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貝,卓翔芝
賦能是指通過特定的方式給予特定人群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發(fā)展能力等。數字賦能是指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lián)網、移動互聯(lián)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賦予人們能力[1]。隨著數字技術快速發(fā)展,數字教育、智慧交通、電子政務、新零售、酒店生態(tài)圈和智能醫(yī)療等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數字賦能改變了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比如,很多偏遠地區(qū)或邊緣地區(qū)的人們生活環(huán)境惡劣、經濟收入水平低,而數字賦能改變了其處境。新時代,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高,數字賦能在其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從商業(yè)到農業(yè),從教育到醫(yī)療,從政務到媒體,數字賦能在不斷改變著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和生活能力。本文通過國內外文獻的檢索,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對數字賦能的概念界定、應用領域、研究方法和發(fā)展前景進行闡釋。
本文從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對數字賦能進行研究。在定量方面,對目標文獻的詞頻、中心段落等進行刪選,通過統(tǒng)計歸納,確定研究主題類別。在定性方面,對目標文獻的相關性進行多次編碼、篩選和分類,以探討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知識點。
研究工具選取國際上文本編碼的核心軟件NVivo11.0。NVivo 軟件既適用于定性研究,也適用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它可對文本、可移植文檔、視頻、音頻和圖片等多種格式的文件進行分析。
主要在Web of science、Google 學術、百度學術、中國知網和萬方等數據庫中進行文獻檢索。國內文獻的檢索主要以“賦能、增權、授權、數字賦能”為關鍵詞,共檢索出220 余篇相關文獻。經過篩選,剔除與主題無關或關聯(lián)性不大的文獻,最后保留120 篇。外文文獻的檢索主要以“empowerment”“digitalempowerment”為關鍵詞,共檢索出250 余篇文獻,剔除與主題無關或關聯(lián)性不大的文獻,最后保留146 篇。
對266 篇文獻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國內外在數字賦能領域研究上,大多單一地采用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鮮有學者將兩種方法進行結合。數字賦能研究成果主要發(fā)表在管理學、護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領域的期刊上,應用范圍廣泛。
在數據庫中,以“digitalempowerment”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在1991-2005年間相關文獻較少,2006年后呈現(xiàn)急速上升趨勢,詳細數據見表1。呈上升趨勢的數據說明數字賦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學者們越來越關注數字賦能的研究與發(fā)展。
表1 “數字賦能”歷年文獻數量
圖1 數字賦能的詞頻分析
首先,把所有樣本文獻導入NVivo11.0 內,以便于文獻分析的統(tǒng)一管理。然后,反復閱讀數字賦能的相關文獻,篩選出與研究主題相關的高頻詞匯。再通過對原始材料的初始分析,形成“詞語云”圖,見圖1。該圖已過濾掉大量不相關信息,呈現(xiàn)的是與研究相關的信息。通過字體的大小、顏色和形狀等可以反映關鍵詞的出現(xiàn)頻次及重要程度。在原始文獻的基礎上,根據主題詞之間的聯(lián)系密切程度,將出現(xiàn)頻次較多的關鍵詞呈現(xiàn)在圖的中部,以方便識別高頻關鍵詞。雙擊圖中的詞匯,可以查看所有的匹配項。從圖1 中能夠清楚地觀察到“empowerment,internet,social,health,woman”等詞匯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根據這些高頻詞可以進一步挖掘研究主題的類別。
對樣本文獻進行編碼的目的是便于在某個節(jié)點看到所有的參考點,反復比較這些參考點,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再次閱讀原始文獻,將需要研究的內容編碼到指定節(jié)點中。通過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編碼3 種編碼方式,對相關內容進行多次刪選,最終形成3 個父節(jié)點(見表2):研究方法、工具(或手段)和應用領域。然后對父節(jié)點再次進行編碼,設立節(jié)點,篩選出多個子節(jié)點(見表3)。
表2 數字賦能研究主題
表3 研究主題分類
2.1.1 數字賦能
數字賦能的產生與發(fā)展主要依靠互聯(lián)網技術。數字賦能是指通過大數據、移動互聯(lián)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工具對特定的人群進行賦能,使他們獲得相應的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2]。
數字賦能概念最早起源于20 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自助”及“政治察覺”運動。從社會學角度,數字賦能是識別、促進及提高人們應對需要及解決其本身問題的能力,并且動員所需要的數字資源,使人自覺控制生活[3];從管理學角度,被管理者獲得賦能,可以極大地調動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個人才智和潛能[4]。數字賦能不僅僅是一種行為、一種措施,更是一種注重結果和回報的過程。首先,數字賦能要求人們必須掌握至少一門數字技術,技術決定著信息擁有量和能否體驗新的賦能途徑。技術擁有者和不擁有者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數字賦能正在逐漸改善數字鴻溝現(xiàn)象。其次,數字賦能的實施者和接受者都期望從中獲得精神、政治、社會、教育或經濟能力,從根本上提高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等。最后,相互之間的信任和尊重也是數字賦能所追求的目標。數字賦能較成熟的研究出現(xiàn)于1990年,Thomas 等對數字賦能的認知要素進行研究,提出數字賦能的認知模型包括四要素:影響力、能力、意義和選擇性[5]。從此,學者們對數字賦能進行了多學科、多領域的研究。
2.1.2 相似概念
關于數字賦能研究,國外研究較深入,但國內直接與數字賦能相關的研究較少。國內相關研究中的一些概念與數字賦能有一定聯(lián)系,但在主體、受體、工具和目的等方面與數字賦能有很大區(qū)別,所以有必要對相似概念進行界定,與數字賦能進行區(qū)分。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后,發(fā)現(xiàn)一些相似概念,如授權、賦能、增權和授權賦能等。
授權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1920年代[6],而授權應用源于1980年代的新經濟浪潮。早期的“授權”主要應用于管理學、心理學和組織行為科學等領域。授權具有以下特性:(1)授權是一種分權行為,組織領導者下放權力;(2)授權是一種心理戰(zhàn)略,管理者通過授予權力讓員工產生心理滿足感,激發(fā)員工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3)授權是一種信任行為,讓員工感受到領導對自己的期望,感受到自己在企業(yè)中的地位;(4)授權是一種共贏行為,通過權力分散,員工可以參與管理、分享知識和共享信息等,企業(yè)也因此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賦權又稱增權、充權、培力和增能等,是西方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xiàn)的用語。1980年代后,賦權理論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工作、婦女研究、貧困研究、少數族群、弱勢群體等領域。而1980年代后期出現(xiàn)的增權理論則強調個體控制和決定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劉麗晶以增權理論為視角研究老年人的無力感和個人性格、健康程度和社會參與度等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7]。伊漪等將增權理論運用于扶貧開發(fā)工作,以使少數民族落后村落盡快脫貧[8]。
2.1.3 數字賦能與相似概念的比較
數字賦能和授權管理的理念看似相同,實則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本文將兩種理念作了區(qū)分,見表4。(1)從實施者角度看,授權管理是領導者、管理者把自己任務范圍之內相對瑣碎的、不重要的事情交給下屬,下屬被動接受領導的指令并領導分擔任務,此時授權的初衷是為了謀求組織利益的最大化;而數字賦能意味著被賦能者擁有更多的自主性、獨立性和自由發(fā)展空間,是間接地使被賦能者獲得相應的生活技能和能力,通過指點、引導他們,最終實現(xiàn)個體的飛躍式發(fā)展。(2)從受體角度來看,接受權力的個體具備領導要求的能力,因此管理者才會放心地下放權力,但這種權力的時效性不確定,并且權力獲得者的自信心、滿足感不長久,缺少安全感;而數字賦能是使受體從最初的“無能或弱能”變成“有能”,這種后期獲得的能力完全屬于個人,因此個人得到的滿足感、幸福感是永久的。(3)授權和數字賦能的共性是使得弱者獲得相應的能力,而兩者最大的區(qū)別是賦能方式的差異。授權多采用任命、分派等形式,而數字賦能使用的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lián)網、移動互聯(lián)等數字化工具,這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映射,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數字技術來改善人類的生活狀態(tài)。
目前,數字賦能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案例研究法、對照試驗法、田野調查法、訪談法、文獻研究法和問卷調查法。
(1)案例研究法:是通過對某個具體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解剖,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Hasler 等以Twitter,F(xiàn)oursquare,F(xiàn)lickr 等社交平臺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深入研究[9]。
(2)對照試驗法:共有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研究對象。此方法較多地運用于醫(yī)療賦能領域,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護理措施等,試驗組實施數字賦能教育模式。Riva 等在研究互聯(lián)網干預對慢性病痛患者的賦能情況時,采用隨機對照試驗;試驗組可以不受限制地訪問基于互聯(lián)網的干預措施,而對照組被禁止訪問互聯(lián)網[10]。Pierluigi 等進行試驗性研究,測量和評估自我賦能對超重或肥胖患者的影響[11]。
(3)田野調查法:是指研究者隱藏身份,在參與的群體活動中進行隱蔽性的觀察和研究。Gómezhernández 等采用田野調查法對西班牙穆爾西亞地區(qū)圖書館的弱勢用戶進行研究[12]。
(4)訪談法:根據訪談的方式、目的等可分為半結構化訪談、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等。Leong 等從21 個淘寶村中選擇浙江的遂昌村和縉云村,采用半結構化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進行研究[13]。Adams 等采用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方式研究如何通過社會背景、系統(tǒng)設計和實施之間的相互作用來進行賦能[14]。
(5)文獻研究法:主要是搜集、鑒別和整理文獻,通過文獻研究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Alena等采用文獻分析法對倫理消費社區(qū)的消費者賦能進行探討[15]。
(6)問卷調查法:根據問卷形式可分為普通問卷調查、半結構化問卷調查和自閉式問卷調查。Gazzola 等采用問卷調查法對318 名大學生——新千禧一代的代表人物進行調查[16];Ganjali等調查西拉天然氣公司347 名雇員,以探討人力資源電子化管理在賦能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17]。
對6 種研究方法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見表5。
表5 研究方法及對比
以上分析發(fā)現(xiàn):案例研究法適用于研究對象及內容不清晰、分界不明顯等問題,通過特殊的個例來挖掘普遍適用性的本質,如有關某個數字賦能平臺的研究;對照試驗法適用于研究某一具體因素對目標對象的影響,如對數字賦能影響的研究;田野調查法適用于對特征難以把握的目標對象進行深入研究,如對弱勢群體的研究;訪談法適用于目標群體固定,但研究內容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等特點的問題,如對發(fā)展較好的被賦能者的研究;文獻研究法適用于研究某目標對象的歷史發(fā)展情況,如對數字賦能的發(fā)展研究;問卷調查法適用于研究主觀因素較明顯、結果不確定的問題,如數字賦能廣泛作用的研究。
2.3.1 新技術
(1)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技術是目前最受矚目的新技術,應用于教育、商業(yè)、醫(yī)療和交通等領域賦能。教育方面,人工智能技術賦予了人們多場所、多設備和自由學習的能力。翼課網自2014年成立以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探索英語學習的新模式。商業(yè)方面,人工智能技術賦予人們減少不必要勞動和體驗生活的能力。天貓國際發(fā)起的VR 虛擬現(xiàn)實購物項目既減少了人力勞動,又給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消費體驗。醫(yī)療方面,人工智能技術賦予了人們精準就醫(yī)和安心就醫(yī)的能力。長期以來,我國基層醫(yī)療面臨人才稀缺、設備稀少、技能不夠、患者不信任等問題,AI 技術可以解決這些難題[18]。人工智能可以通過算法篩選患者,起到轉診、分流的作用,也可以分析病例,為診斷提供輔助作用。交通方面,人工智能技術賦予了人們多時間段和多方式出行能力。人們通過滴滴平臺,可以快速地選擇出行方式,提高了出行效率。
(2)大數據(Big Data)。海量數據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利用這些數據為人類服務已經成為趨勢。交通方面,大數據賦予人們系統(tǒng)高效管理交通的能力。高德的實時出行數據覆蓋整個高速路網,還能協(xié)助處理交通事件。新交通帶來的不僅僅是新設施、新應用,更是新的管理模式。醫(yī)療方面,大數據賦予人們精準銷售必備醫(yī)療用品的能力。通過對醫(yī)院的醫(yī)療設備、藥物需求等方面的數據進行整合,有針對性地進行銷售。教育方面,數字賦能賦予人們多渠道獲取豐富教育資源的能力。我國教育資源不均衡,偏遠地區(qū)優(yōu)秀教師資源缺乏,大數據使得優(yōu)質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給資源缺乏的地區(qū)帶來了希望。此外,大數據還賦予人們參與公共決策的能力。百姓可以像逛淘寶一樣訪問政務服務,監(jiān)督政府的日常行為,督促相關規(guī)定的實施,也能及時向政府提建議,拉近了政府和民眾的距離。
(3)物聯(lián)網(Internet of Things)。麻省理工學院將物聯(lián)網[19]定義為:通過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lián)網,把所有物品連接起來,從而實現(xiàn)智能化的識別和統(tǒng)一化的管理。在物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發(fā)生本質變化,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物聯(lián)網終端看到與學習內容實時相關的生活場景,而且可以根據需要對這些場景進行干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邊界越來模糊。杜威的教育理想“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教育理想“社會即學?!薄吧罴唇逃倍紝⒊蔀榭赡?。
2.3.2 新媒體
新媒體是指依托數字技術、互聯(lián)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等新興科技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是一種具有互動性、集成性和超時空性等特點的媒體類型[20]。通過使用新媒體,人們可進行信息溝通、積極參與決策和采取行動,以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或提升權力和能力,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發(fā)生改變[21]。
(1)Facebook。Facebook 作為社交手段,在用戶中極具影響力。Facebook 不僅僅是一種社交工具和手段,其核心價值在于它掌握的龐大用戶,可以對用戶數據搜索、匯總并整合,采用精確的查詢請求,為用戶提供全面的答案訴求。Facebook 給圖書館及用戶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在主動化、個性化和社交化信息服務方面,既為讀者提供富有學術性、科學性和前沿性的個性化深層次信息服務,也為圖書館服務升級提供了新的途徑。Facebook 社交網站也改變了英語教學模式:Facebook 平臺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者和老師能夠對疑難問題進行討論、互動,隨時隨地可以答疑解惑,快速提升學習能力。
(2)Flickr。Flickr 是世界上最為流行的圖片共享網站之一,但該網站功能強大,超出了一般的圖片服務。作為在線社會網絡的典型代表,F(xiàn)lickr 除了提供圖片的在線存儲和共享服務,還具備交友、組群等多重功能,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該平臺相互了解、分享信息、相互進步。作為共享平臺,F(xiàn)lickr 惠及世界各地不同種族、不同民族和不同階級的人,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
(3)Twitter。Twitter 作為微博客的典型代表,是一個整合無線網絡、有線網絡與通信技術的即時通訊交流平臺。社會化媒體的到來使得傳播由傳統(tǒng)的“教堂式”演變成現(xiàn)代的“集市式”,每個草根用戶都能發(fā)表意見、暢所欲言,而Twitter則成為“品牌輿情”的重要陣地。越來越多的公司在Twitter 上追蹤其品牌的評價,監(jiān)測輿論情況,以迅速捕捉客戶對商品的反饋信息及最新的需求,進而調整市場方向和策略。
2.4.1 政務
Fedotova 等認為電子政府平臺能改善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互動,促進地方發(fā)展[22]。Yarahmadi 等認為互聯(lián)網、電子銀行、自主化系統(tǒng)、電子賬單支付和組織網站等技術有助于提高公民參與度[23]。Vlachokyriakos 等認為數字技術可以重新配置公民、社區(qū)和國家之間的權力[24]。Spaiser 等分析德國青少年在德國互聯(lián)網上的政治參與情況,提出弱勢群體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提高自己的聲音[25]。電子政務使得人們可以忽視社會等級地位,為政府提供合適的建議,監(jiān)督政府的日常行為,以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
2.4.2 醫(yī)療
醫(yī)療賦能是通過運用多種方式幫助病人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從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滿意度,是個人獲取掌握感和控制感并擁有改變所處環(huán)境的技能、資源、機會和權威的過程[26]。醫(yī)療賦能培養(yǎng)患者的信心,使他們能自我發(fā)展與自我滿足,提升自我意識感和自我效能感,從而達到控制疾病、管理生活和促進健康的目的[27]。醫(yī)療賦能讓患者參與其中,讓患者擁有可以改善自身健康狀態(tài)的能力。此外,醫(yī)療賦能使得健康恢復逐漸從以醫(yī)護人員為中心轉變?yōu)橐曰颊邽橹行腫28]。Falcoreis 等研究發(fā)現(xiàn)為患者提供電子健康記錄可以幫助他們管理自己的健康數據,信息技術在賦予患者能力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29];Lv 等提出,以患者的健康數據為基礎做成的電子病歷可以為慢性病患者提供個性化的管理[30];Groen 等提出信息技術可以賦予癌癥患者能力,使他們增強知識、增強自主性和技能[31]。
2.4.3 商業(yè)
數字賦能使消費者擁有參與生產、改變消費環(huán)境和提高消費認知的能力。Lauren 等研究數字媒體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聯(lián)系[32];Harrison 等探討了網絡技術服務聯(lián)合生產對消費者賦能認知的影響[33];Wright 等指出購物環(huán)境的愉悅性或吸引力會影響消費者的行為,銀行、互聯(lián)網等服務使消費者花更多的時間去消費[34];Pires 等認為企業(yè)不能忽略消費者賦能,它可能會改變供應商的價值觀[35]。
2.4.4 旅游
Mendes-Filho 等指出,萬維網上的用戶生成內容(UGC)可以賦予旅行者權力,使他們能夠與他人交換意見或經驗,從而影響他們的旅行決策[36]。Kamuzora 研究互聯(lián)網服務如何通過非中介為貧困國家的小型、中型和微型旅游企業(yè)提供支持[37]。自駕游、窮游等旅游方式頗受大眾喜愛,既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旅游地,又能節(jié)約大筆開支。通過網上瀏覽其他游客的旅游經歷、旅游攻略,可以為游客出行提供安全保障,節(jié)省時間。
2.4.5 弱勢群體
數字賦能給女性、低收入家庭賦予了自我生存、參與決策的能力。Mehra 等以低收入家庭、受性別歧視的少部分群體、美國非裔女性為目標對象,研究如何將計算機、網絡融入社會邊緣化成員的生活中,使他們走出數字鴻溝[38]。王英等發(fā)現(xiàn)通過制度、機制、環(huán)境和心理等方面的賦能,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受教育權利,促進家庭、社區(qū)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39]。
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都應該賦予女性能力,讓她們獲取知識、了解政策,并獲得參與政治的權力[40]。Koustuv 等調查尼泊爾伴侶對女性的暴力行為,提出政府應該采取行動,打破配偶之間的等級壁壘并推動尼泊爾的性別平等[41];UN Women 指出,要消除文化、歷史制度的歧視,以實現(xiàn)女性地位的根本性改變[42]。但是,在父權制社會中,大部分女性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處于弱勢地位[43]。教育、就業(yè)、社會結構變化等都是女性賦能的促成因素[44]。政府應該提供更多的教學設施、配置更多的女老師,讓女孩有機會接受正規(guī)的教育,而不是把她們禁錮在舊社會的牢籠里[45]。研究還發(fā)現(xiàn)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性格更加外向,在社交中會更加活躍[46]。此外,新媒體等溝通技術增加了女性參與自我表達和參與決策的機會,進而提升了女性的尊嚴[47]。
通過對數字賦能研究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數字賦能的應用領域廣泛、使用工具和研究方法多樣。數字賦能提高了弱勢群體的生活質量,給民眾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各種新技術、新平臺簡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豐富了人民的生活。但是,數字賦能的研究和應用仍然有很大的空間。比如,檔案開發(fā)可以借力數字環(huán)境,應用新技術深入挖掘檔案數字資源的潛在價值,實現(xiàn)傳統(tǒng)檔案的后續(xù)價值,并拓展和創(chuàng)新數字檔案價值;情報學領域可以借助于數字賦能提高信息素養(yǎng)能力,增強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的能力,以及獲取、識別信息,加工、處理、傳遞信息和創(chuàng)造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