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李商隱無題詩與晏幾道令詞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6ZWE03。
摘 ?要:北宋著名詞人晏幾道,其詞“正有異于流俗,不第以綺語稱矣?!毕噍^其詞的“異流俗”而言,其為人性情更是才華橫溢,卻孤傲狷介,特立獨行,固守真性情,成為后代研究者關注的重要視角。
關鍵詞:晏幾道;才華;特立獨行
作者簡介:楊海英(1976-),女,漢,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哈爾濱科學技術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5-0-01
孔子曾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儒家在追求人格完善的道路上,除中國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范式是中庸外,允許不同的選擇存在,狂和狷都是現實士人選取的自我生活方式。對于狷者而言,才華橫溢,有所不為都是其顯現特征,特立獨行,落落寡合也正合狷者的性情特征。宋小令詞代表人物晏幾道就是這一樣一位落拓不羈的特立獨行之人。
黃庭堅曾評價晏幾道“固人英也,其癡亦自絕人”,謂其有四癡,“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癡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一作新進士語,此又一癡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饑,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癡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癡也”(《小山詞序》)。黃庭堅總結的晏幾道的四癡,正可見他的特立獨行的狷者本色。
晏幾道的第一癡是他的不介入政治,但并不能說他對政治完全不了解,相反,晏幾道生長于仕宦之家,必然深諳官場的傾軋爭逐、蠅營狗茍,從他僅存的幾首詩作,如《與鄭俠》、《觀畫目送飛雁手提白魚》中可以看出,他對官場既有恐懼又有不屑。晏幾道雖出身顯赫,但并未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只做過幾任小官。但他的沉淪下僚,并不是一般認為的家道中落或者懷才不遇。所謂“不肯一作新進士語”,是為不茍,是為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和創(chuàng)作原則,他不肯從俗媚俗,只愿在自己瀟灑的精神生活中潛心創(chuàng)作。晏幾道的第三癡說的是實情,晏幾道晚年家貧,據《墨莊漫錄》,“叔原聚書甚多,每有遷徙,其妻厭之,謂叔原有類乞兒搬漆碗”。一方面他為不相干之人之事“費資千百萬”,一方面不考慮個人和家庭生活的貧苦,非世家子弟不能有如此行為、如此灑脫。同樣晏幾道又有著世家子弟的強烈自尊,因此不肯紆尊降貴以求一官半職。而晏幾道的第四癡恐非事實,只是他生性孤高不愿與人計較而已。
生活的困頓換來的是創(chuàng)作方面的堅守?!队駱谴骸贰暗癜昂脼辁L花住,占取東城南陌路。盡教春思亂如云,莫管世情輕似絮。 古來多被虛名誤。寧負虛名身莫負。勸君頻入醉鄉(xiāng)來,此是無愁無恨處?!边@首詞表面是描述自己沉溺詩酒、放蕩不羈的生活,實則為沉痛之語。充滿了世情如絮、虛名誤人,人生的追求皆是虛妄之感。陶淵明說“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違背自己理想和原則的事對于狷者是不能容忍的,所以詞人寧可沉湎醉鄉(xiāng),換取不見不煩的無愁無恨。陳振孫在評論晏幾道的創(chuàng)作時說,“叔原詞在諸名勝中,獨可追逼花間,高處或過之。”又評價“其為人雖縱馳不羈,而不求茍進,尚氣磊落,未可貶也?!保ā吨饼S書錄解題》卷二一),這是了解晏幾道的知人之論。
晏幾道晚年所作有一首《臨江仙》:“東野亡來無麗句,于君去后少交親。追思往事好沾巾。白頭王建在,猶見詠詩人。 學道深山空自老,留名千載不干身。酒筵歌席莫辭頻。爭如南陌上,占取一年春?!边@首詞很明顯是晏幾道晚年總結自己一生之語。上闋說一方面自己年已垂暮,故友凋零,當追思往事,不禁使人內心感傷。然而晏幾道終以詩人自喻,不肯改變一生的追求。陸游有句“此生合是詩人未”,可見其并不以詩人自詡,反映了一種壯志難酬,不甘以詩人終老的心理。而晏幾道則正好相反,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詩酒人生,說自己不畏寂寞,不思名利,愿意在酒宴歌席中度過一生,充分顯示其特立獨行的自由個性的張揚。
晏幾道一生自視甚高,“文章翰墨,自立規(guī)模,常欲軒輊人,而不受世之輕重”(黃庭堅《小山詞序》)。由于自己孤高自持的個性,晏幾道平生不但不求仕進,而且在與人交往方面也是極為狷介。陸友仁《硯北雜志》上引邵澤民云:“元祐中,叔原以長短句行,蘇子瞻因魯直欲見之,則謝曰:‘今政事堂中半吾家舊客,亦未暇見也?!鞭o氣頗為倨傲。晏幾道不見蘇軾推其原因,不外乎“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碧K軾比他略大,當時又是朝中顯貴,所以以晏幾道的性格,自然是要拒絕的。
作為主要抒一己情志的詞人,晏幾道一生輕歌慢詞,訴盡華屋傾覆、人生世態(tài)的悲涼,也鐫寫著名門貴胄之子厭棄權貴、寡合獨行的個人蒼涼。
參考文獻:
[1](宋)晏幾道,張草紉箋注.小山詞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張映光.晏幾道《小山詞》的純情特質和抒情特色[J].江西社會科學,2007,(10).
[3]鮑恒.癡情兩公子 ?風華兩詞人——晏幾道與納蘭性德詞比較[D].安徽:安徽大學,2005.
[4]崔海正, 李好.近二十年(1987-2006)晏幾道及其詞研究述要[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5]童坦.2007-2015年晏幾道及其詞研究述要[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