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了一場皇家年俗展覽后,由衷地感嘆,皇帝家過年真繁忙。從臘月一直到正月,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親睦族、勤政親賢、游藝行樂……各種慶典和祈福儀式名目繁多,涵蓋吃、穿、住、行、娛等方面,“天下第一家”關(guān)于年的儀式感委實達到了藝術(shù)化高度。
天子為萬民表率?;始艺J真過年,也是為了給群臣和老百姓做表率,提倡過年有儀式感,認真生活。
作為禮儀之邦,中國一直是注重儀式感的國度。無論皇家,還是民間,在生活各方面都講求禮儀。春節(jié),可以說具有最高的儀式感。哪怕在千里萬里之外,中國人都要盡力趕回家過年。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盛典》中說:“中國春節(jié),見證了地球上最大規(guī)模的年度人口遷移活動,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紛紛返回家鄉(xiāng)與家人團圓。”這種“趕”就是年的開始儀式,情感核心是對家的依戀。
中國傳統(tǒng)新年有一個半月之久,全是靠各種儀式撐起來的。我們從小都見慣長輩認真地遵循各種古老年俗,給我們過生動充實的“中國年”。而我們在祖?zhèn)鞯摹胺蔽目d節(jié)”中一年一年地成長。那時候的年,一天、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少,要歡天喜地、按部就班地走完。過年不是某個人、某個家庭的事,而是與他人、宗族、社會密切相關(guān)的集體狂歡。即使想過得簡素或安寧,也難免或多或少地被帶入禮俗和儀式中。當(dāng)然,我們重溫親情、祈福祝愿、追本溯源、休養(yǎng)生息等需求也可以在各種儀式中得到滿足。
老一輩對傳統(tǒng)儀式的堅守,源自對傳統(tǒng)文化和農(nóng)業(yè)文明的認同和守護。舊時代的一切可按照天時節(jié)令公轉(zhuǎn)和禮法習(xí)俗自轉(zhuǎn),“克己復(fù)禮”的文化語境鼓勵個人消解個性、鍛造共性。而“年”這種集體性狂歡活動就是承載共性、共情的最佳載體,因而受到了一致推崇。
現(xiàn)在,隨著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明逐漸瓦解,傳統(tǒng)文化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日漸消弭,新生代人追求自由和個性的生活,年的儀式感隨之越來越弱。千里萬里趕回家團聚改為全家集體出游,熱熱鬧鬧的年夜飯改為到飯店聚餐,囤積年貨的快樂被商場和超市不打烊的勤奮所消融,穿新衣服的樂趣早就因為平日頻繁添衣而降級,連春晚也被手機所淘汰,更不用說守夜、放鞭炮這些習(xí)俗。彰顯個性才是年輕人的追求,他們思考的是如何才能過一個更獨特、更有品位、更有價值的年。
傳統(tǒng)文化培育出來的儀式不再受歡迎,新生代反儀式、崇尚個體感覺。于是,很多人站在新舊交替的路口彷徨,一邊感嘆著年味兒越來越淡,一邊低頭刷著手機,拒各種儀式于千里之外。
其實,細細想來,很多人恰恰是因為反儀式而體會不到年味兒。年就在儀式中,儀式連起了年。儀式可以越來越精簡,但如果連對年的期許和熱情也被精簡沒了,那是非??上У氖虑椤K?,從這個年開始,不妨也堅持一些儀式吧!或許,我們會感受到久違的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