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翹楚
——在一個有希望的地方有一群有希望的人,共同做一件有希望的事,達到一個有希望的目標。
大興安嶺位于祖國的最北邊,東連綿延千里的小興安嶺,西依呼倫貝爾大草原,南達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lián)邦隔江相望。境內林莽蒼蒼,山巒疊嶂,雄渾八萬里的疆域,一片粗獷。吳凌娟經(jīng)??粗@片神奇又瑰麗的土地出神:“大興安嶺養(yǎng)育了我,培養(yǎng)了我也成就了我,有生之年我愿一直在這里,為種薯產業(y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如以往30年一樣,吳凌娟一大早就和同事們趕到了農地,看著剛刨出來的土豆長勢良好,預計馬上就能收獲,大家都松了一口氣:“今年的種薯長得挺好,瘡痂病挺輕的?!眳橇杈昴闷鹨活w土豆,一邊輕輕撫摸一邊說道:“你看,這邊有幾個芽眼,這邊一個芽眼都沒有,我們到時候剝莖尖就選這樣的植株?!?/p>
土豆可以說是國民餐桌上最受歡迎的蔬菜之一,可是看似普通的小土豆身上卻有著許多的大學問,想種好,著實不容易。
乍一看,地里的這些土豆與市場上的土豆沒有什么區(qū)別,其實它們的用途可非同一般。“通過田間選株,選出優(yōu)良的薯塊,再進行熱處理,然后呢進行莖尖剝離,誘導出一個試管苗,這個苗就叫脫毒苗。”
土豆學名馬鈴薯,屬于無性繁殖作物,通過切塊種植,在逐年種植過程中種薯容易受病害影響而感染病毒導致嚴重減產。農業(yè)技術人員,需要在實驗室條件下,通過莖尖剝離、誘導培養(yǎng)、病毒檢測等手段脫除這些病毒,讓種薯達到最佳狀態(tài)。
在大興安嶺農林科學院,提到馬鈴薯研究就不能不提吳凌娟,她和馬鈴薯打交道已經(jīng)30多年了。大學畢業(yè)后,吳凌娟就和愛人到了大興安嶺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原地區(qū)蔬菜研究所)。剛到研究所一看,這里只有一趟平房,那時候她的心里落差非常大:“我們是懷著一腔熱血來的這里,想要實現(xiàn)自己的一腔抱負,可是啥都沒有,可怎么干呢?”
上世紀80年代末,基層科研單位條件都很艱苦,在偏遠的大興安嶺農科所,不僅辦公環(huán)境簡陋,做科研所必備的儀器、設備更是匱乏,僅靠紙和筆怎么能研究出科學成果呢?幸運的是吳凌娟獲得了科研攻關的機會。“黑龍江省‘九五’攻關馬鈴薯脫毒種薯開發(fā)利用,實際對于我們來說觸動非常大,那時候我們沒有資金,他給了我們50萬元經(jīng)費,猶如雪中送炭?!庇辛隧椖亢徒?jīng)費,吳凌娟購置了設備,組建了團隊,全身心地投入到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工作上。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她又開始通過雜交,選育新品種。吳凌娟拿起一顆綠色的培育植株說,“這個就是克山的興佳(馬鈴薯品種),它的生長勢非常強,這個品種已經(jīng)在全國各地十多個省市進行推廣了?!奔痈襁_奇的經(jīng)銷商們都說,吳凌娟培育出來的種薯客戶都非常認可?!斑@些種薯,抗病能力強,產量高,口感還好,我們能賣得上價,賺得到錢。”
一個新品種的誕生需要8年~10年漫長又反復的實驗,但是付出這么多,還未必能確保實驗成果,還非??简炑芯空叩囊懔?。
大興安嶺地區(qū)系新華夏系第三隆起代北段之地質帶,地處高寒地區(qū),對馬鈴薯的種植有著更高的要求。經(jīng)過多年大量試驗研究,吳凌娟通過莖尖剝離、組織培養(yǎng)和病毒檢測等技術,研究出了一套適宜大興安嶺區(qū)域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技術,同時建立和完善了馬鈴薯脫毒種薯三級繁育技術體系,實現(xiàn)了馬鈴薯脫毒種薯的產業(yè)化繁育,開創(chuàng)了冷涼型農業(yè)發(fā)展的新模式。
在吳凌娟的帶領下,地區(qū)農林科學院研究的馬鈴薯莖尖脫毒、脫毒苗工廠化循環(huán)切繁、原種高效繁育等技術,均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笆濉逼陂g,地區(qū)累計生產出脫毒微型薯3000萬粒,原種生產量為1500萬千克,脫毒種薯共增收5.1億千克?!爸写笠惶枴薄霸绱蟀住薄坝冉稹薄爸惺?號”和“費烏瑞它”等種薯暢銷到了全國21個省份,為地區(qū)帶來了巨大經(jīng)濟效益。
從1996年開始,吳凌娟就承擔省委、國家多項重點項目。她于2013年—2014年承擔了地區(qū)科研項目《大興安嶺地區(qū)馬鈴薯種質資源庫的構建及遺傳多樣性研究》,完成了對本地區(qū)現(xiàn)有馬鈴薯種質資源庫的構建,并通過分子標記技術,完成116份馬鈴薯品種的遺傳多樣性分析及DNA指紋圖譜的構建,實現(xiàn)了本地區(qū)馬鈴薯分子生物學研究零的突破。2015年,通過多年的努力,選育出的馬鈴薯新品種“興佳2號”通過黑龍江省審定,由于其產量高,抗逆、抗病性強,現(xiàn)已在本區(qū)域和南方二作區(qū)進行了大面積推廣,累計推廣65萬畝,累計增產32.5萬噸,為當?shù)厝〉昧司薮蟮慕?jīng)濟效益。2017年,育出的馬鈴薯新品種“興佳3號”通過黑龍江省審定。
參加工作以來,吳凌娟先后發(fā)表研究性論文10余篇,開展技術培訓10余次,累計培訓1000多人次,累計發(fā)放技術資料5000多份。2001年獲得“黑龍江省重大科技效益獎”;2005年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11年獲得“黑龍江省科技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11年,獲得“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16年,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8年獲得全省職工創(chuàng)新標兵稱號。
由于全身心撲在了馬鈴薯繁育上,吳凌娟嘗嘗要去單位加班,面對親朋的不理解,她只是笑笑調侃自己是在和馬鈴薯“談戀愛”。
團隊成員趙光磊說:“我打心眼兒里知道,吳凌娟熱愛我們這個馬鈴薯產業(yè),決不是為了功名利祿。我來單位八年多了,每一次的春播秋收,她從來沒有缺席過,一直都在田間地頭?!?/p>
除了帶領團隊專心做科研以外,吳凌娟還在工作領域發(fā)揮著帶頭作用。自參加工作以來,她先后主持和參與了國家林業(yè)局“948”項目、國家“863”項目以及省科委“九五”和“十五”攻關項目等10多個國家、省級、地級項目。豐富的經(jīng)驗和優(yōu)秀的工作能力,讓吳凌娟獲得了國家星火計劃優(yōu)秀獎1項、省重大科技效益獎1項、“全國農牧漁業(yè)三等豐收獎”1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省農業(yè)豐收計劃一等獎2項和地區(qū)科技進步獎多項。
吳凌娟所帶的團隊始終秉承“把先進技術應用到生產,讓科研成果惠及到農戶”的理念,不僅為多家馬鈴薯種薯生產企業(yè)提供了技術支撐,還為所在區(qū)域的多家農場和農戶提供經(jīng)常性技術咨詢服務和田間技術指導,著力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近年來,他們先后為所在區(qū)域馬鈴薯生產企業(yè)、合作社及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50余次,免費發(fā)放技術資料5000余份。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2015年,我國啟動了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把馬鈴薯列為小麥、水稻和玉米外的第四大主糧作物,這極大地鼓舞了吳凌娟和同事們?!胺N薯選育沒有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眳橇杈暾f:“我有一個愿望,就是研究出一個最好的馬鈴薯品種,即使還要再來30年,我也一定要找到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