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光鴻
【摘要】標準化問題不是標準化本身的問題,而是人們如何對待標準化的問題。教育標準化的利益主體應該是社會。教育不能“唯標準化”,標準化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中的標準化應該有所側重,即需要在體現教育特點的同時,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教育 標準化 制度變革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標準化是指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實踐活動中,通過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制定、發(fā)布和實施統(tǒng)一標準,以獲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過程。標準化作為一種現實存在,任何人都無法否定它存在的價值。然而,對于教育評價考試改革而言,是否需要標準化?如果需要,又需要什么樣的標準化呢?教育的本質告訴我們,教育活動必須按照自身的特點與規(guī)律進行,否則會使教育評價考試改革陷入誤區(qū)。
標準化考試因其能夠客觀反映考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評判能力,因而成為現代國家教育制度和考試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如今,標準化廣泛應用于教育,已成為既定事實。下面,我們可從反面來論證教育標準化的利益主體。
首先,學生未必是標準化的利益主體。由于標準化考試是每個學生求學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考核,所以對在校生來說,標準化考試就是將教科書中的“標準知識”“復制”于答題紙上;學生參加標準化考試,“復制”越準確,越容易被錄用。標準化主要考察學生對客觀知識的接收程度,難以真正體現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人的認知與思維是同構共生的,如果抽去思維,學生的學習就成為死記硬背??梢姡瑯藴驶诤艽蟪潭壬舷拗屏藢W生的思維品質、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學生未必是標準化的受益主體。
其次,教師未必是標準化的利益主體。因為學生必須按照標準化要求答題才能取得好成績,所以標準化考試作為一種剛性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教師的教育教學。于是教師一方面將教學視作題海戰(zhàn)術的訓練場,通過大量練習使學生掌握應試技巧;另一方面將教學視為傳遞“標準答案”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尋求“標準答案”的意識??梢?,現代學校制度下的標準化教學,限制了教師對于教什么、怎么教的自由選擇,限制了教師對復雜教學情景自主判斷和教學策略選擇的自由。從這個角度講,教師也未必是標準化的既得利益主體。
最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未必是標準化的利益主體。人們通常將考試改革理解為一種教育制度的變革,教育制度變革的主要形態(tài)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然而政策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很顯然,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標準化考試是整個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諸方面變化的必然結果。因此,標準化并不是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隨意確定的,而是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梢姡逃姓鞴懿块T也不是標準化的利益主體。
那么,教育標準化的利益主體到底是誰呢?標準化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教育標準化與其他行業(yè)標準化一樣,其利益主體應該是社會。
教育需要標準化,只不過教育標準化需要在體現教育特點的同時,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實現教育目標。因此,教育標準化需要一定的限度,而這種限度的出發(fā)點是學生的成長,是教育的本真。
首先,標準化是測量學生學業(yè)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總要有一定的指標或標準來衡量?,F代考試制度使考試內容和方式更傾向于標準化,如要求命題類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論述題、辨析題等多種形式;試題覆蓋面盡量大,減少主觀題及其分值;測試成績要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明學生的學習情況。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知識分類越來越精細化,一方面社會發(fā)展客觀上需要學校培養(yǎng)和選拔大量的“專精尖”人才,另一方面全球范圍內的義務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造成學生數量過于龐大,標準化這種易于操作的測量方式就成為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因此,現代學校教育為標準化提供了存在的空間。
其次,標準化能夠提高教學效率。標準化的最大優(yōu)點是使教學有章可循。教師的教學按照規(guī)定的程序與步驟進行,會使許多教師特別是新任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教學的技能技巧,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而標準化的知識訓練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效率的提高需要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習得盡可能多的知識,同時,大部分教學內容特別是理科,都是有標準答案的,所不同的只是思考的過程。文科的許多知識也是確定的,我們不可能在學習每一種知識的時候都進行討論,都找到解析途徑,因為在現代教育體制下,這樣做不僅沒有市場,而且可能誤人子弟。
最后,標準化加快了學生成為“社會人”的進程。在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的今天,社會也越來越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作為這臺“機器”零部件的每個個體,為了保持與社會發(fā)展同步,必須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按照規(guī)則發(fā)揮自身功用。而學生作為發(fā)展中的個體,其身心發(fā)展的不成熟特征要求他們不斷地學習和掌握社會的種種規(guī)范,以達成個體與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一致性,因此,教育總是包含必要的社會規(guī)范、限制和引導功能。而標準化作為一種規(guī)范,要求學生盡快習得這些規(guī)范性知識,以引導他們向“社會人”轉變。
教育需要標準化,但標準化未必成為支配教育發(fā)展的根本指導思想,也并非單純是為了迎合社會標準化的需要。因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規(guī)律,違背教育規(guī)律不是我們需要的。所以,標準化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中的標準化應該有所側重。
要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由于各科知識以不同的內在結構、不同的表征方式揭示和體現人類對自然界、社會、人類自身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所以各科教學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如語文、歷史等學科突出的是社會性、時代性;數學、物理等學科突出的是客觀性、嚴謹性。學科性質不同,對人的發(fā)展所起的功能和作用就不同,教育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在現實教育過程中,一些教師往往因片面強調學生掌握知識的準確性,而將標準化作為一種普適性的規(guī)范程式,甚至視為真理而忽略了學科的豐富性、差異性,把教學中有系統(tǒng)的結構分解成線性的部分和序列,進而忽視了人的全面發(fā)展,導致學生思維的簡單化、線性化。因此,標準化應當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從注重單一選拔轉向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這既是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也符合當前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的要求。
要加強對多維度評價內容的研究,改變評價內容和方法過于“單一化”的情況。進一步加強對教師教學維度的研究,制定具體的、量化的、標準化的指標體系,使評價既注重教學結果,也注重教學過程。在評價方法上,要更具多樣性和開放性,評價結論不再通過一堂課而論,而要綜合考慮教師備課、上課、課外輔導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多時段、全方位的評價體系。這樣的評價雖然也是標準化的,但已經沒有了刻板與僵化,更多體現的是客觀與公正。對學生的評價,要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關注學生獲得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克服重智輕德、重知輕能、“一考定乾坤”等不良傾向。
由此可見,標準化問題不是標準化本身的問題,而是人們如何對待標準化的問題。教育活動及對象的特殊性警示我們,教育不能“唯標準化”,而是要立足于教育的本真,實現對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yǎng)。
(作者為周口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城鎮(zhèn)化背景下縣域義務教育發(fā)展與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7BJY03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李忠:《標準化考試的實質及引發(fā)的教育問題》,《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第12期。
②石中英:《教育哲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