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偉
由于高中物理的抽象性、邏輯性都比較強,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擺脫學習困境,教師可以把微課引入到高中物理課堂中,利用直觀生動的微課把抽象、難懂的物理知識表現(xiàn)出來,這樣將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打造有效的高中物理課堂.
一、微課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學習興趣
高中物理知識比較抽象,如果單憑教師直接講述,學生很難理解,甚至會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把物理知識融入到微課中,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習效果.
如在教學“平拋運動”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起平拋運動分解的模型,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功能,在課下事先利用動畫制作出物體同時在水平方向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圖,然后隨意在某時刻顯示物體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位置,經過多點顯示,最后利用描點法描出物體實際的軌跡.這時再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使學生能確認水平方向沒有受到力的作用,但有速度,從內心接受物體在水平方向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而在豎直方向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初速度為零,因此確信在豎直方向做自由落體運動.動畫模擬的過程,能夠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物體運動的時間是由豎直方向決定的,而水平方向發(fā)生的位移,不僅與初速度有關,還與物體運動的時間有關.如此一來,從本質上向學生揭示了平拋運動的內涵,使學生對平拋運動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二、微課營造氛圍,激發(fā)探究熱情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微課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中,主動去思考、探究.
如在教學“向心力”時,由于向心力是由其他力提供的,并不是真實存在的力,學生在對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過程中,總是把向心力分析進去,這樣就會造成解題錯誤.因此,在進行向心力授課時,教師就想到用微課進行教學.在微課資料中顯示的是在水平桌面上,繩子一端固定在光滑的桌面上,另一端與小球相連.在小球圍繞桌面上的固定點做圓周運動的過程中,教師進行引導:小球在光滑桌面上做勻速圓周運動時都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提出由于小球在繩子的作用下做圓周運動,因此繩子對小球有拉力作用;同時由于地球的吸引也受到重力的作用.這時教師提出:既然桌面對小球沒有力,那么就把桌面去掉好了.當教師利用動畫手段在小球運動的過程中把桌面去掉,結果學生看到的情景是小球向下發(fā)生了偏移.學生認識到除了拉力和重力外還有桌面對小球的支持力.接著教師對學生提出:重力和支持力在豎直方向,而小球在豎直方向沒有運動,因此二力平衡.那么拉力是用來干什么的呢?教師仍利用動畫手段,把拉著小球的繩子去掉,學生看到原本做圓周運動的小球偏離了圓周而向外運動出去.學生這才意識到繩子的拉力是小球圍繞圓心做圓周運動的力.這時教師提出向心力的概念,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三、微課助力實驗,提高科學素養(yǎng)
高中物理教學是離不開實驗教學的,可是由于受到實驗本身或器材方面的制約,有些實驗在實際操作中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學生在當時操作時并不能意識到錯誤,過后的糾錯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也不是很深刻.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視頻功能,記錄下學生實驗的過程,然后讓學生通過觀看尋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錯誤,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如在教學“歐姆定律”時,教師先帶領學生確定該實驗的電路圖,然后讓學生以小組進行實際操作,則學生連接電路的過程中,教師走下講臺拿著手機開始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進行現(xiàn)場錄制,尤其對于出現(xiàn)連接錯誤的操作更是重點錄制.學生經過緊張地操作,完成了實驗內容.教師先安排學生對小組的操作進行回顧,思考其中是否存在錯誤,然后讓學生對本小組的實驗操作過程進行復述,最后讓學生觀看剛剛錄制的各小組的實際操作過程,讓學生針對視頻資料查找出現(xiàn)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同時也可能發(fā)現(xiàn)其他組的問題,這樣在學生的自檢和互檢中,對于自身操作和他人操作出現(xiàn)的問題都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
總之,微課作為現(xiàn)代化信息手段,以其短小、靈活的特點服務于課堂教學中,使學生能夠更加形象地體驗物理知識,形成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