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巨霞, 齊曉霞, 李 娟, 申 妮, 李芳芳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延安分院 延安市中醫(yī)醫(yī)院 消化內科, 陜西 延安, 716000)
慢性腹瀉屬于非特異性慢性腸道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腹痛、腹瀉、全身乏力、大便異常等,因為該病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且容易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常使患者異常痛苦,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最終導致臨床治療效果不理想[1-2]。目前,臨床中常見治療該病的藥物為止瀉藥、消炎藥等,但以上藥物只能進行短期治療,且副作用大。研究[3]表明,感染和腸道菌群失衡是引發(fā)慢性腹瀉的主要病因之一,而調節(jié)腸道菌群已成為治療該病的主攻方向。目前調節(jié)腸道菌群的藥物有很多,但不同藥物的作用機制不同,因此如何選擇藥物和藥物的配伍是治療該病的關鍵。布拉氏酵母菌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種能夠調節(jié)生態(tài)的生理性真菌,而國內外已有多篇文獻[4-5]報道該菌能夠治療腹瀉,而酪酸梭菌活菌分泌的酪酸是能夠直接被腸吸收的能量來源,改善腸蠕動。為探討布拉氏酵母菌散聯(lián)合酪酸梭菌活菌膠囊對慢性腹瀉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選取120例慢性腹瀉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將本院于2018年1—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腹瀉患者隨機分為聯(lián)合組(60例)和單純組(60例),經系列檢查后確診120例患者皆符合臨床中對于慢性腹瀉的的診斷標準。單純組中男35例,女25例; 年齡20~73歲,平均(46.20±1.30)歲; 病程均>3周; 體質量25~54 kg/m2, 平均體質量(38.30±2.20) kg/m2; 排便次數(shù)>3次/d, 最多7~8次/d, 大便形態(tài)為稀便或糊狀便。聯(lián)合組中男34例,女26例; 年齡21~69歲,平均(47.20±1.20)歲; 病程均>3周; 體質量23~55 kg/m2, 平均(38.60±2.65) kg/m2; 排便次數(shù)>3次/d,最多6~7次/d; 大便形態(tài)為稀便或糊狀便。上述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和病情等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6-7]: ① 符合臨床上對于功能性腹瀉診斷標準的患者; ② 對本次治療所用藥物不發(fā)生過敏反應的患者; ③ 愿意能夠自主與別人交流并且意識清醒者; ④ 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配合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8-9]: ① 嚴重精神障礙者; ② 嚴重免疫系統(tǒng)缺陷患者; ③ 對微生態(tài)制劑過敏的患者; ④ 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患者; ⑤ 對本次治療可能用到的藥物產生過敏反應者; ⑥ 有腸道寄生蟲病的患者; ⑦ 患者重度慢性腹瀉或者患有胃源性和胰源性腹瀉的患者; ⑧ 食物過敏或者過敏性紫癜患者; ⑨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 ⑩ 不愿配合治療的患者。
2組的患者治療前均需先接受1~2周的營養(yǎng)補充和飲食調節(jié),且需要提前1周停止使用以前服用的藥物以排除不同藥物的影響,保證所有患者皆處于同樣的起點。
單純組給予布拉氏酵母菌散藥物治療,具體用量如下。選用本院藥房中的布拉氏酵母菌散(生產廠家: BIOCODEX; 國藥準字S20100086; 0.25 g×6袋/盒),飯后服用,每次0.5 g, 2次/d, 2周為1個療程,共服用1個療程。聯(lián)合組在服用布拉氏酵母菌散的基礎上同時使用酪酸梭菌活菌膠囊,具體用量如下。酪酸梭菌活菌膠囊(重慶泰平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400005S24; 0.2 g×12?!?板/盒),餐后服用,每次3粒, 2次/d, 1周為1個療程,共服用1個療程,所有藥物均可根據(jù)實際中患者的病情酌情增加服用劑量。
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完成后檢測患者的腹瀉次數(shù)和糞便情況,并對其進行評分。腹瀉次數(shù)評分標準: 患者每天腹瀉1~2次為0分, 3~4次為1分, 5~6次為2分, ≥7次記3分,分值越高腹瀉癥狀改善越少。糞便性狀評分標準: 先將大便按照Bristol判斷標準分型, 4型和5型是正常便,計分2分,1、2、3型大便分別計分5、4、3分; 糊狀便判定為6型,計分1分; 水樣便為7型,計分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糞便性狀改善越多。
療效判定: 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將治療效果分3個等級。顯效: 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患者腹瀉次數(shù)回歸正常,糞便性狀與常人相比無差異,全身癥狀消; 有效: 經過治療后,患者腹瀉次數(shù)顯著減少,糞便性狀較之前有所改善,全身癥狀顯著減輕; 無效: 與未治療時相比,患者在治療后腹瀉次數(shù)、糞便性狀和全身癥狀無改變甚至更嚴重為?;颊咧委熆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統(tǒng)計患者在治療結束后的過敏反應例數(shù)、蕁麻疹例數(shù)、便秘例數(shù)和口干等不良反應的例數(shù),計算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治療后, 2組患者腹瀉次數(shù)和大便性狀較治療前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聯(lián)合組腹瀉次數(shù)評分較單純組顯著降低,大便性狀評分較單純組顯著增加,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為95.00%, 高于單純組的81.6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 *P<0.05; 與單純組相比, #P<0.05。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與單純組相比, *P<0.05。
聯(lián)合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0%, 與單純組的16.67%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n(%)]
與單純組相比, *P<0.05。
慢性腹瀉是臨床中的常見疾病,是指病程超過2個月或者間歇期在2~4周內反復發(fā)作的腹瀉疾病,該病主要是由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所引發(fā),主要臨床癥狀為患者腹瀉次數(shù)增加,且大便性狀稀薄,為糊樣或水樣,大便排出量也較之前增加[10-11]。該病致病原因至今尚未見明確報道,可能與患者生活環(huán)境和習慣有密切關系[12]。因慢性腹瀉病情易反復發(fā)作、周期長、遷延不愈,且致病原因不明確,因此該病的臨床治療效果不理想。目前有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腹瀉患者體內的腸道菌群失調可能也是引起慢性腹瀉的原因之一。若人體內腸道菌群失調,有害菌類會加速繁殖,分泌的毒素會破壞腸道黏膜,阻礙腸道黏膜的正常功能; 有害菌的加速繁殖同樣會占用有限生存空間和爭奪營養(yǎng)物質,致使腸道內的有益菌類數(shù)量急劇降低,尤其是酪酸菌的數(shù)量降低。酪酸菌能夠分泌酪酸,而酪酸是人體結腸上皮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酪酸菌的減少導致酪酸分泌降低,引起結腸上皮細胞的能量不足,極容易被損傷,最后腸黏膜被破壞,從而引發(fā)腹瀉,造成大便性狀的改變,因此治療慢性腹瀉可從調節(jié)患者體內的腸道菌群著手,以從根源上改變慢性腹瀉[13-14]。
布拉氏酵母菌散作為治療腹瀉的主要用藥,能夠抑制或者拮抗腸道內有害菌和致病菌,恢復患者腸道內的菌群平衡,避免腸黏膜被胃酸、毒素、膽酸等具有毒性或腐蝕性的物質破壞[15-16]。布拉氏酵母菌散還能夠與抗生素聯(lián)合用藥已成為臨床中治療腹瀉的主要藥物。雖然布拉氏酵母菌散是治療慢性腹瀉的常用藥物,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且多用于治療兒童和成人的急性腹瀉,很少用于治療慢性腹瀉[17-18]。目前,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藥物也是臨床中治療慢性腹瀉的常見藥物,但以上藥物起效時間慢,治療效果并不顯著。本研究選取的酪酸梭菌活菌膠囊內含大量酪酸梭菌,酪酸梭菌能夠分泌酪酸,可以直接被腸上皮細胞吸收,補充能量,不僅能夠直接增加患者腸道內的益生菌群,使腸道內的致病菌得到抑制,恢復菌群平衡。同時,服用該藥物能夠增加腸蠕動,激發(fā)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增加體內維生素的合成,最終使腸源性毒素減少。多項研究[19-20]證明,聯(lián)合2種以上藥物治療慢性腹瀉的臨床效果比單獨用藥效果好。
本研究結果表明,使用2種藥物共同治療慢性腹瀉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腹瀉次數(shù)和大便性狀; 聯(lián)合用藥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單獨用藥,說明布拉氏酵母菌散聯(lián)合酪酸梭菌活菌膠囊對該病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獨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此外,聯(lián)合用藥的臨床療效比單獨用藥的臨床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