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少智 陳鏡聰 林紅東
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廣東惠州 516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骨科疾病,發(fā)病原因為椎間盤變形、勞損,或受外傷因素影響導致的患者纖維化破裂,破裂處有髓核突出,并產生髓核機械性壓迫,及鄰近神經根炎性病變等,導致患者腰部功能障礙,可造成患者慢性腰背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1-2]。為有效探究椎間盤和神經根之間的關系多采取影像掃描法,常用磁共振掃描,但是常規(guī)MRI檢查假陽性率較高,無法準確判斷椎間盤與神經根之間的關系。彌散張量成像是特殊MRI技術之一,其特點是可描述水分子的擴散方向,基于彌散加權成像上添加多個非線性方向梯度場,以此獲得掃描圖像,并通過相應軟件建立追蹤圖對纖維束走行情況進行描述,以此反映椎間盤與神經根之間的關系[3-4]。本次選取40例患者開展彌散張量成像掃描效果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慢性腰背疼痛合并單側下肢放射性疼痛患者為觀察組研究對象,選取同期在我院進行常規(guī)檢查受檢者共40例為對照組研究對象。觀察組中包括男28例,女12例,年齡36~62歲,平均(50.1±2.6)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2±0.6)年;對照組中包括男25例,女15例,年齡37~65歲,平均(50.6±2.7)歲,納入標準:無腰椎手術病史、腰部外傷病史、椎管內占位病變,同時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均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兩組受檢者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guī)MRI掃描:受檢者均呈仰臥位,保持平靜呼吸,選擇深圳市貝斯達醫(yī)療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Bstar-300 3.0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儀(國械注準20183280009)以及脊柱相控陣線圈。行軸位3D掃描,中心點為患者腹部臍上方約3cm處。參數(shù)設置如下:43ms TR,19sm TE,350mm FOV,129×129矩陣,1.5mm層厚,0.75mm層間距,共激勵4次,總采集時間為6分39秒。
彌散張量成像掃描:該掃描選擇SEEPI(軸位自旋-平面回波成像)序列模式,掃描中心同常規(guī)MRI掃描中心。參數(shù)設置如下:9900ms TR,94ms TE,F(xiàn)OV、矩陣同常規(guī)MRI掃描,3.0mm層厚,0mm層間距,共激勵3次,20個擴散方向,900 b值,總采集時間為9分29秒。
圖像及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將掃描后獲取的常規(guī)MRI及彌散張量成像數(shù)據(jù)上傳到數(shù)據(jù)處理工作站,應用專業(yè)軟件實施后期處理。采取纖維束追蹤雙ROI法在圖像內生成纖維束后直接進行觀測。操作如下,在常規(guī)MRI掃描圖像上對受檢者腰骶神經根情況進行觀察,并在其背根神經節(jié)、椎間孔周圍外側遠端脊神經取設定兩個感興趣區(qū)對纖維束進行追蹤,通過同時穿行方法將兩個感興趣區(qū)合并成一個纖維束。對纖維束FA及ADC值進行記錄。角度閾值為30°,而各項異性閾值為0.1,獲取的纖維束呈多線顯示,其中藍色為纖維束的首尾走行,紅色為左右走行,而綠色為先后走行[5-7]。
比較對照組受檢者雙側及觀察組患者雙側FA值及ADC值。
對照組受檢者雙側FA值及ADC值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受檢者雙側FA值及ADC值比較(±s)
表1 對照組受檢者雙側FA值及ADC值比較(±s)
腰椎節(jié)段 FA值ADC值左側 右側 t P 左側 右側 t P L3 0.321±0.031 0.319±0.030 0.293 >0.05 1.521±0.322 1.523±0.324 0.027 >0.05 L4 0.342±0.047 0.341±0.049 0.093 >0.05 1.532±0.325 1.534±0.322 0.027 >0.05 L5 0.348±0.021 0.347±0.022 0.207 >0.05 1.526±0.343 1.535±0.345 0.117 >0.05 S1 0.341±0.031 0.342±0.032 0.142 >0.05 1.528±0.318 1.526±0.317 0.028 >0.05
觀察組患者患側FA值相比健側顯著更低,ADC值相比健側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患者FA值與對照組受檢者相比明顯更低,而ADC相比對照組受檢者相比顯著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多采取電生理、CT、MRI等檢查其神經根受壓部位和嚴重程度。常規(guī)MRI掃描能夠有效反映出患者椎間盤突出位置和程度,但是腰骶神經根比較纖細,且該處解剖結構比較復雜,MRI常規(guī)掃描只能在橫斷面上對神經根某段進行觀察,無法連續(xù)顯示神經根不同方向走向,無法準確觀察具體受壓情況[8-10]。而彌散張量成像可以觀察水分子具體走向,能夠連續(xù)顯示神經纖維束結構及運行方向,同時可以檢測FA值及ADC值等數(shù)據(jù)。在本次研究中,兩組受檢者經彌散張量成像檢查后有效的觀察到了患者患側神經根移動和缺失情況,還能夠明顯觀察到其受壓程度。FA值能夠對微環(huán)境中水分子擴散比例進行準確描述,對組織生理變化進行定量評估[11-1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側FA值與健側FA以及健康者雙側FA值相比明顯更低,能夠觀察到患者椎間盤受到壓迫,同時在化學刺激下其靜脈回流異常,神經根有靜脈瘀血、水腫,顯微脫出髓鞘,導致髓鞘再生受阻。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患側ADC值與健側及對照組雙側ADC值相比顯著更高。ADC值改變與患者神經根受壓引發(fā)的炎癥水腫、纖維變性之間有一定關聯(lián)。神經根受壓、炎性刺激可導致神經根水腫,細胞間隙擴大,組織中水分子擴散速度和范圍增加,給予該種病理環(huán)境,相關細胞膜通透性以及較大分子蛋白質吸附能力、生物組織血流關注均有異常改變,進而導致ADC值上升[13-15]。
表2 觀察組患者雙側FA值及ADC值比較(±s)
表2 觀察組患者雙側FA值及ADC值比較(±s)
腰椎節(jié)段 FA值ADC值健側 患側 t P 健側 患側 t P L3 0.320±0.032 0.212±0.011 20.186 <0.05 1.520±0.323 1.756±0.511 2.469 <0.05 L4 0.343±0.046 0.214±0.012 17.162 <0.05 1.534±0.324 1.768±0.523 2.406 <0.05 L5 0.346±0.022 0.209±0.009 36.452 <0.05 1.524±0.341 1.772±0.531 2.485 <0.05 S1 0.342±0.033 0.211±0.010 24.026 <0.05 1.527±0.316 1.759±0.521 2.408 <0.05
表3 兩組受檢者FA及ADC均值比較(±s)
表3 兩組受檢者FA及ADC均值比較(±s)
組別 n FA值 ADC值對照組 40 0.322±0.033 1.522±0.321觀察組 40 0.208±0.014 1.771±0.525 t 20.113 2.559 P<0.05 <0.05
綜上,為腰骶部神經根受壓患者行MRI彌散張量成像檢查,能夠直接觀察到患者患側FA值及ADC值改變情況,顯示出神經束走行,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因此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