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慶平
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必修課8學分中的1學分固定下來,足見對整本書閱讀的重視。
在實施建議關于閱讀教學一節(jié)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yōu)秀的閱讀材料。”這段話的關鍵詞是:閱讀興趣、閱讀面、閱讀量、閱讀品位、自主。想盡一切辦法激發(fā)閱讀興趣,拓展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確保閱讀品位,尊重學生閱讀的自主性,這是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最根本的原則和目標??梢哉f這一實施意見言簡意賅卻切中肯綮,探討“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首先要理解這五個方面的內涵及關系。
興趣是第一生產力,有興趣一本書很快就能讀完。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書,這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學生自主選擇某一品類的書,閱讀量自然會多。一個人閱讀某一類書籍多了會產生兩種可能:一個是發(fā)現這類書也就是這樣而已,寫來寫去還是沒寫出新花樣,但此時閱讀習慣已經養(yǎng)成,于是他/她就會去找另一類的書籍閱讀,閱讀面(指書籍類別)就擴大了;另一種情況是讀著讀著發(fā)現了另一種類別的書。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一個類別的書要得到老讀者和新讀者青睞,或者要不斷推進本類別知識與學問的深入,必須要有新類別的知識和視角加進來。大量的閱讀使閱讀面不斷擴大,自然而然地慢慢就能形成閱讀的品位。
話說起來容易,但是學生學習科目繁多,各科作業(yè)量也不少,學習壓力這么大的情況下,哪里來那么多時間去閱讀大量書籍呢?這個問題是“整本書閱讀”的根本所在!
古人說“返本求源”。有時候我們通過刪減而使復雜的問題變得清晰,就像一個不知名的作者費爾南多·拉里拉達說——“時間永居不動,任萬物流過?!弊畋举|的問題得到解決,其他問題都像流水一樣輕掠而過。
從最艱難處入手是最簡便的辦法,那就是:如何形成閱讀品位?
如何形成閱讀品位
一本書能成為經典,它的力量在于不管是思想、語言、結構以及節(jié)奏都會是好的。每一類書籍都有其經典作品,當自主閱讀能夠實現,不管學生是從該類作品的哪一層次開始閱讀,最終都會抵達經典。但是,如果先從經典開始,就能節(jié)省下很多時間不浪費在不好的書上。前一段時間,我們學校的讀書群介紹唐諾的《眼前》,個人認為作者讀《左傳》,有些觀點不錯,但可能因為寫作任務緊或者字數要求多,所以整本書語言極其啰嗦,東拉西扯,我認為不如看幾篇關于這本書的專業(yè)評論就好,省卻閱讀的時間。再者,對于初閱者,接觸好的語言是非常重要的,語言不僅是思想的外殼,更是生活態(tài)度,纏夾的語言很容易讓生活變得含混糊涂。壞的書對閱讀者的傷害是長期的,受不好的思想影響,人生道路容易走偏,受不好的語言風格腐蝕,再要形成好的語言得費九牛二虎之力而常不可得。培養(yǎng)閱讀品位,先從經典開始而不讀壞的書,這是很重要的。
從經典入手當然也會帶來一個問題:經典作品對于初接觸者來說會比較難,從而產生畏難情緒。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生的閱讀從自主閱讀開始,再者,如果老師能夠給予一定指導,學生的閱讀難關就容易攻克了。老師當然不可能每一門類的書籍都涉獵,都懂,但是也是有解決的辦法的。1. 通過閱讀專業(yè)書評了解;2. 求助自己的閱讀圈的朋友;3. 借助學校的學術研究力量給予學生個別輔導。對于老師來說,這也會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對教學助益甚巨。
不管是科學技術的世界還是人文世界,其發(fā)展都有著趨于良性的方向,這是因為各種門類學科其內在思想有著相近的思維模式——都是在矛盾和辯證中去除劣質,從而使精優(yōu)因素得以保留下來。對一個門類的書籍讀一兩本經典作品后,認識到思維模式,也就能觸類旁通,比較容易看懂其他門類作品。閱讀品位能夠得到保證,既節(jié)省了大量閱讀垃圾書籍的時間,理解力也能得到提升,在學習中就能把握重點難點,舉一反三,又大大節(jié)省了課業(yè)時間,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對于老師來說,在閱讀指導時,有兩個字非常重要:合適。什么樣的經典作品是適合于不同階段學生的?畢竟每一門類學問最后都是以學術研究為旨歸,讓學生一開始就去閱讀學術研究的經典,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對于經典就要注意分為兩類:普及性經典和學術性經典。在推介和進行閱讀指導時能夠做好一個區(qū)分,閱讀品位的基本要求就能做到了。
“整本書”閱讀的好處
為什么我會反對長期的碎片化閱讀,因為句段式或者篇式閱讀即使遇到的都是精品,它們也是沒有整體性的。每一個句段或篇各有其精妙之處,學生的領悟能力畢竟有限,還沒深入理解就轉移到另一種精妙,這就像是走馬觀花。整本書的閱讀好處在于,對作者的文字特點、語言風格和思維方式,以及作者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有較長時間的沉浸和理解,這就有利于借助他者來塑造自我世界。
一個成熟作家的思想、語言風格、思維模式及語言特點是相對固定的,整本書的閱讀就是貼近作者最便捷的辦法。如果通讀一個作者的兩到三本書,基本就能較為完整地了解這個作者。這是“整本書閱讀”的意義之一。如果能對同門類書籍的其他作者進行閱讀,在同質與異質之間進行比較,就能很好地促進對該門類知識的學習及觀點的理解。如果是再去讀不同門類書籍,同樣會在思維上有很大的觸動。這是其意義之二。帕斯在《弓與琴》里說:“所有的語句都同其他語句有關聯(lián),能用其他語句來解釋。”不同門類書籍的閱讀,它們相互對照,相互生發(fā),其功用正如帕斯所言。
“整本書閱讀”的好處還在于,它有助于理解作者行文的整體結構思維。句段式或篇式閱讀,甚至文章式閱讀,都不如完整地去讀一本書,因為作者之所以要出一本書,說明他認為只有一本書的篇幅才能把某一問題說清楚,或者是比較完整地表達某一階段的生命氣質。如果只有碎片化閱讀,除非是有極佳的領悟天賦,能一葉知秋,能窺一斑而知豹,否則不可能完整把握。問題是,“一葉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是原來就有了秋天的印象和全豹的知覺印象的,而還沒有讀一本書就知道一本書寫什么,寫得怎么樣,對學生這樣剛剛開始閱讀的人來說是不可能的。而且一本書中,句與句,段與段,篇與篇,章與章,它們之間顯現出一種結構關系上的完整性。句子是零碎的,多個句子構成句群,成為一個段落,這就有了一定完整性。吳為章和田小琳合著的《漢語句群》里說:“句群中的每一個成分,它們所表達的事件或所指稱的客體是互相關聯(lián)的,甚至是同一的;因此它們可以組合并概括為一個包容所有成分的意思在內的更為復雜的、相對完整的中心思想?!币簿褪钦f句群有自足性。但是,每一個句群都有自足性,很多句群放在一起構成篇,“篇”就有了更大的自足性。句群的自足性和篇的自足性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形成怎樣的結構關系,這正是完整閱讀時才能理解到的。相同的道理,篇與篇構成章,章與章構成一本書,其內在的結構關系就是我們在“整本書閱讀”中才能獲得的。這種對整體性的理解是閱讀一本書的最終目標,對整體邏輯的理解是閱讀一本書的最終旨歸。我們的生命追求的最終目標也在于對整體性的追求,了然世界各部分的關系,理解其邏輯?!罢緯喿x”能幫助我們形成整體性思維,其意義大哉。
如何使整本書閱讀成為可能
我們前面說了,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書,這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如果學生不知道如何自主選擇自己興趣的書,或者閱讀意愿不強烈,怎樣讓學生有興趣閱讀呢?
自主閱讀是“他想要的東西,他想發(fā)生的事”(安貝托·艾柯《詮釋與過度詮釋》),當學生自主閱讀時,就需要外在力量的介入。我認為這種介入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強制式的。現在很多老師印發(fā)文章要求學生寫點評,通過比較密集式的同一性文章的閱讀與點評,達到類似于整本書閱讀的效果。這樣的做法和教材里的單元教學在本質上是類似的。也有很多老師給定書目或者讓學生自選書目,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里讀完,并寫書評或者談感悟。方法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學生閱讀的自主性還是比較難以激發(fā)。
我認為“誘引+指導式”能更好地激發(fā)興趣。步驟如下:1. 讓學生列出自己有興趣的閱讀方向;2. 教師整理分類,并對學生的閱讀門類進行分組,同時給學生分閱讀小組;3. 教師推薦各門類適合于學生閱讀的書籍,建議其中經典書籍要占一定比例;4. 規(guī)定時間閱讀,小組交流討論,通過各種形式總結并表彰閱讀成果。
在我自己以往的教學經歷中,建立閱讀小組是創(chuàng)造閱讀氛圍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老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參與到討論中,在正式或閑聊的過程中以平等的態(tài)度表達對一本書某一方面的看法,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一種師生共讀一本書、同學同讀一本書的氛圍,“整本書閱讀”就算是真正開始了。
最后我想說的是,不管是哪一種方法,“整本書閱讀”的關鍵在于教師的閱讀意愿是否強烈,閱讀面是否開闊,閱讀鑒賞力是否到位??梢哉f“整本書閱讀”的成功與否首先在于老師,然后才是學生。北斗七星在夜空熠熠生輝,人們抬起頭一眼能夠辨認,這是因為七個星星依照一定的位置擺列,而北極星居于首并永居不動;一座拱橋由一塊塊石頭建造,它們各有其形態(tài),但一塊塊石頭并不能就構成拱橋,是橋拱讓一塊塊石頭形成拱橋。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市泉港區(qū)惠華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