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霞
【摘要】目的 對比常規(guī)心電圖及動態(tài)心電圖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將本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接收的84例冠心病心律失?;颊咦鳛檠芯繉ο?,均采取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設為參照組)以及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設為試驗組)。比較兩組檢查結果。結果 試驗組房性早搏成對、房性早搏早發(fā)、室性二三聯律以及室性早搏成對的檢出率均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動態(tài)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臨床價值優(yōu)于常規(guī)心電圖,其診斷準確率高,有助于減少漏誤診情況,值得全面普及。
【關鍵詞】常規(guī)心電圖;診斷價值;動態(tài)心電圖;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2
冠心病即“冠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因冠脈血管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后,造成血管腔狹窄或者阻塞,進而引起心肌缺氧缺血[1]、壞死等心臟病,可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盡早診斷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療,使冠心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十分必要。常規(guī)心電圖檢出率低,外加信息不完整,因此無法獲取全面精準的診斷信息;動態(tài)心電圖是一種新型診斷方式,其優(yōu)點表現在便捷性、無創(chuàng)性、信息量大且可重復等方面,在臨床中的應用十分廣泛。為進一步了解上述兩種診斷方法的優(yōu)勢,現將2017年6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律失?;颊呒{為研究樣本,依次給予動態(tài)心電圖、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內容匯報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基礎資料
84例冠心病心律失?;颊呒{入時間由2017年6月開始,到2018年10月結束,其中男性45例,女性39例,年齡53~82歲,均值(72.96±7.85)歲;病程6個月~15年,均值(5.23±1.29)年;合并癥:17例2型糖尿病,7例陳舊性心肌梗死,28例血脂異常和38例高血壓。所選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臨床診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參照組:采取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協助患者保持平臥位,囑患者放松身心,并保證檢查環(huán)境整潔安靜,連接12導聯開展檢查工作,將紙速控制在25 mm/s,增益為10 mm/mv,診斷期間確保圖像清晰且無干擾。
試驗組:采取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對患者實施24 h動態(tài)心電圖診斷,輔助患者選取坐位,應用乙醇棉球75%消毒放置電極部位的皮膚,使皮膚電阻降低,扣好電極及導線之后,于對應部位粘貼電極,并將其固定妥當。于記錄盒中插入閃光卡,將電池裝上,并將記錄盒裝入專用裝置,指導受檢者背上,對背帶長度進行合理調整,使其位置適宜,將患者檢查期間的自覺癥狀、活動情況詳細準確記錄。
1.3 觀察指標
對心律失常檢測結果進行仔細觀察與記錄,主要指標包括房性早搏成雙、室性早搏成雙、房性早搏早發(fā)以及室性二三聯律。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2.0匯總數據,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各項指標檢出率對比均有顯著差異,組間數據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3 討 論
冠心病是一種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中十分常見。資料顯示,膳食不合理、不良生活習慣、糖尿病、血脂異常[2]和高血壓等均是誘發(fā)冠心病的危險性因素。冠心病患者臨床癥狀主要為典型胸痛,一般在患者情緒激動與體力活動時易突然出現心前區(qū)疼痛癥狀,若診治不及時,將會引起心律失常,進而加重病情,使患者出現胸悶、心悸與猝死等嚴重后果。有學者指出,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在出現心律失常后,會導致冠脈血流灌注量減少[3],進而引起心肌供血不足,若心肌無法及時獲得充足的供血,將有可能造成心臟功能停止,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目前臨床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時,較難確定患者是否出現心功能異常,因此無法及時發(fā)現心律失常。大部分患者因心臟嚴重不適前往醫(yī)院就診,且經相關檢查后發(fā)現此病,再接受對癥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常規(guī)檢查方法存在較多的缺陷,促使諸多患者就醫(yī)后病情無法及時確診,更不用說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因此患者的生命安全無法得到良好保障。隨著醫(yī)療模式的不斷優(yōu)化轉變,臨床檢查方法趨于多元化,冠心病心律失常診斷準確率也得到提高。心電圖是臨床用于診斷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能通過心電圖機由體表記錄心臟每一心動周期產生的點活動變化,但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作為臨床應用廣泛的心電監(jiān)測方式,其監(jiān)測時間性較強,無法及時檢查部分癥狀,誤診漏診率較高。冠心病心律失常檢出率的缺失,會使失去患者最佳治療時機,進而提高疾病風險率。因此,為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檢出率,需保障診斷方法的合理性,檢查資料的完整性。
錢坤[4]研究指出,心肌細胞維持在靜息狀態(tài)時,處于極化狀態(tài),無電位差,待其受到刺激后,將會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此時陽離子會進入至細胞膜內,促使膜內電位變?yōu)檎担浜蠹毎⒋罅筷栯x子排出,促使細胞膜恢復至先前狀態(tài),此過程由心電圖機描計成圖像,即所謂的“心電圖”。心電圖可準確描計電動周期電位變化,而常規(guī)心電圖僅能將檢測期間較短的一段時間內的心電圖記錄下來,部分患者心律失常發(fā)作時間較短,或不屬于連續(xù)性發(fā)作,因此檢查中無法檢測真實心律變化。動態(tài)心電圖能有效彌補常規(guī)心電圖的不足,可連續(xù)記錄患者日常生活狀態(tài)下的心電活動,并借助計算機處理,檢出常規(guī)心電圖不易診斷的心律失常狀況,進而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全面詳細的指導。本次研究結果提示試驗組陽性檢出率71.43%稍高于參照組的66.67%,P>0.05,但各項指標檢出率與參照組對比均明顯提高,P<0.05,表明試驗組采用的診斷方法切實可行,能獲取更準確且可靠的診斷結果,臨床實用性高。
總而言之,在冠心病心律失?;颊吲R床診斷期間采用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行之有效,能提高診斷效果,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夏國宏,鄭爭達,楊海燕.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臨床價值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2):354-356.
[2] 陳繼生,王達開,許軍榮.常規(guī)心電圖與動態(tài)心電圖診斷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11).
[3] 肖姍姍,唐 冰,李 毅,et al.動態(tài)心電圖與常規(guī)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較[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7,17(14):2663-2665.
[4] 錢 坤.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診斷的動態(tài)心電圖與常規(guī)心電圖對比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