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食單》節(jié)選
洗刷須知 洗刷之法,燕窩去毛,海參去泥,魚翅去沙,鹿筋去臊。肉有筋瓣,剔之則酥;鴨有腎臊,削之則凈;魚膽破,而全盤皆苦;鰻涎存,而滿碗多腥;韭刪葉而白存,菜棄邊而心出?!秲葎t》曰:“魚去乙,鱉去丑。”此之謂也。諺云:“若要魚好吃,洗得白筋出?!币啻酥^也。
調劑須知 調劑之法,相物而施。有酒、水兼用者,有專用酒不用水者,有專用水不用酒者;有鹽、醬并用者,有專用清醬不用鹽者,有用鹽不用醬者;有物太膩,要用油先炙者;有氣太腥,要用醋先噴者;有取鮮必用冰糖者;有以干燥為貴者,使其味入于內,煎炒之物是也;有以湯多為貴者,使其味溢于外,清浮之物是也。
我國清代詩人袁枚是個性情豁達的人,喜詩,喜酒,喜四方交游。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人(今浙江杭州)。他是清朝乾嘉時期的代表性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縱觀袁枚的一生,也算是順風順水。23歲進士及第,同當時無數讀書人一樣,學而優(yōu)則仕。
但不同的是,他33歲便辭官了,隱居于南京小倉山,廣收弟子,開始了吟詩作畫的生活。
他曾任沭陽、江寧等地知縣,推行法制,不避權貴,頗有政績。做事勤勤懇懇,無太多可書之處,亦無甚過錯,可謂平凡而不逾矩。
人生猶如行舟,徜徉在時間的海洋里。有人在大風大雨中穿行,昂首挺立宛若英雄;有人卻翻船跌入無盡深淵,就此止步。
而世上的大多數人,平平淡淡,無功也無過,若有幸航行順利,便能抵達彼岸,若未能抵達,那也罷了。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開始明白了一些事,明白人這一生,不論是過著何種生活,無論是否能抵達內心中想要抵達的彼岸,在每個時段總有著該時段的歡喜悲憂,和成功與否并無直接關系。
正所謂,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亦有一寸的悲涼與憂愁。
袁枚歸隱山林的時候,購買了南京的隋氏廢園,然后興建了一處宅院,號作“隨園”。爾后他生活在這里,還寫了一本書——《隨園食單》。
這《隨園食單》與其他古書不同,是本薄薄的小冊子,內中以文言文隨筆的形式記載著我國江浙地區(qū)的各類菜肴,共計326道。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14個方面,同時,在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20個操作要求,在戒單中提出了14個注意事項。
該書雖是薄冊,卻堪稱美食界的“百科全書”。
他寫“炒蟹粉”,以溫柔而又諄諄教誨的筆法記之:“以現剝現炒之蟹為佳,過兩個時辰,則肉干而味失?!?/p>
他寫“捶雞”,言說“將整雞捶碎,秋油、酒煮之”,末了還要再加上一句,“南京高南昌太守家制之最精”,瞧了真讓人垂涎欲滴。想來他應是走遍天南海北,遍嘗各地美食風味,對那些意猶未盡的美食以筆墨留之,儼然一位資深“老饕”,也當真是一位極富熱情的生活家呀!
而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是“雜素菜單”章節(jié)中的“程立萬豆腐”。袁枚說,曾經有一天,他到朋友程立萬家吃了一回豆腐,覺得好吃,是“余味繞梁,三日不絕”,便一直惦記。后來有位朋友說自己可以做出來,便請他去家里吃豆腐,結果不是曾經的味道。后來想再去程立萬家,卻因為七七八八的事情耽擱了。等到終于有閑暇再去,程立萬卻故去了,所以他再沒有吃到那樣美味的豆腐。
這故事聽起來有趣,細品之下,又難免讓人覺著悲涼。
袁枚與其他文人騷客不同,他性子總是“不耐”:不耐練字,字跡形如亂草;不耐學習滿文,竟因為考核時滿文不合格而慘遭貶官……這約莫就是他仕途上的不順了。還好,他本人對此并不在意。
他熱愛生活,千方百計地讓自己過得舒坦。仕途不順利,那便不做官了;不喜寫字,那便不寫了。所以他的文章,不是濟世救國之類,大多是閑情瑣事,有趣又溫馨。而他的足跡,更是遍布大江南北,年近八十還在外出游覽,真乃旅行家也!
他好游,好生活,好樂事,所以長壽,活到八十歲,當真是樂陶陶,不負此生。
袁枚,不曾身居高位,卻將日子過得歡喜灑脫。像螢火蟲一樣收集每一寸的歡喜,又何嘗不是另一種通達與智慧呢?
(姜志志)