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蓉
【摘 要】電影《我不是藥神》演員設置恰當,貼近生活,毫無保留的揭示病人生活窘境,然而過多考慮商業(yè)效果,導致失真、失深,未能稱為現實主義作品。
【關鍵詞】現實主義;閃光;弊端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6-0112-01
一部由新人導演文牧野拍攝的《我不是藥神》,轟動了華語影壇。雖然《我不是藥神》一直備受好評,也贏得社會大多數的掌聲與淚水,導演文牧野和主演徐崢更分別獲得了2018年第五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導演和最佳演員。但這部電影的弊端卻也是赫然在目。畢竟,在對待特殊題材電影上,藝術手法與商業(yè)效果都僅僅作為載體,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應當是由電影包裹之下的現實主義,應當是勇于揭開現實,狠狠刺醒大眾的一個尖聲。
從閃光一面來講,《我不是藥神》的切入點非常尖銳,以中國現實“藥俠”陸勇為原型,揭露了中國進口藥天價昂貴的現實,以及為大眾展現了慢粒性細胞白血病人的艱難生存,使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人群體得到了一個極高的關注。
演員的設置方面,也是十分得當。比如說,用四種演技層次揭開人物命運走向的徐崢,那場在黃毛病房前的聲嘶力竭,痛哭失聲無疑擊中觀眾的淚點,提高了人物的悲歡哀樂。而人物關系對立面的警察周一圍用細膩的演技,眼角的血絲,隱忍的眼神都蘊藏了他對于道德和法律的掙扎。
女性角色方面,譚卓飾演的思慧,在領班跳舞時,報復性地大喊“脫掉脫掉”,含在煙熏妝眼里的一泡淚,訴說了這位單親媽媽救治女兒的心酸與艱苦。再有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章宇飾演的黃毛,等等??梢哉f,演員飾演的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中對應的是一群無名之輩,一群小人物。偏偏也是這些演員賦予了這群小人物尊嚴與希望,表現出了對世界命運不公平的抗爭與奮斗,展現出了小人物“英雄”的一面。
電影中每個人物身上的印跡,演員都能淋漓盡致地塑造出血與骨\靈與肉。這也使電影在觀眾眼里更加寫實逼真,也使電影本身的人物關系更能夠豐滿,映射了現實社會因藥價昂貴所引發(fā)的小人物一系列抉擇與命運。
從貼近生活方面來講,這部電影不僅將“窮”這個窘境毫無保留地揭示給了大眾,同時也促使了更多大眾關注進口藥是否被納入醫(yī)保的政治改革。無論是游走在法律邊緣的“程勇”團隊,還是捍衛(wèi)法律的“曹斌”,或是掙扎在生死崖邊的“呂受益”“黃毛”病人們,都面臨著道德、人心、守法的種種挑戰(zhàn),也無一不在叩問著大眾的心理底線,也引發(fā)了大眾反思自我國家的醫(yī)療制度問題,關注當下國家提出來的醫(yī)療改革政策。
但是對于影片的弊端,最大的便是失真和失深,這不應該因影片亮點而對差處視而不見,避而不談。
失真。出于商業(yè)的效果考慮,文牧野對于現實的慢粒病人形象進行了“更慘”的加工與修飾,將浮腫的真實狀況變成了影片中的瘦骨嶙峋。這其實一直備受爭議,雖然藝術加工無可厚非,但刻意展現“口罩”“消瘦”,又似乎太過刻意,存在了賣慘行為,故意煽動觀眾的同情心。還有影片最核心的問題,那就是電影將研究格力寧的藥企表現為了一個只注重商業(yè)利益的反派,刻畫出了一個冷血的無情的資產主義形象。但在現實中的藥品天價是因昂貴的關稅所造成,而不是藥廠的定價過高。與之相反的,恰恰是藥企在現實中耗費無數世界頂尖醫(yī)療團隊心血研究出的藥品,救了慢粒種白血病人。并且在制作成本一收回時,立刻開放專利權,允許別的國家和團隊進行研究使用。所以,大眾真正應當注重的現實問題,是為何中國遲遲五年的時間沒有研究出正版仿制藥,為何瑞典格列寧進口藥的關稅昂貴,為何醫(yī)保政策無法報銷進口藥?而不是電影所表現出的那樣抨擊藥企,一味賣慘。打著現實主義旗號,卻僅僅流于了表面,沒有擔當起電影的責任。
失深?!段也皇撬幧瘛放c美國的《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相比,前者是自我救贖,后者是利他救贖。電影中,從一開始自私自利的印度神油老板到后面傾家蕩產幫助病人,徐崢飾演的程勇,是選擇了有利于他人的救贖,能夠有這份魄力與心性,或許也是可以稱作為“藥神”的原因。
但從現實社會真實的狀況看,后者其實應當是中國的自我救贖。程勇原型陸勇先生,自己就說,是醫(yī)療改革救了病人的命。然而為了商業(yè)效果,這段改革被隱藏在了程勇個人的勇敢行為之下。當然,也有可能是由于審查制度的限制,不能表現出是醫(yī)療改革來挽救了慢粒國民的生命,這點只能被替換成“程勇”的利他救贖上,只能夠被輕描淡寫一句“進醫(yī)保了”所概括。暗流涌動的時代更迭只配隱藏在刻意營造的英雄式悲劇的波濤洶涌下,這又何嘗不是電影的悲天憫人向商業(yè)效果低頭的結局?
總體來講,《我不是藥神》是戴著鐐銬跳舞的一部現實題材電影,中國誕生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品尚且沒有,或許還很遙遠。但不可置疑的是,《我不是藥神》打開了這類題材的先河,將民生問題搬上了大銀幕,促進了大眾的關注深度,也打開了大眾的關注視野,撕開了以往電影所不敢觸及的角落,更加鼓舞了新生代的導演嘗試。
我相信中國電影界的未來將是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精彩性,值得我們期待,值得我們欣賞,更值得我們創(chuàng)造!
參考文獻:
[1]黃璐.科幻電影中的體育元素:功能與呈現[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9,(2):43-49.
[2]王方.“越南”電影形象的多元闡述與解讀[J].傳媒觀察,2019,(3):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