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被害人因素 非法集資類犯罪 刑事主體
作者簡介:張雨辰,安徽科技學院人文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145
近幾年是非法集資類案件的高發(fā)期,從震驚全國的“e租寶”案、昆明泛亞一案等等可以看出,非法集資類案件社會影響力大、范圍廣、涉嫌的金額也往往觸目驚心。這就意味著非法集資類案件的被害人群體十分龐大,尤其值得關注。本文主要根據(jù)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這兩項罪名研究被害人因素的影響。從刑法學的視野中,研究現(xiàn)行刑法對于此兩項罪名在量刑情節(jié)上有關被害人因素影響定罪量刑的可能性以及局限性問題的討論,探究其在司法實踐中的意義,對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被害人諒解、被害人過錯和被害人同意這三種被害人行為共同構成了被害人因素。
(一)被害人過錯
在以被害人過錯為關鍵詞整理了中國法律裁判文書網(wǎng)中關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推薦案例的判決書之后,發(fā)現(xiàn)針對此因素的辯護意見,法官在判決的時候均沒有采納,并對辯護意見進行了駁回。
比如岳小亮、郭耀輝集資詐騙一案。自2016年8月始,公司負責人岳小亮、郭耀輝等人通過電話聯(lián)系、散發(fā)禮品券的宣傳方式,以收藏品高于原價代賣回收、贈送禮品、高返利并定期回收的方式,誘導中老年人來該公司購買紀念幣、紀念鈔及郵票等收藏品。直至案發(fā)累計銷售收藏品獲利440538元,累計付當事人返利57463元,回收收藏品1980元。公訴機關以集資詐騙罪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辯護人的意見是被害人在此過程中有貪圖利益的動機,具有一定過錯。法官認為本案中的被害人主觀上謀取投資利潤的想法并無不當,并未侵犯被告人的合法權益,與被告人實施集資詐騙行為沒有關聯(lián)性,因此不能成立。
可以看出,在此類案件中,辯護人所認為的被害人因其自身的貪利心理和占小便宜的動機構成的被害人過錯,法官在判決時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
(二)被害人諒解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中明確寫道:“對于積極賠償被害人經(jīng)濟損失并取得諒解的,綜合考慮犯罪性質、賠償數(shù)額、賠償能力以及認罪、悔罪程度等情況,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下;積極賠償?shù)珱]有取得諒解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30%以下;盡管沒有賠償,但取得諒解的,可以減少基準刑的20%以下?!备鶕?jù)部分推薦案例的裁判文書可以發(fā)現(xiàn),被害人諒解的量刑適用在非法集資類案件中較為常見,無論是辯護人提出的辯護意見還是公訴機關出具的公訴意見,查明事實后,法官均會予以適用。
比如雷式斌涉嫌集資詐騙一案。被告人雷式斌打著做生意需要資金周轉的旗號,借款數(shù)百萬元用于揮霍。之后為了保障自己的消費同時償還前期借款本息、承接工程,又故技重施,以支付高息和分紅為誘餌騙取他人,違法所得共計3844萬余元。雷式斌被一審法院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chǎn)。辯護人提出二審期間雷式斌又獲得部分被害人諒解,原判量刑過重。檢察院同樣認為有取得部分被害人諒解等從輕情節(jié),可酌情裁判。二審法院最終判決:“因二審期間刑法修正及部分被害人諒解,本院對雷式斌的刑罰予以變更?!?/p>
通過上述案件可以看出,被害人諒解對于非法集資類犯罪的量刑影響有司法解釋上的依據(jù),在司法實踐中運用廣泛且成熟。
(三) 被害人同意
在非法集資類犯罪中被害人同意這一因素在立法和司法中均無涉及,也無相關的裁判文書予以參考,可見在該類型犯罪中并不適用,本文暫不予以提及。
(一)律師辯護詞中對于被害人過錯的使用問題
一些律師在辯護詞里會提到被害人過錯的因素,期冀合議庭能夠采納此辯護意見,對被告人進行從輕或減輕處罰。但在此類型案件的最終判決中法官基本上都給出了否定意見。辯護詞中的觀點有:第一,被害人自身由于貪圖便宜,在利益面前降低或者喪失了基本的判斷力,為了求得高回報而出借或者投資給侵害人,因而造成了財產(chǎn)上的損失;第二,部分被害人有一定的過錯行為,其為達到將借款收回的目的,幫助侵害人向其他被害人借款,縱容侵害行為,因此被害人過錯是導致侵害人實施犯罪的誘因。合議庭的意見也比較統(tǒng)一的認為:被害人的該心理與侵害人實施的侵害行為之間無關聯(lián)性,部分被害人的行為也不是侵害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理由。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提出該辯護意見的律師對于刑法中的被害人概念理解有所偏差,認為被害人貪利這一心理可以構成被害人過錯,而忽略了被害人行為的本身并不具有違法性,也不違反道德規(guī)范,因而不足以構成刑法意義上的過錯。二是組成合議庭的法官認為被害人幫助侵害人向其他被害人借款的行為不是侵害人本身實施犯罪行為的誘因,侵害人非法占有的目的和使用非法手段獲取錢財?shù)乃枷氩攀菍е路缸镄袨榘l(fā)生的根本誘因。而且,對被害人陳述的審查核實過程更有利于法官認定被害人的行為性質。由此可見,對于在集資類犯罪案件中被害人是否真正存在過錯這一問題,辯護律師和法官的意見往往是不統(tǒng)一的。
(二)被害人諒解的相關問題
由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推薦案例的法律文書可以發(fā)現(xiàn)該類型犯罪的辯護律師在提出辯護意見時,使用的被害人諒解這一因素,往往能夠被合議庭采納。在被告提出上訴之后,二審期間獲得的部分被害人諒解,在有被害人出具諒解書的情況下,被告人也能夠重新改判。犯罪情節(jié)較輕的可以適用緩刑。顯然,這是一條頗為有效的、運用較為廣泛且成熟辯護意見。但這一因素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
1.被害人諒解的真實性問題。即諒解這一行為是否是基于被害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做出的。侵害人通常需要作出認罪悔罪、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一系列的行動以此來獲得被害人的諒解。被害人在一些強制手段諸如侵害人本身社會地位的影響、違規(guī)使用的行政權力等逼迫下作出的諒解不能被視為被害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不能被任意適用。有學者認為:“對真實性的要求,是被害人諒解作為酌定量刑情節(jié)社會效果充分發(fā)揮的重要保障,即通過賠償和補償,被害人物質和精神得到慰藉,被告人得到心理安寧,社會關系得到修復?!笨梢?,被害人諒解的真實性,對于能否在實現(xiàn)公平公正、真正保護被害人權益的情況下使用被害人因素影響定罪量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被害人諒解的濫用及量刑從寬限度的問題。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目前仍然存在著被害人“被迫”諒解的情況。有些法院的工作人員只一味追求效率或者想要完成績效考核的目標,處理案件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催促甚至強迫被害人接受賠償、出具諒解書。這一做法顯然是為了諒解而諒解,是有失偏頗的。同時,由于法官水平的參差不齊,對于這一因素的適用把握的不夠準確、嚴格,對于被告人的罪行沒有進行具體分析而一律從輕處罰,且往往適用較高的比例,這就造成了被害人諒解的濫用。
另外,司法解釋中關于基準刑減少百分比數(shù)據(jù)的相關規(guī)定,既無從說明統(tǒng)計來源,也無從說明實證方法,在實際使用中,法官只能依據(jù)自身經(jīng)驗進行判斷。這就造成該因素在非法集資類犯罪中對于量刑的影響,具有較大的任意性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的問題。
(一)對策
1.明確被害人過錯的適用界限。本文認為,在非法集資類犯罪中,由被害人的貪利心理而造成的盲目相信侵害人并進行投資、出借錢財?shù)男袨椴⒉荒軜嫵杀缓θ诉^錯,也不能作為在定罪量刑時的依據(jù)。而針對被害人幫助侵害人向其他被害人借款的情形,則需要根據(jù)具體的案件事實進行進一步的認定。確立被害人過錯的概念和被害人行為阻卻侵害人刑事責任的判斷標準則是當務之急。判斷標準可以由相關立法機關通過解釋的方式確立,以幫助司法機關在處理此類案件乃至其他類型案件的實踐中認定被害人過錯時予以參考,在有條框性規(guī)定的情況下,能夠更加合理的利用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有利于司法的公平公正。
2.對被害人諒解的真實性進行審查。本文認為,人民法院需要對被害人提交的諒解書進行審查。審查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真實性和自愿性。真實性審查應當以證據(jù)的標準進行,要求細致且尊重事實,而不是只要被害人提交就一定予以認定。自愿與否作為被害人的一種內(nèi)心活動,審查上的確存在一定的難度,但也可以從被害人提交諒解協(xié)議時的積極性和動作神態(tài)方面看出跡象。關于合法性的審查則可以遵循刑法中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和民法中平等自愿、誠實信用的原則進行。
3.確立被害人的刑事主體地位。前文中提到,這一犯罪類型的被害人群體人數(shù)眾多,且大多數(shù)案件涉及的金額較大。因此確立被害人的刑事主體地位,對于被害人權益的保障、被害人因素的合理適用,都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刑事主體地位的確立迫在眉睫。刑事主體地位的確立意味著在非法集資類犯罪乃至其他犯罪類型中,被害人都可能被賦予以告訴與否的權利和一定程度的處分權利,被害人的司法地位得到提高。
(二)現(xiàn)實意義
重視被害人因素,將其納入到定罪量刑的情節(jié)之中,有利于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維持社會穩(wěn)定,促進司法的公平公正。非法集資類犯罪中,被害人往往遭受重大的經(jīng)濟損失,精神也承受著較大的打擊。本人曾在基層法院實習的時候旁聽過一場“家族式”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案件,庭下坐著的大部分被害人,從年齡上看均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我了解到他們之中的多數(shù)都是拿出家底去投資,有的與被告成員還互相認識。結果不慎被騙,多年積蓄化為泡影。這對于被害人的傷害是雙重的,倘若忽視了他們的真實意思表示,對于他們在案件中的影響作用置之不理,對于整個案件的處理顯然是不利的,可能造成的后果也難以估量。激起被害人產(chǎn)生做出其他犯罪行為的想法也是可能存在的,這樣就產(chǎn)生了新的社會矛盾。同時,更多考量的被害人因素能夠更好的對于犯罪行為造成的被害人心理創(chuàng)傷和精神損害給予切實的關注,也是這一因素影響定罪量刑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之一。
參考文獻:
[1]葛治華,潘才敏.論附民賠償影響量刑之正當性——和諧司法視角下的被害人諒解制度[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2]湯嘯天.犯罪被害人學[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1998.
[3]黃瑛琦.被害人行為導入定罪機制研究[M].安徽:法律出版社,2011.
[4]高銘暄,張杰.刑法學視野中被害人問題探討[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6(1).
[5]李華,馬璐瑤.被害人過錯認定問題研究[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7(6).
[6]何俊.被害人過錯的刑法評價[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2).
[7]王振華.被害人諒解作為酌定量刑情節(jié)的正當化及適用限制[J].法律適用(司法案例),2018(14).
[8]齊文遠,魏漢濤.論被害人過錯影響定罪量刑的依據(jù)[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8(1).
[9]劉憲權.刑法嚴懲非法集資行為之反思[J].法商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