期的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識字的能力,但對詞語的理解只限于通過借助圖畫或聯(lián)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初步理解其意思。張老師正是緊緊圍繞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以及自己教學內容的單元目標,結合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年齡特點確定自己的教學目標:第一,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第二,體會作者寫作方法的巧妙之處。同時張老師又根據統(tǒng)編教材雙線并行的顯著特點,圍繞單元導讀、課后思考題、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及文體特點,準確定位了教學重、難點和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點,教給學生理解詞語的新方法以及如何做批注,培養(yǎng)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2.恰當選擇教學策略,注重體驗,找準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著力點。
確定了“教什么”,教師進一步要考慮的就是“怎么教”,這是決定一節(jié)課是否高效的核心問題。沒有了學生的需求和主動參與,再好的設計也只是空中樓閣。本節(jié)課是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驗文本,在師生、生生的交流合作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思維、提升能力。
依據三年級學段特點,張老師在解決生字新詞的時候重點強調了“熨”“粘”這兩個多音字的讀音,以及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感受兩種形式疊詞不同的表達效果,其余的生字在學生自主讀文的過程中獨立解決,這樣該放手的時候放手,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與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在教學5~7自然段,尋找體現水泥道美的詞語和句子的時候,教師則細致地教給學生圈畫和標注的方法,以“明朗”和“熨帖”兩個詞語為例具體講解“借助熟字猜詞義”和 “聯(lián)系上下文找到對詞語具體解釋的句子”這兩種理解詞語的方法,真正做到該教的時候就要明明白白地教給學生,有指導,有反饋,因為這里正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著力點,所以不能一帶而過。
3.關注新舊知識鏈接,把握契機,找準提升語文能力的實踐點。
我們知道每門課程都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不可或缺的獨特使命,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構建和運用能力是語文學科所承載的一個重要使命。張老師在教學中能關注學生新舊知識的鏈接點,選擇恰當的契機或創(chuàng)設適合的情境,為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提供機會。
張老師對“明朗”一詞的理解處理得十分巧妙。先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具備的“詞語替換”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再教給學生“借助熟字猜詞義”的新方法,那就是借助“明朗”中 “明”這個我們已經熟悉字的意思猜想“明朗”的意思。這樣既是對舊知識的練習運用,又為新知識的傳授搭建了橋梁。因為此時學生已經理解了詞語本身的意思,那么所要突破的重點就是方法的掌握,然后教師馬上出示了“凌亂”一詞,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來理解,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在這樣的實踐運用中得以鞏固。
4.重視指導朗讀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找準提升語文能力的途徑。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永恒的主題,是學生把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表達出來的一種途徑。張老師重點指導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話的讀法,引導學生通過語速和語調的變化讀出 自己的體驗。然后配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這條鋪滿金色樹葉的水泥道的美麗,再通過朗讀把這種體驗表達出來。
北師大肖川教授說過一段話:“要為素養(yǎng)而教,學科及其教學是為學生素養(yǎng)而服務的,而不是單純地為完成學科知識而教學?!睂W校推進課程建設,既要立足學生當下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那么,作為學生學習主陣地的課堂教學,該如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呢?我認為首先要精準定位課時目標,尊重認知,找準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增長點。我們要緊緊圍繞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以及自己教學內容的單元導語、課后思考題、語文園地交流平臺,結合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年齡特點,準確定位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接著是恰當選擇教學策略,注重體驗,找準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著力點。在課堂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體驗文本,在師生、生生的交流合作中學習知識、發(fā)展思維、提升能力。而且我們還應關注新舊知識的鏈接,選擇恰當的契機或創(chuàng)設適合的情境,找準提升語文能力的實踐點。語文教學還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朗讀是積累語言的基礎,我們應當重視朗讀方法的指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享受到語文課的樂,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說:“教師不是教學科的,而是教學生的?!边@句話給我的啟示是教學的使命與目的應當是人的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最基礎、最具生長性的關鍵素養(yǎng),就像房屋的地基,它決定房屋的高度。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學生與社會溝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作為教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永遠離不開課堂,課堂永遠是育人的主陣地。無論是從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學習方式與教學模式的變革,都要以落實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準則,要讓每一節(jié)課都成為撬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一個支點。
編輯∕韓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