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要】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傳承著中華民族活態(tài)的文化基因,通過對京劇社團模式下學生多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研究、觀察,可以看出,在京劇社團模式下,學生通過對京劇唱腔、形體、文化等多元課程的學習,在品德品格、學科素養(yǎng)、綜合素質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提升。這無疑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學科多元素養(yǎng)、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一個優(yōu)良寫照!
【關鍵詞】京劇;社團;多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社團指的是學生為了實現(xiàn)社團成員的共同意愿和滿足個人興趣愛好的需要,自愿組成的,按照相關章程開展活動的群眾化學生組織;包含學生自上而下設置的相對專業(yè)性較強的團體。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夯實了學校的文化底蘊,是培育學生多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載體,更是一所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8年,隨著“新課改”的全面貫徹與落實,“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進入校園,細化到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以及各項活動、社團的開展及建設之中。
京劇社團作為筆者所在學校一大辦學特色,與中國戲曲學院合作辦學,聘請五名專業(yè)京劇演員為專職教師,其中兩名為國家一級演員。他們功底扎實,言傳身教,長期駐校授課,為確保京劇課程授課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2015年成立以來,每年吸納四五十名學生入團,年級跨越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內容涉及唱腔、形體、文化等多領域。并在逐步發(fā)展中課程化、校本化。以傳統(tǒng)戲曲為載體,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培育多元素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
京劇社團作為國學社團之首,首當其沖被列為我校發(fā)展學生多元素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經(jīng)過長達四年的追蹤與調查,京劇社團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無論是在學科技能、表現(xiàn)力與創(chuàng)造力還是品德品格等多元素養(yǎng)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一、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了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含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和文化理解三方面。通過實驗研究法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參與京劇社團的學生在審美感知力、藝術表現(xiàn)力和文化理解力的提升上具有顯著成效。
(一)審美感知(聽辨力、感知力)
雖然現(xiàn)今科技進步,教法革新,但京劇依然保持著“口傳心授”的傳統(tǒng)教授方式。京劇唱腔中的螺旋音、波浪音,京劇咬字中的尖字、團字、上口字,京劇念白中的京白、韻白,是任何一種樂器、錄音設備所無法模擬的。因此要想傳承地道的京腔京韻,還得回歸最原始的“師傅教,徒兒(模)仿”的方式。
這種“口傳心授”的教法,使得學生在學習京劇唱腔的過程中,需要格外運用自己的耳朵去察覺京腔中細微的旋律走勢以及韻味轉變。將自己所聽到的內化于心,并模仿著演唱出來。
因此,經(jīng)過京劇社團學習的學生,在旋律的聽辨與模仿上具有較強的能力。這種能力在音樂課中的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能夠更加細微地體察音樂中的要素變化,感知音樂所表達的深層情感,在演繹音樂的過程中也更加細致入微,富于情感性。無論在鑒賞能力和實踐能力(歌唱、演奏等)上都比普通班的孩子表現(xiàn)突出。
(二)藝術表現(xiàn)(舞臺表現(xiàn)力)
戲曲是一門表演的藝術,它將故事情節(jié)內化于演員的表演之中,將其特有的綜合性、程式性、虛擬性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
在我校,京劇社團的學生每年都會參加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的“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央視戲曲春晚的錄制以及本校主辦的文藝匯演等。多元的平臺搭建,多彩的演出機會,使得京劇社的學生擁有豐富的舞臺展示自我,表現(xiàn)自己。
因此,京劇社團的學生相較于普通班學生而言,在藝術表現(xiàn)力和舞臺表現(xiàn)力方面更勝一籌。
(三)文化理解(本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戲曲文化是不可忽視的中流砥柱。京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樣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國大部分時間內,不僅代表著中國舞臺藝術樣式的最高端,同時亦為大眾娛樂樣式的主流。
京劇形成之日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自1919年梅蘭芳先生第一次攜京劇現(xiàn)身國際舞臺,京劇便以“Beijing Opera”的“中國歌劇”印象晉升世人眼中的中國文化代名詞。角色迥異的油彩臉譜,精美絕倫的服裝頭飾,悠揚委婉的唱腔,清脆悅耳的念白,矯健敏捷的做打,寫意虛擬的表演,無一不是中國文化的化身。
二、綜合素質
(一)德育(忠孝仁義)
京劇藝術歷久彌新,享譽海內外,堪稱“國粹”。用京劇講好“中國故事”傳承經(jīng)典,弘揚民族精神。始終是我校京劇社團開辦的宗旨。將京劇引入校園,既是貫徹兩辦《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創(chuàng)新美育、德育工作,借助戲曲文化,培育學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抓手。學生通過實踐,以“表演”的方式親身宣揚“仁義忠孝”等傳統(tǒng)美德,將一個個帶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精神的中國故事展現(xiàn)在大眾舞臺上。經(jīng)過長時間的積淀,使學生的品德品性在潛移默化中深受中國“忠孝仁義”等傳統(tǒng)禮儀的洗禮。具體表現(xiàn)在京劇社團的學生更加尊師重道,他們更懂得謙卑禮讓等國學精神。這點無論在其個人,還是班級氛圍方面都有顯著體現(xiàn)。
(二)智育(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
從科任教師的訪談記錄可以看出,京劇班孩子與普通班孩子在課堂表現(xiàn)、學習成績與音樂能力方面均有顯著差異。課堂表現(xiàn)。京劇班的孩子思維較活躍,反應能力敏捷,課堂氛圍活躍,且課堂參與度、喜好度、理解度、學習成效較普通班高。并且他們很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學習成績。京劇班孩子的學習成績名列年段前茅。之前許多學生家長與老師偏見開展過多的京劇社團活動影響學生學習,拉低學生成績,但從數(shù)據(jù)顯示中,京劇班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每次都在不斷進步中名列年段前三甲。在這之后許多家長與老師也都漸漸積極參與進京劇社團的建設之中,效果良好。筆者認為,這可能是京劇文化中另一精神層面的滲透—吃苦耐勞。
(三)體育(身體素質)
京劇舞臺藝術中,做功、打功一招一式均有其按部就班的程式性,“手眼身法步”“精氣神兒”“子午相”等都是京劇形體修習中所必不可少的動作要領。京劇社團的學生通過長期鍛造,體態(tài)、精神面貌等更加積極向上,表現(xiàn)出良好的身體素質。
(四)美育(戲曲審美)
在美育方面,中國傳統(tǒng)戲曲是一種寫意的綜合藝術,其在有限舞臺空間中揮灑出無限自由的廣闊空間,其戲曲空間可歸納為回環(huán)流轉性、時空跳躍性、象征寫意性、意象虛擬性四種特質,這些美學特質使中國傳統(tǒng)戲曲具有形式優(yōu)美、意境高遠、表現(xiàn)力豐富的獨特魅力。京劇正以其傳統(tǒng)戲曲抽象寫意的審美文化影響著學生對“美”的審美標準,一種中國標準的審美。
通過四年來的研究、觀察,可以看出,在京劇社團模式下,學生通過對京劇唱腔、形體、文化等多元課程的學習,在品德品格、學科素養(yǎng)、綜合素質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提升。這無疑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學科多元素養(yǎng)、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一個優(yōu)良寫照!
參考文獻
[1]李劼.論中國古典戲曲的空間的審美特質[J].東華理工大學 撫州日報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