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凡清
【摘要】許多現代作曲家都選用古典詩詞為創(chuàng)作背景來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箏樂作品也不例外,新作品的出現為箏曲的傳承和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方向。本文以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的箏樂作品《長相思》為例,從樂府詩的文學意境與詩意表達的分析為出發(fā)點,結合箏曲《長相思》的音樂材料與文學表達之間的構建,去探究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用更深層次的體驗來詮釋音樂,達到兩者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樂府詩《長相思》;箏曲《長相思》;融合
【中圖分類號】J632.3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樂府詩《長相思》的詩意解讀
(一)“長相思”的產生
“相思”是人類情感中體現愛情深度的一種表達方式?!伴L相思”是詞牌名,它作為樂府古題, 詩意含蓄飄逸。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在各種藝術形式中極盡描述,在漢樂府詩歌中的《長相思》是其中較有影響的一類作品,影響有兩千年之久。
(二)《長相思》的詩意解讀
李白創(chuàng)作的樂府詩為了展現更深層次的藝術內涵,寫下了這首廣泛流傳的佳作。
《長相思》【唐】·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這首詩通過對秋天景物的刻畫,來烘托當時的氛圍,雖然在表面上寫男女相思之情,實則寫的是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后,在沉思中回憶過往的情緒之作。在本首詩中,詩人通過對秋蟲、秋霜、孤燈等意象的描寫,表現了作者的相思之苦,從而奠定了情感色彩。用“美人”來暗示作者的政治寄托,用“長安”來暗示作者孤寂的處境。詩人將其意隱含在本詩的形象之中,由這首詩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此時的心境。
二、箏曲《長相思》的音樂表現
《長相思》是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以詩人李白的同名詩《長相思》為創(chuàng)作背景,引用其中一首創(chuàng)作的古箏獨奏曲。作曲家把李白無法施展抱負并且對親人的無限思念表達的淋漓盡致。全曲用“悲憤”與“豁達”相結合的基調,含蓄婉約。箏曲《長相思》在不改變傳統(tǒng)音樂特征的前提下與這首詩相結合,在情感中的表達也是動人心弦。
箏曲《長相思》所采用F宮與bB宮五聲音階交替的定弦方法,使得整首樂曲具有流動性和色彩性(見譜例1)。
《長相思》以深遠悠長的引子部分作為樂曲的開端,通過輪指、搖指和滑音等演奏技巧的層層遞進來推動樂曲的整體思緒。吟唱式旋律的慢板將人帶入這悲涼的氛圍之中,在強弱與音色兩者之間展開先鮮明的對比。第二部分的小快板用魚咬尾式的旋律特點,使得慢板與快板的對比更加強烈,使整段旋律此起彼伏,同時也不缺乏自然流暢之感。小快板的演奏非常自然地承接到第三部分,這一部分以流水擬聲,用右手快速的下行音階和左手的琶音相互配合,使音樂效果充滿張力,將樂曲推向高潮。結尾部分與引子部分首尾呼應,運用搖指、滑音和空靈的泛音等技巧來收尾,泛音的余音留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來展現其意境。
三、文學意境與音樂表現的融合
(一)詩意化的結構特征
箏曲《長相思》是一個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的作品,由引子、慢板部分(A)、小快板部分(B)、激動地快板部分(A1)和結尾組成。結構圖示如下:
引子部分是節(jié)奏和速度都稍顯自由的散板,從“悲”出發(fā),交代李白既不想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愿獨善其身的內心掙扎。王建民先生將樂曲一開始用兩句排比句式的旋律,用輪指演奏出來,分別用中指、食指、大指交替。三個音由慢漸快、由弱漸強,在強音頭處收尾,展現先聲奪人的效果。A段是一個慢板段落,旋律性強,音調委婉柔美,抒發(fā)了詩人傷感孤單的情懷。音樂語氣的抑揚頓挫,單旋律的起起伏伏,把“孤燈”“秋霜”等意象描寫得淋漓盡致。再加上時而貫穿在樂曲中的左手琴碼刮奏,更是增加了這段音樂凄冷的思緒。B段小快板,慢起漸快,此段整體的音樂情緒是積極的,從側面來表現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雖然仕途道路困難重重,但詩人的內心還是豁達向上的。A1段開始部分就是主題的再現,左右手相隔一個八度和兩個八度同時彈奏,表現了詩人不顧“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的困難和障礙,執(zhí)著的追尋自己著的理想,將全曲推向高潮,展現“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的悲憤思緒。結尾處曲終點題“長相思,摧心肝”,以上行音調的搖指旋律引向深遠的意境,結束全曲。
作曲家將樂府詩《長相思》的詩意深深地融入了樂曲的結構中,深刻地表達出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詩”“樂”之意境的結合。所謂“意境”,首先就是情與景的交融。清代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因此在箏曲《長相思》中也是一樣的,為了創(chuàng)造出有意境的藝術作品,作曲家將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對象之中,成為一種客觀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寫山則情滿于山,寫水則情溢于水”、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
(二)自然靈動的演奏技法
1.“點”
“點”是指古箏由義甲撥弦時所產生的顆粒性較強且無雜音的聲音。對“點”的要求就是在快板部分所發(fā)出的顆粒感飽滿的音色。主題再現部分(譜例2),將左手彈奏轉換為樂曲的主旋律,右手用快速彈奏下行音階的方式加以修飾。旋律音高從中低音區(qū)轉換為高音區(qū)來進行演奏,將樂曲推向高潮。在演奏過程中,為了營造主題氛圍,反復的快速下行音階用指尖的顆粒性來展現音樂。
在眾多演奏技法中,“點”的涵蓋面不僅廣,而且可以把它的演奏方法延伸為單音、輪抹等眾多技法。在這首樂曲中,它主要運用了大量關于“點”的演奏技巧,大篇幅的用右手下行短音階和左手琶音、單音相互轉換的技法,將此段旋律一氣呵成,把李白內心憤懣的情緒全部宣泄出來。
此段為全曲的高潮部分,李白的詩中雖然沒有豪情萬丈的詩句,但是從曲調中我們可以通過樂曲來感受快速奔跑的下行音階在情緒的營造上一瀉千里,如萬馬奔騰的宣泄。作者深入刻畫了詩人“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钡呐炫葍刃摹?/p>
《長相思》詩句中雖然沒有突顯很強大的情感色彩,但是王建民先生在音樂中運用快速輪指的技巧來演奏下行音階的旋律,把再創(chuàng)作的表現力發(fā)揮到極致,使樂曲與詩達到一層相融的境界。
2.“力”
“力”是指在演奏過程中,指尖觸弦時所發(fā)出的力度。傳統(tǒng)箏樂左手都是以按弦、揉弦來潤飾和美化聲音。但在這里主要用小撮的指法對旋律進行修飾(見譜例3),達到對琴聲的以韻補聲,為箏曲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一股新鮮的空氣。這部分小快板不僅要求指尖技巧的力度,對詩中作者內心刻畫也是非常重要的。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事物只有不斷地變化,才能具有新的生命與活力。
3.“潤”
“潤”是用左手的按、滑音技巧為原本單調的音色賦予柔美之感,從而豐富了過于直接的的演奏效果,這是成就古箏音樂具有獨特韻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的演奏方式在本樂曲的抒情段落中都可以見到,因此這也是此作品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演奏技法。
詩是用來吟誦的,曲是用來聆聽的。在演奏一些傳統(tǒng)性較強的古箏曲目時,大多數的主題旋律都是用右手來彈奏,但是箏曲 《長相思》 并沒有受到這個觀念的約束。在本樂曲中,左手演奏另一端的曲調,而右手演奏旋律泛音,左右手相互配合,引人入境。王建民先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把樂曲的主題單旋律用泛音的演奏方式演繹出來,達到一種空靈之感和寂靜、落寞之情(譜例4),恰巧可以點出惆悵和憂郁的色彩,對這首曲子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一首器樂作品中把旋律段落用泛音效果演奏出來是非常少見的,但是作者別具一格,運用泛音來作為慢板的主要部分,將主旋律與泛音之間一實一虛的相互照應正點明了這句“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的氛圍,在這首詩的主旨情緒下多次反復,表達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和悲涼之感。
箏曲《長相思》中的搖指與按滑音的相互配合,將樂曲中所要表達的情感直抒心底,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搖指部分以連續(xù)的上行音階為主(例譜5),由快到慢,由強到弱,直至逐漸恢復平靜,將樂曲的意境之感帶入虛無縹緲的遠處(譜例6)。搖指在《長相思》中是很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古箏彈奏手法,能夠將顆粒性較強的單音連成優(yōu)美圓滑的旋律線條,使音樂更加婉轉動聽,將作者的離別之情的傷感不斷拉伸延長,力圖將情感表現得更加真切,更加打動人心。開頭和結尾部分首尾呼應將“長相思,在長安”和“長相思,摧心肝”的那種孤獨之感和憤懣之情細致的刻畫了出來,最后落到兩個泛音結束全曲。
作品是非常規(guī)整的2/4 拍樂曲,引子和結尾部分采用的是傳統(tǒng)樂曲常用的散板形式。帶有明顯的中國樂曲風格,這使樂曲不僅有利于主題的升華,又有利于效果的展開。一首古箏曲的演奏效果不僅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而且還需要將文化修養(yǎng)和演奏者的演奏風格相互襯托,這才是古箏文化的精髓之處。
4.“意”
意境是體現“情”和“境”的一種中國傳統(tǒng)美學,在民族器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要將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深入貫徹到作品中去,這樣不僅能表現出作品的內涵,又能讓“樂”與“詩”在氣質中相融合,達到意境美的境界。王建民先生用李白的《長相思》作為創(chuàng)作背景,寫下了這首同名曲《長相思》。箏樂中的意境美不僅僅體現在《長相思》這一首作品中,還有婁樹華先生根據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創(chuàng)作的《漁舟唱晚》;王建民先生根據唐代詩人張繼科的同名詩《楓橋夜泊》而創(chuàng)作的同名曲《楓橋夜泊》;莊曜先生根據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而創(chuàng)作的《箜篌引》;還有何占豪先生由樂曲《滿江紅》而改變的《臨安遺恨》等,這些都以詩意起興來作為箏樂創(chuàng)作的源頭。
在《長相思》這首作品中,它通過音樂的表現手法,展現了作品內在的東方氣韻。“寫意” 本指中國藝術表現的一種重要特征,也是國畫的一種畫法,它主要表現在抒發(fā)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用筆不求工細,只追求作品的藝術文化。而在音樂中所運用這種手法,是主要體現作品在旋律、節(jié)拍、曲式結構等方面的闡述。追求“寫意”正是這首作品最核心的表達方式,無論在音樂的表達還是情感的渲染,都是為了實現作曲家“詩樂結合”的愿望。整首作品正如一幅美麗的山水景象盡情展現在我們眼前,充實了我們的視覺與聽覺,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怎一個“契合”了得!
四、結語
古箏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其中之一,它悠久的歷史、典雅而細膩的音色和豐富的表現手法均富有中國古典文化的韻味,深受大家的喜愛。樂曲《長相思》不僅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箏曲的固有的特點,而且加入了一些現代的創(chuàng)作思想。將李白孤獨之情、思念之情、悲憤之情通過此曲完美地演繹了出來。箏曲《長相思》與一般傳統(tǒng)的古箏彈奏曲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加入了獨特的現代流行元素,這也正是需要學習的。在音樂技術中,要將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整首作品中,為作品的表現去提供鮮明的色彩,讓音樂的素材和表現共生共息。在詩詞歌賦與古典音樂中架起一道橋梁,將古箏文化繼續(xù)傳承下去。
注釋:
①《長相思》作者李白,選自《唐詩鑒賞詞典》,主編傅德岷長江出版社,2011年版,第96頁.
②《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8頁.
參考文獻
[1]張珊.當代古箏名作教學與演奏詳解[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
[2]傅德岷.唐詩鑒賞詞典[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1.
[3]林雪鈴.以“啟發(fā)詩性思維”為導向的新詩教學設計及其實作成果分析[J].文傳學報,2009(8).
[4]汪莎.詩意的棲息——評陶一陌古箏曲《自在云端》的音樂創(chuàng)作[J].人民音樂,2013(11):32-34.
[5]于丹.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