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琴,李嬌霞
(浙江省人民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00)
OTD教學法是將觀察(Observation)、教學(Teaching)、探討(Discussion)作為核心逐步推進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1]。在開展OTD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首先進入到臨床中,與病人或病例資料進行接觸,初步了解相應學科病人的特點,使其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然后接受課堂學習,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最后是對病例討論會進行開展,依靠學生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對現實問題進行解決[2]。本次研究就選取血液科實習護生60人,探討改良OTD教學法在血液科護生帶教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進行實習的護理專業(yè)學生30人,將其設定為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18-20歲,平均(18.3±0.6)歲;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進行實習的護理專業(yè)學生30人,將其設定為實驗組,均為女性,年齡18-21歲,平均(18.5±0.8)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護理臨床教學法開展帶教,入科后1~3d由帶教老師帶領其對科室和基礎操作進行熟悉,然后跟隨帶教老師參與到實際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同時每周星期二下午,實習護生需參加到專業(yè)護理教學課程中,時間為1h,帶教時間共4周,帶教結束后為其實施考核和問卷調查。實驗組接受改良OTD教學法開展臨床帶教,具體內容包括:(1)觀察:帶教老師需根據血液科護理大綱中的相關內容,對血液科的常見疾病進行確定,常見紅細胞疾病如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卟啉病等;白細胞疾病如白細胞減少癥、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粒細胞缺乏癥、急性白血病等;出血、凝血疾病如血管性紫癜、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等。參照血液科的條件對病例資料進行篩選,對相關問題進行擬定,由微信群將問題發(fā)送給學生,學生入科后,需指導其與患者進行面對面溝通,對血液科護理一般程序進行體會,對病情要領以及急救方法進行觀察和掌握,同時學習和患者及醫(yī)生的溝通技巧。比如依靠對貧血患者的病情和入院后的處置過程進行觀察,對貧血患者的常見臨床癥狀進行掌握,比如頭暈、目眩、心慌等,需及時為患者開展血常規(guī)檢查,據紅細胞參數,即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等可對貧血進行紅細胞形態(tài)分類,為診斷提供相關線索。對于嚴重貧血患者,需指導其保持臥床休息,并加強營養(yǎng),多采用補血食物進行食用,如紅棗、南瓜等。(2)教學:通過觀察階段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對血液科相關疾病的臨床表現和護理措施有所掌握,可使其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帶教老師需對學習進行引導,使其能夠通過查閱資料對學習內容進行預習,然后為其開展理論授課,使其形成系統(tǒng)護理知識結構。(3)討論:帶教老師需根據疾病治療以及護理中的知識進行體溫,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能夠對理論知識進行運用,從而形成良好的臨床思維,討論的重點內容應集中在護理操作的意義以及技巧。(4)行動:在完成上述步驟的學習后,組織實習護生開展情景模擬,通常4人為一小組,帶教老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從而對病例進行設計,然后分配角色,對臨床工作情景進行模擬,使學生的臨床護理和溝通能力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具體如下(見附表)
OTD有效的結合了觀察、教學和探討環(huán)節(jié),本次研究在傳統(tǒng)OTD教學法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對情景模擬以及仿真操作進行增加。帶教老師參照教學大綱和科室的具體情況,來對血液科常見疾病和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確定,對具備代表性的病例以及操作進行選擇,從而使學生能夠對思維進行發(fā)散,真正做到舉一反三[3]。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其進行主動學習,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發(fā)揮,同時開展情景設計,實施角色扮演,形成“觀察—教學—探討—行動”的模式。結果顯示,實驗組理論知識、護理操作、應變能力和團隊意識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護理禮儀評分無明顯差異。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護理禮儀和個人修養(yǎng)存在較大關聯,需進行長期培養(yǎng),因此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明顯提高。而其余各項評分實驗組明顯更高,提示改良OTD教學法可有效提升血液科護生的學習成績,增強其護理操作技巧[4]。
附表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分)
綜上所述,改良OTD教學法可有效提升血液科護生的帶教效果,增強其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