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軻威
摘 要 以百度指數搜索為工具,挖掘“工匠精神”的主題大數據進行全域性調查分析,把握社會大眾和新聞媒體對工匠精神的真實動態(tài)。調查結果顯示,本應作為工匠精神傳承者的青年學生群體對“工匠精神”關注度并不高,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新時代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應然上的耦合關系和實然上的現存問題出發(fā),重新審視新時代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和核心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高職院校作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陣地,應通過文化滋養(yǎng)浸潤工匠精神的性格與氣質、隊伍支撐覆蓋工匠精神培育的全過程、實踐育人內化工匠精神的主陣地等多方面,系統性構建立德樹人視野下的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關鍵詞 立德樹人;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百度指數;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9)07-0042-07
在“中國智造”“中國創(chuàng)造”和“中國精進”的道路中,中國工匠所應具有的“工匠精神”應得到傳承與創(chuàng)新。曾經,工匠是與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職業(yè),如木匠、篾匠、銅匠、鐵匠等。手工匠人秉承著精益求精、至善至美的職業(yè)精神,成為工匠精神的最佳體現。在“中國制造2025”戰(zhàn)略背景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時代中,不僅需要科學技術專家,也需要大批能工巧匠。雖然老工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少,但工匠精神永不過時。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應當賦予嶄新的社會內涵與時代價值。
一、初探: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大數據調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新審視和挖掘工匠精神的深刻歷史意蘊與時代價值,使其精神滲透到每個職業(yè)人的思想與行為之中,成為職業(yè)人基本的職業(yè)素養(yǎng),是高等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應有之義。
關于工匠精神的解讀主要分為三類:一是以“工匠”為著力點,將對“工匠精神是什么”的本質屬性追問轉換成“什么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悟,即著眼于這個工匠的歷史演變過程,以古代工匠及其現代轉型作為邏輯起點把握中國工匠精神的內涵[1]。認為工匠精神是“尚巧”的創(chuàng)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態(tài)度、“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的融合,從而達到精益求精、修身正己的境界[2]。二是以西方國家手工業(yè)文明發(fā)展進程為著力點,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應具有以下共性表現:質量至上,重視積淀,遵循程序,完美至臻,熱愛技藝[3]。三是從哲學層面、文化層面、制度層面、社會層面、價值理念層面五個維度解讀,認為工匠精神建設支撐需要從法律高度保護原創(chuàng)首創(chuàng),始終堅持潛心研發(fā)、專注學問、專心研發(fā)、愛崗敬業(yè)等,這種精神應當是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4]。
綜上,工匠精神應當是一種職業(yè)技能,其倡導精益求精、嚴謹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一絲不茍、堅守專注的意志品質。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yè)道德,是所有從業(yè)人員在職業(yè)活動中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其倡導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理念與品質,倡導以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yè)道德[5],其涵蓋了從業(yè)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yè)與職業(yè)之間的關系。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yè)素養(yǎng),其倡導通過柔性化、持續(xù)性的創(chuàng)造過程,提升完善技藝與產品質量,有利于員工自我價值的實現與滿足。
在新的歷史時期,高職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的過程中,應當以立德樹人為主線,以職業(yè)技能教育為切入點,以職業(yè)道德教育為基礎,以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為抓手,轉變人才培養(yǎng)理念,構建符合企業(yè)要求與時代特色的高職人才培養(yǎng)體系。本研究以“百度指數”搜索引擎為研究工具,對“工匠精神”這一主題詞進行全域挖掘,反映社會大眾與公眾媒體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動態(tài)關注,并以此研究工匠精神社會關注度的特征和變化趨勢,并進一步分析其發(fā)展規(guī)律。在“百度指數”中搜索“工匠精神”,就“工匠精神”這一關鍵詞的趨勢變化、人群分布、區(qū)域分布以及媒體關注等進行分析。
(一)趨勢變化分析
自2016年2月9日至2019年2月9日期間,從百度指數曲線上抓取的相關關鍵詞變化趨勢見圖1。
從圖1可知,2016年2月9日至2019年2月9日的3年時間中,“工匠精神”的百度指數熱度有起伏,在2016年12月19-25日和2017年6月5日-11日兩周突破性高峰,分別達到5123和5436點;其余整體仍然呈現較為平穩(wěn)的趨勢,但進入2018年以來上升趨勢放緩,且進入下半年后趨于穩(wěn)定。
關鍵詞搜索指數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家政策的蝴蝶效應影響。比如: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6]。這是“工匠精神”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正式提出,此后“工匠精神”熱搜度急速上升。2016年12月23日,克強總理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工作現場會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強調“弘揚企業(yè)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中國制造水平”等。國家一系列報告、政策以及主流媒體頭版的大力宣傳,為“工匠精神”帶來了更為廣泛的公眾關注。
從2016年2月9日至2019年2月9日期間,共162周,將獲得的162周每周搜索次數進行計算,得到“工匠精神”整個百度指數搜索的平均值為2456點,將這些數據分為前后兩組,分別求出兩組的平均值為2728點和2176點。前后兩組平均值說明“工匠精神”百度指數呈現平穩(wěn)態(tài)勢,但在后半期略有下降,這與上述百度指數區(qū)間值的變化趨勢結論一致。
(二)新聞資訊分析
新聞資訊主要體現在互聯網上對“工匠精神”關鍵詞的關注和報道程度,以及持續(xù)的變化。百度指數通過“媒體指數”和“資訊指數”兩個模塊來表現。
1.媒體指數
媒體指數主要以各大互聯網媒體報道的新聞中,與“工匠精神”關鍵詞相關的,被百度新聞頻道收錄的數量,采用新聞標題包含關鍵詞的統計標準。2016年2月9日至2019年2月9日期間,“工匠精神”在百度指數搜索的媒體指數曲線變化趨勢見圖2。
由圖2可知,“工匠精神”關鍵詞的媒體關注,在李克強總理工作報告以后出現兩次明顯波峰,峰值達到301點和351點,其余時段除因頭條影響出現多次明顯變化外,都處于較為平穩(wěn)的狀態(tài)。這說明“工匠精神”媒體指數(主流媒體的關注)與中央會議、事件等密切相關,媒體宣傳也較好提升了工匠精神內涵的傳播和普及。但進入2018年下半年后,主流媒體頭條報道減少,媒體關注度有所下降,對比圖1可以看到“工匠精神”媒體指數變化趨勢,主流媒體輿論與公眾對“工匠精神”的關注度具有一致性,說明社會公眾的搜索行為受到主流媒體的影響比較大。
2.資訊指數
資訊指數主要以百度智能分發(fā)和推薦內容數據為基礎,將公眾的閱讀、評論、轉發(fā)、點贊、不喜歡等行為的數量加權求和得出。百度指數自2017年7月起開始發(fā)布,至2019年2月9日,“工匠精神”在百度指數搜索的資訊指數曲線變化趨勢見圖3。
對比圖2、圖3可知,2018年下半年隨著媒體指數的下降,資訊指數反之快速上升,且出現高峰值。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工匠精神”在媒體宣傳和主流傳播方面的迫切性。
(三)熱圖及相關性分析
通過公眾在搜索關鍵詞前后的搜索行為變化中所表現的對關鍵詞的相關檢索詞的需求得出“工匠精神”關鍵詞熱圖,見圖4。其中,距離圓心越近表示與“工匠精神”搜索的相關性強度越大,自身大小表示自身搜索指數大小,紅色代表搜索指數上升、綠色代表搜索指數下降。
從圖4可知,與“工匠精神”強相關的有“匠人精神”“匠人”“大國工匠”“大國”等詞語;與“工匠精神”相關的主要是“工匠精神的人物及事跡”等近似詞語。相關熱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對“工匠精神”的了解需求,集中在表現人物與表現事跡上,這些詞也反映了工匠精神的載體體現。
(四)人群畫像分析
百度指數人群畫像功能,主要采取數據挖掘的方式,對搜索“工匠精神”關鍵詞的人群屬性進行聚類分析,從地域分布以及年齡、性別等人群屬性兩個方面展開。
1.地域分布
主要關注“工匠精神”關鍵詞搜索公眾在全國如何分布,并對所屬省份、城市及城市級別進行分布排名,見圖5。
從圖5可知,關注“工匠精神”省份排序中,廣東省關注度最高,江蘇、浙江、山東、北京市其次,四川、上海、河南、湖北和河北分列6~10位。城市排序中,排名前十位的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武漢、深圳、濟南、重慶和西安。全國地理分區(qū)中,華東地區(qū)的關注度最高,其次是華南、華北、華中和西南,但關注度已降至華東地區(qū)的近半數,最低的是東北和西北,近似華東地區(qū)的1/5。總體來看,搜索地區(qū)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qū)和中南內陸地區(qū),由東南向西北搜索人數逐步減少。
2.人群屬性
主要關注“工匠精神”關鍵詞搜索公眾的年齡和性別分布情況,見圖6。
從圖6可知,關注“工匠精神”年齡比例分布排序中,30~49歲的青壯年占比達到82%。其中,30~39歲的青年人數最多,約51%,已過半數;40~49歲的其次,約35%;20~29歲、19歲及以下以及50歲及以上的分別占7%、5%和2%。從性別來看,關注工匠精神的男性和女性比例相同。
從年齡分析,30~39歲人群作為社會中堅力量,“80后”是中國改革開放背景下成長的一代,“工匠精神”與“80后”具有高度契合。然而,20~29歲的新生代群體作為網絡世界最活躍的群體,對“工匠精神”的關注度卻并不高,特別是19歲及以下人群幾乎毫無關注,青年學生本應作為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反而對其缺少應有的關注熱情。這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聯系:立德樹人與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7]。立德樹人立的是社會主義之德,樹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倡導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將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與立德樹人相結合,具有現實性與可行性。
在應然層面,工匠精神培育是當前高等教育無法回避的話題。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高等教育體系,為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深刻變化,面對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yè)升級步伐加快、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質化傾向嚴重,畢業(yè)生就業(yè)難和就業(yè)質量低的問題仍未有效緩解,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養(yǎng)結構和質量難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yè)升級的要求[8]。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復合型技術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從建構基礎到內在旨歸,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密不可分。
(一)高職學生特殊群體的必然要求
切實提升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實現“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命與目的。工匠精神的內涵與立德樹人的要求相契合。工匠精神包括社會身份的認定、社會道德的要求、性格品質的體現,這些內容也正是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具體體現以及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主體養(yǎng)成的具體要求[9],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價值屬性與立德樹人具有的高度相契合,工匠精神強調職業(yè)道德,立德樹人強調職業(yè)規(guī)范。同時,工匠精神既重視技藝傳授,也重視素質培養(yǎng),寓教育于培育之中,有重要的育人價值。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要求把德育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二者都對促進自我價值,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促進激勵作用。
與本科學生相比,高職學生自我評價較低,學習能力較弱,自信心不足,自我認可度不高。在這種情況下,針對高職學生這一群體的心理特點,應當更多地給予關心與支持。因此,要以立德樹人為主線,著力培育學生工匠精神,以此增強學生的職業(yè)能力與素養(yǎng),從而幫助他們重塑求職信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要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yè)指導與幫扶,使他們順利就業(yè)、滿意就業(yè)、體面就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